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什麼沒有創造出自己的神話,孔子還有他的弟子也沒有被神話?

心無止境ghyo


儒家是一門思想學說,是屬於人類教育學和社會學的領域。如果說他們完全沒有神話,那也是不對的。關於文廟祭祀七十二賢和文昌帝君等神仙,都具備一定的神話效果。

所以我認為題目應該是想問,儒家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神話體系。這個是正確的,儒家沒有自己的神話體系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1、內因。儒家思想為入世學,行人間事走人間道。儒家的學說對鬼神敬而遠之,他們認為儒家的思想可以讓人在精神上陽剛充沛,一身浩然正氣。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儒家要求弟子們去爭取當世之事,而不是生後之慾。所以,沒有必要去創造去創造神話體系,從而與自己的學說相背離。

2、外因。儒家學說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意味著儒學從此要為皇權服務。於此之前的儒家儒生主張為“為天下奔走疾呼”、“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的信念不需要用神話體系來支撐,在這個連年戰火的國度,這是高尚的。於此之後,服務於皇權的儒家,他們以天下為任以皇帝為尊,所以更不可能去創造一個超越皇權的神話體系。

那儒家為什麼又會存在“文廟”和“神仙”的神話呢?這又分兩種:

1、儒家學說雖然是入世學,但儒家的“禮”延續著周禮中的祭祀,這是對祖宗信仰的最直接表達。所以,儒家也很注重文廟祭祀和各種皇帝需要參加的國家祭祀活動。這是儒家中的“禮”,對於祖宗神話的認可和尊重。

2、另一種神話,則是長期宗教融合的產物。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宗教之間的良性競爭。儒道釋三家分別填補了人民對今生、長生和來生的三種心理需求,尤其是道教的長生體系中有完整的神仙體系。道教為了擴大業務範圍,儒生肯定要成為主要的拉攏對象,於是有了文昌帝君(文曲星)。當然,在道教中各行各業都有專業對口的祖師神仙。於是,佛教也開設自己的檔口。而儒家選擇了聰明的方法,他將計就計承認玉帝為三教共主。

總結:儒家由於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社會角色要求,他們沒有必要創造自己的神話體系。但是他們不反對神話之於統治者的作用,所以他們選擇了兼容,一切無為法,也作世間法,這是儒家的社會層面宏觀智慧。


江湖澎湃叔


歷史上的老子被封神,而孔子為何沒有被神話,難道孔子不如老子?



老子和孔子都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人物,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發展史,無論從政治,教育還是社會發展等領域地位都舉足輕重。所以大家對於這兩位人物都是非常瞭解的,上至老者下到兒童,都能略知一二。


從很多影視作品或是歷史文獻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老子是一位被嚴重神話了的人物,是經常被人頂禮膜拜的神人。


而孔子,取得的成就也差不到哪裡去,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為後人所推崇,歷代帝王都為之膜拜,他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孔子只比老子年輕了20來歲,在和老子被後人嚴重神話做對比,差距又顯的如此之大,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有呢?很多小夥伴估計都轉不過彎來吧。


老子,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士,姓李名耳,字聃。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留世名作《道德經》,道德經被歷代道家推崇備至。無為而治為其核心思想。

據統計,世界上兩個最大發行量的書籍,一個是西方的《聖經》,另一個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了,可見地位和意義非凡!

老子在道教裡被尊為始祖,因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被後人尊為“太上老君”。老子在民間從出生就已經被神話,據傳說老子母親並沒有結婚,一道流星劃過,老子母親懷孕,結果過了70多年才生下老子,由於老子出生後就已經白髮蒼蒼,所以後人就稱為老子,所以說老子是沒有童年的。


後來,老子的化身名號就多了去了,金闕帝君,廣壽子,廣成子一大堆神話了的身份。老子死後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長生不老,自身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話傳說,而神鬼之說也是源於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後被封為神,是理所當然的。當你瞭解了道家學說,你會對於老子被封神一說理解更加到位。


而反觀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經授業於老子,著作《論語》流芳千古。


孔夫子被稱為聖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先師,很多帝王都要跪拜,因為孔老夫子的仁義道德更適合治國。其實在小編來看某些層面孔子是在束縛人的思想,要懂得遵從,就像洗腦一般。從娃娃抓起,那是了不得的事情。而老子卻遵循自然,無為而治,更加崇尚自由發展,更加尊重人性。但是從成就來看,其實孔老夫子的地位並不比老子遜色多少,只不過主張和思想不同而已。


在儒家來講,不存在鬼神之說,更談不上封神了。這也就是孔聖人為何死後並沒有被後人神話而封神的主要原因。

但是有的小夥伴說了後世還有其他被封神的例子,比如關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難道說關羽的成就能高過孔子嗎?



所以說被後人封神還摻雜很多複雜的歷史原因和人為因素,並不能用這個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


水流芳2019


一、等級觀念:

孔子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在孔子的觀念裡,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級森嚴,不容僭越,絕無平等之必要,更無平等之可能。導致國人只知專制,不識民主,以為命由天定,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這種專制思想、等級觀念逐漸滲透進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論語·顏淵》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八佾》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里仁》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

讓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愚民為何?一句話:便於統治!中國近現代的諸多落後,以及國人骨子裡的奴性十足,都是兩千多年的專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結果。對此,孔老夫子,恐怕難辭其咎。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簡單的二元思維:

孔子眼裡,人只有兩類,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簡單的二元思維,導致國人在面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其實人性之複雜,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蓋的,當然,孔子認為一分為二足矣。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結果中國曆代知識分子只能將古人的思想陳陳相因,多是些訓詁、考據、索隱之學,而新思想的誕生幾無可能。此便為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再無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個不重視原創的民族只會出現現在這樣的結果:抄襲嚴重,盜版猖獗。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五、迷信古人:

孔子的目標永遠向後,只恨不能回到周初,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導致的結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紀輕輕就開始懷舊,不思進取,只知慨嘆人心不古,其實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論語·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六、歧視女性:

孔子輕賤女性,視女子為小人,導致的結果是數千年的重男輕女,造孽無數。

《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七、狹隘的民族主義:

孔子心中那“正統嫡傳”的文化道德優越感,逐漸演變成國人心目中“天朝上國”之莫名其妙的觀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舉國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細細揣度,人類之戰爭,半數以上起於民族主義,一戰、二戰之德國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為優而彼等劣,遂起貪心,致生靈塗炭。現今,國內經濟略有好轉,民族主義叫囂又起,望國人慎之再慎,引以為戒。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孔子提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此這般,社會責任感,從何談起?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骨子裡看不起勞動人民,視農民、菜農、手工業者為小人。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十、孔子為人虛偽,言行不一,在衛國見南子,惹眾弟子不悅一事,將其說一套,行一套的嘴臉暴露無疑。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蘭蕙百畝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我們從孔子對待神話的態度就知道,儒家很難產生神話。就是孔子那句經典語錄:子不語,怪、力、亂、神。因為儒家先賢也是創始人的孔子為儒家思想和學者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基調。


儒家無神話,我們可以從孔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語錄中尋找答案。孔子一生對鬼神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敬畏的,用《史記 孔子世家》原話說就是“敬鬼神而遠之”。既然儒家創始人都是如此,身為他的學生弟子肯定會更加虔誠,對孔子的思想更是奉若“聖旨”。

就像《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一生的追求推行自己的周朝禮樂制度來治理國家,他的思想就是克己復禮,推行仁政。正因為如此,他們都講究的很實際的東西,例如治國方略、執政思路,做人的道理等等。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孔子的事蹟都很平常,也就是一般人人的會經歷的簡單生平,坎坎坷坷,世人白眼,艱難困苦等等,而沒有讓人特別崇拜或者特別厲害的事蹟。

孔子的一生,就是奔波在春秋各國之間,時而做官施政,時而流浪在野,時而被拒絕。最後年齡已老後就開始著書立說,誨人子弟。用《史記 孔子世家》的原話形容叫做“惶惶若喪家之犬”,當然這是個不恰當的比如,有時候古人說話還是比較狠。

而孔子的後代和他的弟子都是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學說,而且從漢朝開始,歷朝歷代文人基本上成為了國家行政主導者之一,他們秉持的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家,從最早的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朱熹,到張載,到黃羲之等等,他們都是不斷的推陳出新,同時又熱心從政,身體力行,積極參與到這歷史興亡的大潮中。我們不管是自己身邊還是書籍中,都能親身感受到他們。

正因為如此,神話對他們來說,基本無緣。神話這個東西,裡面肯定有各種鬼、神、怪物等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平常百姓非常鮮見,除了口耳相傳。

歷數華夏文明的神話故事和產生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一定有讓人無法理解力量,比如大自然的風雨雷電。同時能做出很多超出常人所認知的事情,能夠讓人在心裡產生崇拜或者恐懼,神話就誕生於這樣的土壤中。


譬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黃帝昇天、葛洪練丹成仙,劉安修煉成仙等等一系列的神話故事和人物,我們看得出來,這些人要麼就是離我們特別遙遠的大英雄,要麼就是潛心修行的隱士。這些被神話的人物沒有一個符合儒家思想和儒家學者。

所以,儒家這一學派自春秋時期誕生開始,他們積極投身於現實社會中,要麼著書立說,要麼熱心從政,希望推行自己的主張。而儒家先賢孔子對鬼神的態度,讓儒家失去了產生神話的土壤,他們註定在這世間都是那一身體力行的那一派,與神話無緣。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儒家核心是以奴化,愚民,於民為敵的反動思想,在統治階級的極力推崇下,愚弄於民的孔子儒家思想,被強力推上了″神壇"它的″神話"就是成了害國坑民的罪魁禍首,萬惡之源?


鑫挺83563181


先要說儒家的起源。

在中國上古時代,夏,商,周時代,有“巫史”這一重要的一群人,他們是王權統治的重要參與者。當時,“巫史”是不分的,這些人其實就是社會的知識階層哦,用今天的話說,知識精英。

因為從遠古到上古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有限,一直解釋不了人自身的來歷,更解釋不了超越人類的神秘的外部世界,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似乎有神秘的力量,讓人類吃盡苦頭。人類以為有神的存在主宰一切,初民們畏懼自然,畏懼神秘的力量,所以需要一些人來“絕地通天”,這些人就是“巫史”。他們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聯絡員。

“巫史”一類的人幹什麼呢?占卜,祭祀,巫術,醫病,都需要他們幹。遠古乃至夏商時期,“巫史”是一身兼任二職,既要幹巫師的活,還要記錄首領的言行,備首領的諮詢等等。造字的蒼頡就是黃帝的史官。這些人參與古代天文曆法地理樂舞等等的大量活動。司馬遷的祖先就是搞這個事情的,一直從周朝傳到他父親司馬談,到他自己,父子兩代已經是專職的歷史學家。

“巫史”後來漸漸分家。巫繼續搞那一套神神叨叨的神秘占卜祭祀的事情,史官管歷史大事的記錄,王朝檔案文獻的整理研究之類。那時候民間老百姓兩眼一抹黑,沒有資格知道這些。

儒者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他們就是卜筮史官一類的人。孔子是宋國後裔,而宋國人其實是殷商的後裔。周武王打敗商紂王,沒有把殷商遺民給趕盡殺絕,而是安置在宋地。殷商的風俗是敬鬼神的,而孔子不喜歡鬼神那些秘密玩意。孔子崇尚的是周代的禮樂文化。這也說明殷商與周的不同,殷商的鬼神文化到周代滅絕了。這也是從敬鬼神向重人倫的重大轉變。

孔子就是要把關於鬼神的那一套說辭去蔽,讓世俗人心不再被神巫所遮蔽,孔子所孜孜以求的是周代以來的禮樂文化。無論如何,這是文明,是進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裡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強調人的德性修養,他的理想社會是如周代一樣禮樂完美的社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是一個人文世俗主義者,鬼神宗教之類都被他給隔離了,這對後世的影響大了去了。


青霞人文


後世有一個詞叫做“三教”,一般認為指的是佛教、道教以及儒教。所以有人認為“儒”其實也是宗教。但很明確地講,這裡面只有佛道兩家是宗教,儒教不是宗教。

宗教的一個特徵是神化自身組織的首腦人物,像佛和道等教派,都將首領奉為神靈。而儒家雖然也稱儒教,但孔子等人被稱為“聖”,同樣屬於人的範疇。

至於說“儒”是起源於上古的巫術,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都是不可信的,即使真的有,那此“儒”也非彼“儒”,完全是兩種事物。

從儒家所提倡的觀念以及其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來看,儒家是不可能成為宗教的,也就自然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神話。

但必須看到,先秦之儒和董仲舒改造之後的儒,對鬼神的態度以及不選擇神化的原因都是不同的。

01

先秦之儒:重人事,輕鬼神

產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是為結束亂世而生,這就是胡適所講的:

吾意為諸子自老聃、孔丘並於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在。

這些學說裡面,無論是儒墨道法等顯學,或者是其他末流學說,沒有一個是通過神靈來解救亂世的。這也是中國人很早就誕生的“務實”精神。

誠然,古代普遍認為,世界上存在一股人類所不能擁有或者理解的力量,所以將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祖先、天地甚至一些有名號的神靈、上古先賢等,都在祭祀範圍。但是,當時的人並不會祈禱應用此種力量,而僅僅是表達敬畏而已。

這就是儒家創立時的背景。

儒家思想對統治者提出了兩點要求:

  • 孔子在《論語·雍也》裡講: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各種祭祀而言的,孔子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只不過並不想讓社會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無謂的祭祀之上。而儒家的方法一般都是從上至下的教化,也就是“風行草偃”,不讓百姓過分重視鬼神,那首先就要制止統治者過多的祭祀活動,這是從行政舉措上對統治者進行規劃。

  • 孔子在《論語·先進》中又講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這句話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如果連人都不能治理得好,哪還有時間去侍奉鬼神?這是從行政理念上對統治者進行規劃。其立論的根本就在於,統治者所治理的國家,組成的根本在於人民,而不是鬼神。

儒家思想要成為一國的施政思想,自身便宣揚“敬鬼神而遠之”以及“事人”理念,那就必然不會將自身化作宗教神話了。

儒家同樣對自己培養的人才提出了一個要求: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說君子要守以本心,不為“鬼神”等事所迷惑而喪失了正道,體現的其實是類似道家“守中”的中庸思想。

所以,先秦之儒不論是從施政理念還是人才培養上,都是反對過分推崇“鬼神”的,拒絕將自身學說神化,故不會產生宗教一類的組織。

02

董仲舒之儒:皇權與神權的鬥爭

董仲舒改造了儒學,讓其成為了後世大一統王朝下的指導思想。雖然自此之後,儒家對“鬼神”的態度與先秦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同樣也沒有選擇成為宗教一類的神話。

為了解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帝王合法性”難題,劉邦身為平民而成為帝王,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需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的理念,將皇權的誕生推高到“天命”的程度。

可以看到,這個階段的儒家高調地承認了“鬼神”的存在,並且在名義上將“鬼神”的地位抬高到了可以決定“皇權”的地步,但實際上都是為了維護皇權而採用的手段而已。

西方封建時代經歷了一段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神權凌駕於各國皇權之上,為國家的安定帶來了極不穩定的因素。而中國面對相同的情況,做出了與西方相反的選擇:皇權要凌駕於神權之上。

這時候的儒家借用“神權”的威懾,雖然在名義上將“神權”抬高到最頂級的地位,但同時也是將神權與人類社會割離,皇權就成為了統治國家的最高權力。甚至將“皇權”當做“神權”在民間的代言人,自身就成為了神權的一部分。

這樣一來,一手締造了“神權”與“皇權”關係的儒家自然就知道,“皇權”才是實在的,“神權”是虛無縹緲的。

在這一背景下,自然不會選擇將自身化為宗教存在了。

所以,儒家在先秦以及漢後都不選擇作為一種宗教存在,是有著不同的考慮。但最根本上的原因都是為了成為“施政思想”,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載體,不能選擇成為虛無縹緲的“神話”。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儒家學派從被漢武帝推上神壇後,一直都在複製神話,強化神話。他們把一個背叛華夏先祖先賢尊重,關愛,輔助廣大小人百姓的民本思想和相民傳統,轉而站在最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對立面去仇視,輕慢,攻訐最廣大的小人百姓的人民公敵孔夫子裝扮成了萬世師表。將孔夫子的反人民言論粉飾成了救世經典。這已經達到造神的登峰造極的水準了,您希望他們還要怎麼造神呢?


看透古今


先問“對不對”,再問“有沒有”。

如果說儒家沒神話,那麼文廟是幹什麼的?裡面塑的“四配十二哲七十二弟子”就是紀念?

建議你看看《中國各民族宗教神話大全》,裡面“儒家神話”赫然在目。

所以題主會有這樣的疑問,原因是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極力撇清儒家和神話的關係,其中主要還是儒家學者。因為儒家集中處理的是現實問題,他們把研究神話看成一種墮落,即“小人儒”,“縉紳大夫不言之”。

但是人類很多時候都是以實用為先導的。比如佛教,原始佛教都是反對偶象崇拜的。可到了後世,佛像越造越大,都與原始佛教背道而馳了。基督教也是,雖然號稱“一神教”,卻創造了多個天使或“聖人”做為上帝的從屬。

儒家也是,雖然極力宣稱自己不是宗教,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卻逐漸宗教化。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都被捧為“聖經”,用來指導世人。

第二個誤區是把所有宗教的模板看成單一的了。比如把佛教的祭祀方式,組織用來套其他宗教。這是有誤區的。很多人認為要有明確的主神才算宗教。孔子雖然把祭祀與宗教分開,但祭祀自然會讓人有宗教的思路。儒家雖然更關注現實,強調以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但宗教該有的它都有。包括經典,教堂,祭祀方法,題主有時間可以看看《野叟曝言》很典型的儒教小說。

儒家宗教化有兩個高峰時期,一個在漢代,一個在明清時期。所以說沒有儒教神話本來就是錯的。《春秋繁露》、《白虎通》都是典型的儒家神話,我們缺失的,其實就是適合儒家神話的解讀方式。

就宗教的區別打一個不怎麼恰當的比方,就象有一座房子,佛教說在外面有個主宰房子命運的神。道教說這房子有靈氣,有自己的意識。這兩種說法“神”或“靈”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於是被人說是神話。但儒教說這個房子與房子的主人是息息相關的,房子的好壞就決定了主人的好壞,主人的禍福影響房子的結構。而這種情況,房子並沒有獨立的神靈個體,即房子神。於是被認為不是神話。這當然是種誤解。因為實際上,房神與主人是合一的。

至於孔子和他弟子的神話,比比皆是,不瞭解這個幾乎可以確定不瞭解中國神話。

附上國外名著《人的宗教》裡有關儒家的部分論述。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儒家學說之特色本來就是為了“維護人世之秩序”,比較積極入世,而神話有對“意志之天”的崇拜之意,頗為消極,有否定人的主觀努力之意味,與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特色背道而馳;其次,有些學派以神化其代表人物來加強學說的信服力,而儒家思想在後世封建王朝中基本為社會主流思想,不太需要神化代表人物來加強學說的信服力;最後,儒家學說雖然重喪葬之禮,但是即便是孔子,也“敬鬼神而遠之”,儒家強調喪葬之禮不過給予生者慰藉罷了,並非意在強調鬼神,儒家也不提倡迷信鬼神,所以儒家沒有創造自己的神話也不奇怪。

1、儒家學說之特色更多在於維護人世秩序,神話與儒家積極入世的主旨略顯不符

儒家思想積極入世,旨在告誡人們修身養性,志存高遠,積極投入社會建設之中。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儒家學派是一個肯定人主觀努力的學派。而神話中無所不能的神往往是“意志之天”的代表,可以操縱人的命運。基於此,提倡神話,某種意義上就是著在告訴人們,人之命運在“有意志”的天手上,這無疑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讓人變得頗為消極,與儒家之積極入世的主旨不符合。

2、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基本為主流思想,大抵不太需要神化代表人物來加強學說信服力

其實,長久以來,文化也在時刻經歷“生死存亡”的考驗。一種文化被定為主流文化,那麼該文化在一段時間內相對來說就不用太擔心延續問題。但是,沒有官方支持的非主流文化要想生存,就需要加大自己的信服力,於是,便會出現神化學派代表人物的情況,比如道家的老子。

而儒家不同,後世的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已經有了強大的官方支持,以此我們能夠理解,後世之儒學大抵不太需要神化其代表人物來加強學說的信服力。

3、即便儒家重視喪葬之禮,但是其強調的依舊是人事,而並非鬼神

自孔子以來,儒家就十分強調喪葬之禮,有人說,這是儒家重視鬼神的表現。實則並不是這樣,孔子也曾經十分明確地指明,一個高明的人,絕對不會去迷信鬼神,而孔子對鬼神的態度也十分“聰明”,他採取了迴避的態度。

其實,從孔子的許多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所以重視喪葬之禮,甚至要求子女守喪三年,不過是體察到人失去至親之痛有時候能夠壓垮一個人,要消化這錐心之痛,往往需要時間。同時,儒家也是在借喪葬之禮來強調孝順、感恩等精神。這些精神,無疑對社會秩序之維護,有巨大積極作用。

基於此,我們不難看出,儒家即便十分重視喪葬之禮,但是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依舊是在強調人事,所以儒家沒有自己的神話不奇怪。

4、儒家文化之維繫與發展,對神話這方面沒有需求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儒家之所以沒有創造神話,在於該學派之維繫發展對神話這方面沒有需求。首先,神話無疑是肯定“意志之天”的,這一點就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不符合儒家之積極入世的學說特色。其次,儒家大抵為秦以後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不需要神化代表人物來加大學說的競爭力與信服力。最後,即便儒家重視喪葬之禮,而喪葬之禮的僵化運用常被後人詬病為迷信之有意志之天,但是若仔細體會儒家先賢對於為何主張喪葬之禮的解釋,就不難理解儒家僅僅只是藉助喪葬的形式來強調類似孝順、感恩等精神,並無迷信“意志之天”的意思,喪葬之禮最終還是服務人事的。所以,基於上述分析,儒家沒有神話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