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01 蕭定權的人生有多難?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電視劇《鶴唳華亭》講述了皇太子蕭定權的一段艱難人生——

少年喪母,妹妹早夭,父親因為忌憚太子的舅舅手握重兵,與他並不親近,父子隔閡年深日久。

更棘手的是,同父異母的哥哥齊王,一直覬覦他的儲君之位,屢次與朝中權臣聯手,針對他製造禍端……

左右夾攻,腹背受敵,是蕭定權常常面對的困局。

之前,我一直認為,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蕭定權的艱難,是“欲戴王冠,必受其重”的代價。

而蕭定權 “優柔多情”的性格,則是他人生舉步維艱最根本的原因。

他太在乎親人和親情,所以才會面臨一次又一次左右為難的決斷和取捨。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最近二刷,才慢慢體會到,《鶴唳華亭》整個故事的深意——

蕭定權的艱難,不僅僅只是“兒女情長”和“建功立業”的之間的取捨,更是人生理想與現實苟且之間的抉擇。

這樣的抉擇,在很多外人看來,常常不值一提,答案也不言而喻——成王敗寇啊。

可是,蕭定權並不這樣想,儘管他離王冠僅有一步之遙。

作為儲君,蕭定權常常會選擇保“王冠”而舍“小情”,只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從來都不是王冠與王權。

蕭定權用生命去相信、珍惜、實踐和維護的人生理想,就是老師盧世瑜教給他的“道”。

何謂“道”?盧世瑜是這樣對自己的學生解釋的——

“是誰告訴你,這世上有簡單易行的道路的?

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對自己的傷害,更是要提防和小人對抗時,自己對自己的傷害。

所以,道比術要難得多。

你為了避難,是選擇做那種無能怯弱之人,還是選擇做那種你最不想成為,你鄙視不屑成為的人?

……道理全聽,舉步維艱,道理不聽,死路一條。”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盧世瑜這段話有兩個核心詞彙:“君子”和“道”,連起來,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

盧世瑜這段關於“君子之道”的闡述,有3層含義:

第一,“君子之道”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第二,“道”與“術”相對,“道”比“術”要難得多;

第三,“道”與“術”的和諧統一,是“君子之道”的終極意義。

02 何謂“君子之道”

想要破解“君子之道”,必須先從“君子”說起。

君子,是中國文化的鑰匙,也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

君子,就是中國文化中,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做一個君子,這大約是每一箇中國人的最高人格理想。

當時的一代大儒盧世瑜,以及師從他15載、與他如父如子的太子蕭定權,也不例外。

“君子之道”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

這個標準不算簡單。

千百年來,那些浩如煙海的儒家學說理論,都只論述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做一個君子。

好在有餘秋雨老師,在《君子之道》一書中,先生刪繁就簡,一字切中要害——

君子之道,概括起來就一個字,“德”。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餘秋雨《君子之道》

什麼是德?2500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的重點有2個,“君子”和“小人”相對,“德”和“土”對立。

怎麼理解呢?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是這樣解釋的——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和君子相對的小人,其實不是什麼惡人,只是普通的百姓,

這個“土”,有的學者認為是指的故土、鄉土,也有人認為是封土,封地。

無論哪一種解釋,其實都是指,個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就是朱熹概括的“所安之處”。

所以朱熹指出,君子和小人最本質的差別在於公私之間。

以公共利益為念,就是君子,以私自利益為念,就是小人。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君子之德是一個特別宏大的範疇,孔子認為,“仁”和“義”是君子最核心的品質。

孔子對“仁”的定義是“仁者愛人”,針對“義”則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以利”。

仁是慈悲大愛,義是凜然正氣。仁顯溫和,義帶強勁。

君子懷德,半是懷柔,半是懷剛。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仁”與“義”,面對的是,不確定的、最廣泛的“人”,甚至是整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萬事萬物。

正如荀子所言,“仁者好告示人”,意思就是,仁義大德是一種利他行為,關及的對象越多,就越有價值。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唐朝的一代名相魏徵,在《十漸不克終疏》中,也對“君子之德”做過詳細的闡述,並做了總結——

“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

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經過漫長的時間推演,“小人”與“君子”最本質分別,已經從社會地位,轉變成了道德品質以及人生目標信仰。

小人的目標是“身謀”,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打算,所以“好讒佞”,習慣用謠言毀人,以媚態奉迎,拜高踩低。

相反,君子的品性是“蹈仁義而弘大德”,踐行仁義而弘揚崇高的美德,所以君子的人生信仰則是,“利人、利他、利天下”。

“利天下”是孟子提出來的—— “摩頂放踵利天下”,意思是隻要對天下有利,不惜渾身傷殘。

“摩頂放踵利天下”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中國文化裡“君子之德”的最高境界,也是《鶴唳華亭》中,盧世瑜、蕭定權為之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人生信仰。

03 “道”比“術”要難的多

理解了君子之道,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術?為什麼盧世瑜一再強調,道比術要難得多?

“術”的本義,就是城邑中的道路。

所謂“城邑”,都是人為規劃,人為修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

在別人走不到,想不到的地方,開闢出一條路;闢出這條路,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跟隨行走;如果這條路沒有人走,“闢路”這個行為就失去了意義,這就是“術”。

由此,技巧、方法、策略、計謀、權術……這些人為的“思通造化”,統統被稱為“術”。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而“道”的本義也是路,但是,這個路是自然之路——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前人走過,後人跟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道”。

前人走過,並不是為了後人跟隨,這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規律,沒有人為刻意。

後人之所以要跟隨,也是出自本心的選擇,因為這條路最便捷,這條路沿途風景最美……

天意、人心,是“道”的核心標準,正所謂“道法自然”

所以, “君子之道”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君子高尚的德行必須像風一樣影響大眾。

而且,君子的德行之風的廣泛傳播,也不需要人為刻意,而是尊崇天意和人心。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關於這一點,有《論語》和《尚書》為證。

《論語》裡孔子講, “德不孤,必有鄰”——德行高尚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人心向善,仁義和溫暖就一定會被分享傳遞。

《尚書》說,“唯德動天,無遠弗屆”——只需修德,便能動天,一旦動天,天下盡歸。這是天意。

同時,《尚書》裡還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由此可見,所謂天意,從本質上講,也就是人心。

所以,“君子之道”真正的評判標準是民意民心。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關於道與術的關係,老子總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莊子也有言,“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君子之道”與“君子之術”也不外乎如此——

君子的“道”,是 “四海承平,天下歸心”的理想,是“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決心,“術”,則是君子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

君子的“道”,需要一輩子以一貫之,“術”,則更著眼於當下的一事一物,一得一失。

君子的“道”,是考量“術”是否合規的最高準則,而“術”,又是成就“道”的全部要件,也是“道”的唯一外化表現。

“道”與“術”,孰輕孰重,孰易孰難,一目瞭然。

04 “道”與“術”的激烈交鋒

雖然“道”比“術”要難,但是,只要“道”和“術”所體現的價值觀是統一的,以“道”求“術”,或者以“術”入“道”,都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君子之道”,最難的是,當“道”與“術”正面交鋒時,要何去何從?

盧世瑜對蕭定權的告誡是,“一切文藝,不可被陰謀所利用,一旦沾染,精神全無,骨氣全無,人亦如此。”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可見,君子只有一條路,就是“以道馭術”,“道”的仁義,與“術”的正當,同樣重要。

“道”和“術”的衝突,反應到具體的事件上,就是“目標”和“過程”的衝突。

如果把 “道”與“術”的矛盾衝突,放到當代的語境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兩個正確”的排序之爭——

“做正確的事情”與“正確地做事”,哪一個更重要?

比如,《鶴唳華亭》開局故事“春闈事件”中,蕭定權面臨的處境——

明知道有人要陷害自己和老師,如果置之不理,就會足不出戶而遭遇“躺槍”;

如果先下手為強,用計謀引誘對方出手,哪怕只是為了自保,也仍然是心不正、行不端。

前者是懦弱無能的表現,這不是真正的君子;

後者則是徹底背離了君子之道,成為了自己都鄙視不屑的小人。

這就是盧世瑜所說的,“道理全聽,舉步維艱,道理不聽,死路一條。”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道”的正義,多數時候是顯性的,而“術”的正當,卻往往可以是隱性的。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君子之德更看重行事過程中的全程無瑕疵。

所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是《中庸》所說的“慎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君子之德的最高標準,這是對“真”的終極追求,所以才會難上加難。

雖然蕭定權流著淚向老師哭訴,“這太難了 ”,跌宕起伏的 “春闈事件”,也不過就是蕭定權人生的小小演習。

蕭定權的人生終極考驗,表面上看,是夾在父親和舅舅之間,左右為難,實質上,仍然是“道”和“術”最激烈的對抗。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自小研習儒道的蕭定權,以“君子之道”為人生信仰,心懷家國天下。

他雖然是儲君,但是,父親顯然不是特別中意於他,而哥哥也一直想取他而代之。

相反,他那個疼他懂他的舅舅,打算用手裡的兵權,把他送上權力之巔,幫他實現“治國安邦平天下”的理想。

蕭定權恪守的“道”是天下為公,而舅舅的兵權,則是他此刻的可用之“術”。

“道”與“術”的矛盾在於,“兵諫”會賦予他為天下人謀福利的機會和能力,“兵諫”也會立刻造成生靈荼毒,血流成河。

這樣的“術”,於“道”而言,本質上是背向而馳的。

這種“術”的罪惡,無論用多麼高尚的“道”,也無法掩蓋和洗刷。

這種“術”的骯髒,也最終都是“道”的致命汙點。

對於蕭定權,以及所有心懷“君子之道”的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樣碰撞和對抗,異常慘烈——

如果屈從現實,就會信仰坍塌,生而為人的基石沒有了,活得再久遠,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如果堅持理想不倒,試圖在名利與權力的漩渦裡,保有一份青春和乾淨的赤子之心,就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蕭定權終生牢記恩師盧世瑜關於“君子之道”的教誨——

“權,非權衡取捨,趨利避害;非權宜策劃,圖謀算計;非舞權弄勢,強而凌弱。

為君者,有所為不易,有不為更難,有些事,不可做,有些事,不可錯。”

最後,他也和老師盧世瑜一樣,以生命為代價,踐行了自己“摩頂放踵利天下”的理想,也守護了“君子之道”的乾淨和真誠。

05 人心不可欺

對我們來說,也許蕭定權追求的“兼濟天下”的“君子之道”,標準太高了,那至少可以要求自己“獨善其身”。

《鶴唳華亭》:老師盧世瑜給學生蕭定權講的最後一課,你聽懂了嗎

孟子說,“獨善其身”的標準仍然是 “尊德樂義”,然後可以自得其樂。

說到自得其樂,就令人想起了清風明月,坦蕩暢達,這應該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憂不懼”,因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不疚”的意思,就是無愧於心。所以,人生的歸途,還是回到了人心。

“大道至簡”,也許所有的“道”,不過就是這最簡單的一句“人心不可欺”——不欺他人,更不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