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歷史沿革


介休市歷史沿革

介休市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晉中市代管。位於省境中部,汾河中游。總面積74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5583人(2014年末)。全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北關街道、西關街道、東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壇街道、義安鎮、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義棠鎮、龍鳳鎮、綿山鎮、城關鄉、宋[月+古]鄉、三佳鄉。市政府駐北關街道西大街139號。【注:"月+古"替代字為"古"】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市境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中山等。綿山主峰海拔2487米,為境內最高峰。中部為崗巒起伏的黃土丘陵區。北部為平川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主要農作區。汾河縱貫境內,並有龍鳳河、樊王河等支流匯入。屬暖溫帶半乾旱氣候。礦藏有煤、鐵、鋁、石英石、石膏、水晶石、電石、石灰岩、斜長石、硝石、石棉、泥炭、黑礬、磷等。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莊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春秋晉置鄔縣,後廢。秦置介休縣,屬太原郡。西漢復置鄔縣,故治在今市區東北15千米鄔城店;又因秦介休縣置界休縣,故治在今市區東南8千米;俱屬太原郡。另置平周縣,故治在今市區西8千米,屬西河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為界休。東漢末年廢平周縣。

晉廢鄔縣,改界休縣為介休縣,屬西河國,後廢。北魏太和八年(484)復置介休縣,屬西河郡。十九年復置鄔縣,屬太原郡。東魏孝靜帝時僑置南朔州於此,只領軍人,不轄郡縣,介休縣屬汾州。興和中年僑置寧州於介休城,後廢。四年(542)置平昌縣,於縣置定陽郡,故治即今城關。北齊廢鄔縣及介休縣。北周廢南朔州,改定陽郡為介休郡,復置介休縣附郭。宣帝時介休縣廢入平昌縣。

隋開皇初年廢郡。十八年(598)改平昌縣為介休縣,徙治今城關,屬西河郡。義寧元年(617)復置介休郡,縣屬之。唐武德元年(618)改介休郡為介州,縣屬之。貞觀元年(627)廢介州,縣屬汾州。蒙古初年改屬太原府,至元二年(1265)還屬汾州。明、清屬汾州府。

民國初年屬冀寧道,道廢后直屬省。1941年於介休、平遙2縣間分置平介縣,1942年在介休、靈石2縣間分置介靈縣,屬晉綏邊區。1948年復為介休縣。1949年屬榆次專區。1958年靈石、孝義2縣廢入介休縣,屬晉中專區。1961年靈石、孝義2縣析出。1967年屬晉中地區。

1992年2月10日,《民政部關於山西省撤銷介休縣設立介休市的批覆》(民行批〔1992〕13號):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設立介休市(縣級),以原介休縣的行政區域為介休市的行政區域。1999年由山西省直轄,委託地級晉中市代管。

1996年,介休市面積742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6個鎮、14個鄉:城關鎮、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義棠鎮、義安鎮、東湖龍鄉、三佳鄉、大靳鄉、板峪鄉、化家窯鄉、上樑鄉、西靳屯鄉、秦樹鄉、龍鳳鄉、萬戶堡鄉、宋[月+古]鄉、樊王鄉、北辛武鄉、北賈鄉。市政府駐城關鎮。(251個行政村)

2000年3月,介休市將原有的5鎮15鄉撤併為7鎮3鄉。調整後,介休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介休市常住總人口372993人,其中,北關街道17512人,西關街道12808人,東南街道19365人,西南街道23476人,北壇街道3758人,義安鎮53183人,張蘭鎮46048人,連福鎮31367人,洪山鎮12843人,義棠鎮34621人,龍鳳鎮13934人,綿山鎮31227人,城關鄉23622人,宋[月+古]鄉30978人,三佳鄉1825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介休市常住總人口406517人,其中,北關街道21048人,西關街道22041人,東南街道24161人,西南街道29579人,北壇街道16635人,義安鎮54246人,張蘭鎮43151人,連福鎮28021人,洪山鎮11335人,龍鳳鎮12666人,綿山鎮29578人,義棠鎮28237人,城關鄉31049人,宋[月+古]鄉36456人,三佳鄉18314人。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5583人。2015年末,介休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合計15個),35個居委會、230個村委會(合計265個)。

【注:"月+古"替代字為"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