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前言

什麼樣的父母才夠資格被稱為有毒?不盡義務、操控意志、酗酒無度、身體虐待、言語侮辱等等,這樣的父母不僅不會給孩子成熟地指引,還會在精神和肉體多維度折磨孩子。這類孩子的童年是被慢性毒藥麻痺過的,可能在成年之後他們也難以發現自己中毒的事實。

孩子所中的毒,即童年陰影,或者說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毒的病理學表徵,則表現為意味著孩子成長過程中,被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形成的性格缺陷。今天要說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分為兩部分,前半部講述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一個人的影響,後半部提供了減少原生家庭影響的方法。

雖然本書有誇大原生家庭影響之嫌,但不可否認,兒時的家庭氛圍和教育方式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本文要說的是,如何辨別原生家庭是否是性格形成的原罪,以及如何才能放棄對自我審視的逃避,在後續的生活中避免原生性格對自我的持續毒害。具體而言,就是放棄逃避,不斷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01

大部分人的前20年,都無法抗拒地承受著原生家庭的洗禮。有人因為苛責的原生家庭教育在所在領域名列前茅,有人因為酗酒家暴的父親變得性格內向,也有人因為原生家庭的長期壓迫萌發了犯罪的念頭,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養成,看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人生不止20年,生活中也不是隻有父母,只有原生家庭。

個人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父母的影響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如果將自己所有的缺點都歸結於父母,那就有點“甩鍋” 的成分。很多人看過“原生家庭論”之後的首要想法,都是深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試圖以此為性格的偏激、生活的墮落,甚至是罪惡找到一條解脫的出口。

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想想人的一生,20歲的年紀始終是懵懂的、稚嫩的,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也不懂性格的缺陷,等到某一天突然有人告訴你,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麼巨大時,你會恐慌、會抗拒、會掙扎,但是永遠不會深入地思考性格的缺失。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立家,明瞭人生路之所向。彼時的你已為人夫人婦,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處事方式,當有人再次說出原生家庭的時候,或許你會幡然醒悟,原來自己身上一直有父母的影子,父母對自己做的事情,現在依然發生在下一代的身上,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

是全盤否定自己的教育方式,還是繼續在前行之路摸索?沒有人會給出全盤否定的答案,因為經歷了許多,也接觸到許多人,他們或是朋友或是敵人,都在人生軌跡上留下烙印,補充構架了新的價值觀、人生觀,此時的生活早已不受原生家庭影響,擁有了全新的世界。

原生家庭的影響終歸是有限的,人生的選擇權依舊掌控在自己手中。

02

另外一部分人是無法調整自己的,無法以強大的自我塑性突破環境影響。

有很多受過傷的人,在知道原生家庭的傷害之後,依然選擇逃避。積攢了數十年之久的性格缺陷,終於找到原因,一股腦將性格缺陷和心理陰暗面都扔給過去,扔給原生家庭,然後繼續在性格缺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人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朋友越來越討厭自己,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工作中四處碰壁,然後開始抱怨兒時從父母那裡受到了不該有的傷害,控訴原生家庭的所作所為。

“父母一面要求我找個有錢人嫁了,說你這麼沒用,找個沒錢的你連飯都吃不上,別到時候來求我!一面又說有錢的看不上你,你就這樣的條件去哪裡找好的,反正沒人要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在別人面前說這些,然後還要帶上一句,以後才不會指望你給我一口飯吃!我反正當他們這張嘴是放屁,也說不出什麼人話了。”——來自一位不知名網友的評論

看到這段話感覺很可悲,謾罵與抱怨能改變什麼呢?只不過是找到了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獲得了一個新的垃圾桶,就如同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陷入自我否定的死循環。

也有人中毒已深,卻很難去面對刮骨療毒時的痛苦。

“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不管。”這句話講出了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對“老頑童”蘇大強的心聲。對逼迫自己離家出走的那個原生家庭,她恨著卻也愛著。

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蘇明玉在家裡從未得到應有的尊重,母親重男輕女,父親悶聲不言,大哥意氣奮發,二哥不勞而獲,最終被迫從家裡搬了出去,獨自一人打拼屬於自己的天地,可以說明玉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響幾乎都是負面的,除了那個心中崇拜的學霸大哥,至少讓她有點兒念想。

成年後的明玉和家人說話時始終帶著疏離感,也始終很難輕易與戀愛對象交心,刻意地在男友面前遮掩著兒時受傷的心靈,在孤獨的夜晚舔舐深入骨髓的傷口。

之所以選擇逃避,只是因為害怕承受痛苦。而想要獲得一個美好的人生,關鍵在於不斷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直面原生家庭帶來的毒素,對症下藥。

03

原生家庭的影響雖難以割除,但是面對成就自我還是毀滅自我的選擇,最終的決定權都在自我的決斷之下。世上根本不存在“人格健全”的人,成長也永遠沒有終點。原生家庭帶來的不是隻有傷害,還有愛。

當你理解了什麼是愛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父母並不是不愛你,而是他們沒有能力,或者不懂愛你的方式。儘管這個事實很可悲,但你只能選擇接受。而當你清晰地瞭解到父母的侷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你也將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他們會賦予你應得的、真正的愛。

“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原生性格,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放棄逃避,認識和改變自己

我們回到過去找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不是讓我們留在過去,而是在知道性格缺陷的原始由來之後,再去思考、決定今後的路該如何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