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苏旅行记(五)

2019.05.11—17

龙虎山 三清山 江湾 景德镇 南 京 琅琊山

皖赣苏旅行记(五)

5月11日 又起了个大早,7时我就到了游客中心,乘7点30的第一班车,坐到终点站上清古镇, 由远而近的逛。老孔以前来过龙虎山,就不进去了。

上清古镇有两处道教的庙,长庆坊天师府。“长庆坊”就在下车处东面,规模不大。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逛过之后,沿老街往南走,不很远就到“天师府”了。这里的面积很大,占地3万多平方米,就在泸溪河边。

天师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的遗物。据说天师府是张盛以及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祭祀之处,被称为正一派的祖庭,是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能够感觉到这儿的房屋庙宇还有点老味儿。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龙虎山正一天师的道教,唐代后就逐渐显露了。元代封张天师为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篆。明清至现代,龙虎山和北京白云观,分别是中国道教两大道派,正一派和全真派的中心。

再往前还有一个“上清宫”。三国演义电视剧开篇外景地,就在那儿拍的。看完这儿问了一下路人,到上清宫没有汽车,还得走半个多小时。此时已9时多点,仙水岩处的悬棺表演是12时,怕赶不上就舍弃了。

回到观光车站乘车往回走,到正一观下车。正一观是祖庆师张道陵,在汉和帝时代,携弟子来到这里建草堂,练“九天神丹”。初创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

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在此立祠祀祖。正一观最早叫祖天师庙。

现在这儿的道长叫张金涛,1964年生,江西贵溪人,大学学历,系祖天师张道陵第65代孙。这个孙子可是了得,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协会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鹰潭市政协副主席。

这儿规模不是太大,依山势而建。祖师殿里有张道陵和他俩弟子的塑像。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院内有炼丹井,是1900余年前祖师所挖,取水炼成九转还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而得名。转到这儿时,有几个穿道士服的男女围在井口处比比划划,也不知比划么。井口是用铸钢镶起来的,能看到象仙气一样的雾往上飘。是热气还是什么的,就不得而知了。他们似乎也在推销保健品。

我看过后,陆续有几位游客也走到亭子内看了看冒雾气的井口。

在这儿也就逛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便乘车到“无蚊村”

皖赣苏旅行记(五)

无蚊村位于泸溪河东岸仙水岩景区的许家村,50来户人家,村民靠打鱼种田为生,村中人多长寿,所以也叫长寿村。

该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林木葱茏,可村里就是没有蚊子,因此而被称为无蚊村。

皖赣苏旅行记(五)

下车就看到了马路对过,有个小石头门楼上写着“无蚊村”三个大字,门楼两旁各有一位女村民在卖茶蛋等。 过了门楼走一段下坡的路就到村子里了,穿过村子到泸溪河畔“许氏宗祠”处,视野开阔,泸溪河上的竹筏游船络绎不绝,远望对岸的山峰,秀、奇、怪,叫“九虎一龙壁”。

皖赣苏旅行记(五)

此处停留拍照后,又到村中的无蚊村“门楼”、“天师驱蚊孝母”影壁看了看后返回车站。在此处游览了约40分钟。

再乘车到象鼻山南门才11点05分,也就几分钟的车程,距升棺表演还有段时间,就进了象鼻山南门,朝畲家寨方向拾级而上。走了20来分钟后,还没看到畲家寨的一点迹象,就只好原路往回返,别误了12时的表演。

在往仙水岩走的路上,带的水所剩无几,就买了1瓶水、两个茶鸡蛋。11时40分就到泸溪河畔的东岸了。

河对面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上,有数以百计的崖墓,这些崖墓大多是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悬棺,其葬位于离水面20—50米以上,有的高达百余米。当地有“弥高者以为至考,高葬者必有好报”之说。这也是当地的地势、气候条件,所选择的。埋到平地下,会被多雨的气候浸湿。

升棺表演还有一段时间,先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把饼干和鸡蛋吃了,然后在周边拍拍照。

陆续赶来这里看表演的游客很多。河面上有不少划着竹筏子卖吃的、喝的。还有划着竹筏子挑着鱼鹰,不知是干啥的,可能是供人们照相的道具。

皖赣苏旅行记(五)

升棺表演前,有一个脚踩两根水柱腾空表演的。升棺表演前和升棺过程中在河中心搭起的台子上,也有人在表演着当地的风情。

皖赣苏旅行记(五)

升棺表演进行了约半小时。表演的悬棺办法是:山顶上固定有滑轮的绳子,一人从山顶上顺绳子滑下到岩洞,然后从河面船上用绳索吊起棺椁,棺椁上还站着一人,放于洞穴内,加上船上的一人,参加表演的一共四人。

2000多年前是否是按此法放进去的棺椁,至今还是有争议的。

看完表演后,乘车到象鼻山

皖赣苏旅行记(五)

象鼻山是长期受雨水冲刷风化,而造成的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柱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大石象,在用鼻子汲水,是龙虎山的一个主要景观。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山不高,修有步行游道和高空栈道,游客也很多。顺着象鼻山的步行游道和高空栈道,一直往前走(北)依次可以欣赏到:丹霞石柱、蜡烛峰、排衙峰等丹霞地貌、千年古藤自然景观等。

走到栈道北端,下山到景区公路上,约3公里,走走拍拍地用了1小时,这段路并不难走。

坐了一站的景区大巴车就到景区的古越水街出口了, 14时多点回到住地。步行了25000余步。

老孔已结帐退房,在此等我。又休息了半小时左右后,赶往东北方向300多公里的三清山。

在上饶服务区,短暂停留。于17时到达三清山东门马路对面几百米处的“新时尚雅舍”住下。

晚饭就在店家吃的,饭后到小镇上转了一圈。

皖赣苏旅行记(五)

5月12日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最高,海拔1819.9米。

7点30就到了景区大门购票处,门票加索道上行票每人245元,执行门票半价优惠。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从索道上站到主要景点“女神翠园”就不远了。今天的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清风温柔。我们沿着步行的观光路,遵照路标指示,边走边欣赏拍照。奇怪的岩石、挺拔的松柏都给人一种新奇感。

皖赣苏旅行记(五)

经过了一段拔高大些的路段后,就来到了“

东方女神”观景台。女神峰上独立的一块山石,高80余米,面向玉京峰,不管是从远近高低看过去,皆形似女神。披发齐肩,正襟端坐,在为解救苦难众生,凝神沉思寻找办法。

皖赣苏旅行记(五)

从这儿往左前方望去,便是“

巨蟒出山”。翘起的脖子和莽头非常非常的像,与女神一西一东,一高一矮相互眺望。这两块神似神奇的岩石是大自然给予三清山的杰作,也使三清山闻名于世。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巨蟒出山的西南侧,有像一只手的五指立着伸在那儿的奇峰,叫

“万笏朝天”。看上去犹如百官手持玉笏朝贺三清天尊;也像六部尚书持笏朝拜皇上。

有一首诗就是描写这里的三个奇峰怪石的:“巨蟒龙舌身,女神母仪形。万笏尚书持,三清最知音”。

然后我们向南走,欣赏形象神似的“杜鹃岩”、“玉妍怀”,“金猴送宝、“一线天”等处景点。然后向西再向北,沿西海岸景区的高空栈道去往三清宫。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去往三清宫的这条路上,游人就比较少了。一般的游客,特别是跟团一日游的,都是从一线天下去后,再往西走一小段到“日上酒店”处,爬陡峭点的石台阶向北到巨蟒出山、东方女神景点的西侧,回到金沙索道上站下去,也就是所谓的小圈。 很少有走西海岸高空栈道到三清宫来的,主要是时间和体力的原因。

皖赣苏旅行记(五)

我们走的是大圈。11时半从一线天处开始走,到三清宫时已14时40分了,走了3小时余。

皖赣苏旅行记(五)

“三清宫”在三清山的北部山坡上,三清福地南侧、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海拔1533米。占据了三清福地,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也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自晋朝葛洪开山以来至今已1600多年了。

现三清宫为明代所建,坐南朝北,前殿后阁,左右厢房两层两进。前殿供奉的道教三清三位尊师,后殿供奉观音及18罗汉。道、佛同为一宫和谐相处,有别于其它道教名山,佛、道不相容的格局,体现了三清山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

皖赣苏旅行记(五)

宫殿正门上石刻一幅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身在此环境之中,感觉这词太妙了,道出了仙境福地风拂云绕,虚幻缥缈的景象。

殿内大石柱上刻有,据传为明建文帝藏隐于三清山,任三清山主持时亲笔题撰的:“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从此联可以看出,建文帝是个好人,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推翻了他这个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任皇帝,逃至三清山,还念念不忘他的大明朝,百世千世万世。就在燕王率兵进攻南京时,这个朱文炆,还让部下别杀死朱棣,免得落下杀其叔父的骂名。

史料记载:建文帝1398年接替爷爷朱元璋上任,一年后急于削藩,燕王朱棣为了应对,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京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进了南京城,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而建文帝仅仅在位四年,便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这也呼应了三清宫殿内石柱上楹联的传说。

这个建文帝、这场知名的“靖难之役”或许成为了当政者的镜子。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宫殿北面的山坡上有进三清宫的石牌坊,是借助于两块岩石间的缝隙,在缝隙的一端全用石头砌起。不高也不宽,与周边的地势环境相协调,很有独特的风味,也显得十分古老,牌坊上刻着“三清宫”三字。右侧的石崖上刻着“排云桥”三字。外侧左右,有用石头镶嵌在山体中的小庙,内有石雕的哼哈二将,十分有神韵。

在此游玩期间,只有南方的,一个以上香为主的旅游团10几个人和三、二个散客来此。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三清宫的东南侧有“詹碧云藏竹”之所,是明朝景泰年间的主持,全真道士詹碧云的墓地。依山而立,前陵后寝,前后高低五重,高差13.2米,全部为花岗岩石结构,面阔7.4米,纵长25米。有汉唐遗风,简朴厚重,很有特色。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三清宫正东的山崖上,还有一个“龙虎殿”。殿呈长方形,建筑面积仅48平方米,内奉老子神像等21尊。有汉魏遗风,古朴粗放厚重。在它的左前方,石台阶旁的岩石上,借势雕刻的龙头,很具艺术性和神韵。

看到的这三处建筑,都是巧妙的利用了山势,全用花岗岩石材建筑,规模不大,简朴、厚重、神韵、艺术,喻意又很明了。

上三清山,不来这儿瞧瞧实在是遗憾。

瞧着瞧着,已15时了。赶紧的沿阳光海崖景区的高空栈道,向金沙索道上站处赶,索道的收车时间为17时半,若赶不上就麻烦大了。途中也打听了一个保洁人员,说得走2个来小时。

皖赣苏旅行记(五)

走了不多远,在这段比较平缓的东西路南侧,是“雷神庙”(九天应元府),是明代的建筑,宽1.86米,进深1.24米,通高3.15米,面积只有2.3平方米,用花岗岩石砌成,造型小巧粗犷。正面额坊上刻有“九天应元府”五字,两旁石柱上有楹联石刻,但字迹模糊难辨。内供有石雕神像三尊,神像头部在文革中被毁,主像前置香炉。

再往前走,路过“玉光亭”、“马鞍石”、“渡仙桥”、“乾坤台”等景点。

在乾坤台时已能远远的,从西侧看到巨蟒出山的石柱了,从这边的角度看过去就不太象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再往前走,有“五老朝圣”和“狐狸吃鸡”等形似的花岗岩山峰。到达玉皇顶后再往东走就可看到“三龙出海”,及从北侧看到的巨蟒出山等景点的形象。

从巨蟒石柱的脚下到到金沙索道上站还有1320米,再走半小时就到了。

急匆匆的,于17时就到达索道站了,这时的游客也不多了,很顺利的10分钟左右就到下站了。

出景区大门,在三清山的牌坊处又拍了拍照。此时已近落日,正好飘起了一片黑云,透澈着金黄色的阳光,十分奇特、美丽。

17时20分,回到房间休息。过了一会儿,店家打电话让挪挪车,说你们老乡来了。我下去后看到是德州牌子的车刚到,俩口子是从井冈山那边过来的,玩完这儿再去黄山。

放好车后看到旁边还有一辆淄博牌照的车,跟他们也聊了聊。淄博的是一车俩家4口,是从黄山过来。他们都准备明天一早上山(今天走了28360步)。

5月13日 7点30动身,想先到三清山“玉灵观”景区看看后,再奔同方向的婺源。

玉林观景区在三清山的东北部,距住地没有多远,20来分钟的车程。早起已有浓雾,到达景区附近的公路上向南拐的路口时,立着禁止汽车通行的牌子。

此时下着小雨,站在路口处有三二个穿着雨衣,停放着摩托车揽客的人,说到达景区大门还有6公里,给送过去每人要20元。

公路北侧就是一个免费的停车场,犹豫了一下,算了不去了,车也没下就继续往前走了。一是天下着小雨,二是进去不知来回需要多长时间,还想上午就赶到婺源,晚上住景德镇。

皖赣苏旅行记(五)

从三清山东门到婺源江湾景区,不走高速98公里,需走2小时车程。途经鹤溪、汪口村(古称永川)观景台时,都停车瞧了瞧拍拍照。也没有时间进汪口村看看“俞氏宗祠”等,明清时期皖南有代表性的徽派建筑了。

11时多点就到江湾景区大门了。老孔也来过这里,不想再进去了,我独自购票(30元/半价)进去。

江湾位于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江湾镇晓起上村,有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最初叫云湾。隋末唐初时居住着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到北宋时期,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入,子孙逐渐繁衍成巨祖,后改称江湾村。自宋至清,江湾养育了状元、进士、仕宦38人。2012年成为了国家5A景区。

景区内(晓起上村)有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三省堂、北斗七星井等景点。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萧江宗祠的规模最气派,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24年重建,文革期间被拆毁。江泽民曾在2001年到过这里,2003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重建。

叫潇江宗祠,其因据称是,始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那个萧何。萧姓后人避难逃到这一带,改为江姓,这一支称为萧江,在江姓中也称“假江”。

据说2003年重建这个宗祠的木材,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很多主材还是进口的黄花梨,耗资几千万元。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大多的祠堂中有家训和传统价值观的展示“即家风”,如仁义礼孝廉等。但在这里面看不到这些东西,展现的都是家族里出的那些大官,有“炫官”的调,少了传统的味。

萧江宗祠最里面的建筑,是九级台阶。这台阶是有讲究的,在过去得朝廷批准才能建五级或七级台阶,九级台阶是皇家才能建的规制。是不是很不一般? 在村子最东头的山脚下,有一个乡贤园,里面有个人工小湖叫乡贤湖,还有就是历朝历代江家的名人铜雕像了。当然少不了江上青、江石溪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江上青1939年去世时年仅28岁。江石溪是扬州市广陵区生人,是江上青的爹,中医。江上青死后留下了两个女儿,其兄江世俊将自己已读初中的次子江泽民,过继给江上清为子。

皖赣苏旅行记(五)

村中有个江氏的祖宅,应该是江永时代的,这里只落下了一个整体的石门框和一块荒宅基地。旁边还有一个江氏祖屋简介的牌子。这祖宅与江泽民没有关系,江泽民的老爷爷就离开这儿去扬州了。

用了1小时左右的时间,就把这个江湾景区几乎全逛遍了。12时多点到旁边的沙县小吃吃过午饭后,于12点40动身赶往99公里外的景德镇。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不到14时就到景德镇古窑景点了,还是我一人进去。景点面积不小,是把元朝起到清朝的各种烧瓷的窑,集中复建在这里。还有当地制瓷的人在现场往瓷坯上作画等。这里还是国家的5A级景区,半价票50元,有点不值。

在里面逛了一个半小时后返回入口与老孔汇合。这段时间里老孔已找了位于瓷都大道的如家酒店,按导航到达那里16点20分左右。

住下休息了一会,便下楼在市内转转。在一个家乡菜小店吃过晚饭,从另外的街往回转,也顺便采购了点给养。还看到了好几个麻将馆,隔窗望去,玩的人还不少。20时多回到宾馆休息。

5月14日 8时退房,赶往南京。10时左右到达京台高速的花园服务区休息了一会。这也是5月5日,从南屏村奔庐山时在此服务区吃午饭休息过的。

路过铜陵时,见路标到“天柱山”百余公里,过铜陵长江大桥不远,下高速转去安庆天柱山。12时到达安庆市怀宁县境内的公岭服务区(G50沪渝高速),吃了点自带的饭,约半小时后继续赶路。到达天柱山景区14时左右,在距景区游客中心不远的“风味田园”小店住下。

昨天晚上还盘算着,去南京路过芜湖、铜陵一带有无可玩的地方。也查了百度,觉着没啥想玩的了,就想直接到南京。就是没想起到天柱山去,这还是从在家未动身时就考虑在内的景点。可是昨晚怎么就没想起来啊?!从景德镇直接去天柱山,只有215公里,走济广高速3小时就到。而从景德镇走铜陵再去天柱山449公里,须跑6个小时。唉,没办法,这一忘就多跑了3小时的路,真的是老啦。

那也得去,不能等下次。如果真有下次就不是3小时的事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住下后,听店家老板讲,10公里左右处有三祖寺、峪流泉文化园、及第庵景点

。休息到15时便动身去玩。

三祖寺坐落在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区,西北9公里处的谷口凤凰山上,在天柱山的东南约10公里处,原名山古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赐,故名三祖寺。

僧璨师承二祖慧可,传与弟子四祖道信。创始人为一祖菩提达摩到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近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而南宗慧秀,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如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查看了有关中国佛教宗派的资料,不自觉的就想到了,南北方人现时的观念、性格等等方面的差异,原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按照导航的引领,不多会儿就到了三组寺的后门,即北门,也就是觉寂塔处。

皖赣苏旅行记(五)

这里是一个很小的门,门上挂着武中奇写的“信心门”三字。门的两侧可以停车,是在近山巅的一条公路旁,现在不收门票也没人管。进去后就是五层30米高的“觉寂塔”,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几度兴废。1980年再次维修,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之觉寂塔实为唐代塔基、明代塔身、宋代相轮。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塔的门前立有牌子:“蹬塔、蹬高者,每人奉献10元维修寺院功德款”,旁边坐一50多岁的俗人打扮男。

我肯定要上去了。这塔不大,阁式建筑,五层八方,30米高,瓴盖简瓦、飞檐翘角、抖拱相承、跳撑平座,有71级台阶,每层交替上升。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据说在塔的底层藏有三祖的舍利子。

皖赣苏旅行记(五)

往上爬的楼梯很陡,很狭小,只能供一人爬,且还得是象我这样瘦小点的。即便是我,在有些地方还得弓着腰才能上去。每层塔外的廊,得侧着身子才能行走。

这也是我见过的,类似的塔最有特色、最另类建筑的塔了。

从塔的最上一层,就可以看到正门(南大门)。寺院占地面积不是太大,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祖师殿、真身宝殿等。

皖赣苏旅行记(五)

从塔上下来后,向南下去便是真身宝殿,宝殿锁着门不开放,在宝殿前的一个宣传牌上记载说:“2017年9月9日,三祖寺重修大雄宝殿时,意外发现了大宋仁宗时期,珍藏供奉皇家御赐给三祖寺的,佛祖释迦摩尼佛舍利的地宫,使佛祖(一祖)舍利显身。现在佛祖舍利就在这个真身宝殿供奉保护着。

再往下就走不通了,因大雄宝殿等在整修,拉起了一道墙。

返回到觉寂塔时,一位穿黄色背心、左前胸印着三祖禅寺图案字的老大妈,拿着一个放着削好皮的苹果果盘,走过来招呼我们吃。她非常真心盛情,我们便吃了两块,谢谢了。

出门便开车沿盘山路,到山下三祖寺的正门广场处。停好车后没有再进三祖寺,而是从它的旁边进入“山谷流泉文化园”(票价50元/人)。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这是一条长1500余米的山谷。山谷两岸的石壁上,自唐代至今,存留名家石刻近300方。被誉为“历代书法艺术长廊”,“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知名的有:宋朝的黄庭坚、王安石、苏东坡,明朝的胡缵宗,清代的张楷等。还有唐代的李德修,都在这里留下了大作。2001年批准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皖赣苏旅行记(五)

还有近年来修建的“ 舒公亭”(王安石),“东坡别业”。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的铜雕塑等景点。

逛完这里已17时了,便驱车去“及第庵”,也就一刻钟的车程就到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及第庵在三祖寺西北4公里处。清康熙三年春,安庆考取武状元的副总兵金抱一捐资修建,并提匾额供愚谷贤禅师说法。这也是及第庵“及第”的由来。清末被毁,民国间有比丘尼2人住庵。1978年以后恢复了正常佛事活动。现存庵堂、寮余10余间,240余平方米。

在这里没看到什么游人,只看到了三两位居士,其中有一位看上去70多岁的居士在烧香磕头。看上去来此的游人、香客不多。

从此处一刻钟左右便返回到住地。晚饭就在店家吃的,这里除了我们外,没有其他店客。

皖赣苏旅行记(五)

5月15日 昨晚就时紧时慢的下起雨来了,晨起后还是下着,到7时半左右雨小点了,不知能否上天柱山,便到楼下问店老板相关情况。老板也不知能否上山,说这儿一年出太阳的天,也就100来天,其他的都是阴、雨、雾天。

我们便步行去不到10分钟的游客中心,很侥幸进景区开放。老孔便在那儿买票,我又返回住地,从车内拿上已准备好的行装。(门票加景区大巴,每人160元,索道每人80元)。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天柱山是近些年兴起的,很火的旅游景点。2005年被评为5A级景区,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主要有天柱峰、飞来峰、天池峰等,主峰海拔1488.4米。主要是以名崖、奇石、异洞、涧瀑、云海等自然景观而知名。 从天柱山游客中心坐大巴车,向西到大龙窝游客中心,坐索道上山。下索道是振衣岗,顺步行道经过高奔台、总关寨、百步云梯、天柱松到达天池峰。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这儿遇到了山东某市的一伙7-8个人,聊了几句。判断应该是属于不能公开身份的游客顺便登山的。

皖赣苏旅行记(五)

再往前就到天柱峰了,这儿有一块比较大且平坦的崖顶,顶上有一个祈福亭。

在这儿遇到了一个景区的工作人员,我们往前走时,来拦住我们说不能走了,怕发生雷击。我跟他说,从上山开始到现在都没有打过雷,你怎么知道要打雷?不让再往前走了门票退吧?!他便没再吱声,溜走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走过西关寨快到抱翠亭时,路边有一处专为游客建造的防雷屋,木结构的,十几平方米的面积,里面有供游客坐的长条凳。此时已11点40分了,雨下的也越来越大,就在此避雨休息吃饭吧。

吃饭休息了约40分钟的时间后,雨也小了,便继续往前游览抱翠亭、莲花峰、甘露泉等。

皖赣苏旅行记(五)

12点40到达炼丹湖。炼丹湖海拔1100米为国内第三大高山人工湖,是1998年开挖筑坝建成的,看上去并不大。据资料讲面积为34亩,蓄水8万立方米。

皖赣苏旅行记(五)

湖的北岸有一崖,横卧如麒麟。崖旁有一洞,洞前有八卦石台,这处景点叫“左慈炼丹房。”相传是东汉末年左慈炼丹之处。是“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就在这一带。

湖的南岸建有招待所或别墅。我们到达这里时,雨已基本停了,只是有雾。向远处望去的山峰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显。

我们沿湖北岸路过左慈炼丹房,从东边的大坝向南再向西。路过仙桃石后见一路标去索道上站,路标上有索道站的联系电话,便打电话问询开行否。其告因雷雨停开。也就在此处,雨停了,天也慢慢晴了,我们便脱下了雨衣。只好步行下山到天柱山的南大门处。从打电话处下到南大门用了约1小时。

皖赣苏旅行记(五)

在南大门处,有佛光寺,没有进去。在大巴车站等了40分钟的车,说是20分钟一趟,便找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帮着联系。

今天的三柱山游客很少,上山时只见到临沂的七八个人以及两三个单溜的游客。之后在给索道站打电话处见到下山的父子两人。再有就是,在细雨浓雾中行走赏景的本俩老朽了。

15时回到住处,即开车前往南京。从这儿到南京的建宁路65号还有347公里。一路上多处修路,特别是快到南京时,限速 50-80公里,天也黑了跑不起来,到达建宁路57号汉庭宾馆时,已20时30分。

今天爬了大半天的山,走了2万多步。开了5个半小时的车,其间在一服务区还拉稀,也真是够累的。

住下后到路对面的饭店吃晚饭,回到住处已近22时。

5月16日 7点30下楼,向西到建宁路61号的吉祥馄炖吃过早饭后,再向西就到目的地建宁路65号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1978年10月至1981年6月在这儿待了三年。这儿留下了美好,但更多的是因健康原因而留下的心酸。还没迈进校园的大门,心绪就开始五味杂陈了,38年前的事历历在目。

说来也怪,自84年9月到路局机关工作后,出差的机会很多,可偏偏没有到过南京。从19岁入校,到今天再踏进校园,已41年了。时光如梭,瞬间已成老者。

学校的北大门还在原址,但已重建过。现在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南铁院金川科技园”;一块“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南京铁路运输学校”的名字早已不存在了。2004年铁道部所属的大中专科学校移交地方后,2011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便迁往浦口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皖赣苏旅行记(五)

现在这儿除了当年的食堂、校办公楼、一栋电务、财务等专业的教学楼,及一栋三层高的宿舍楼还在外,其余的建筑都拆除重建了。我当年所在的教学楼,住的宿舍,已不见其踪。

当年在住的宿舍楼三楼房间内向南看到的,校园围墙外的那条东西的小水沟和土路,以及路南的庄稼地,现在成了大马路和高楼大厦。学校也面向马路新开了南大门。那条小水沟也进行了拓宽、整修,已全无当年的样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当年我因睡不着觉,而半夜到操场上散步的那个操场还在原地,只是修整的档次高了。

在校园转了1个小时左右,回到住处就赶紧的忙活着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

10时半动身,赶往68公里外的滁州琅琊山。12时半到达距景区大门很近的,位于滁州市琅琊古道151号的“美家商务宾馆”。

皖赣苏旅行记(五)

刚进这家宾馆没说两句话,小老板就问,山东来的吧,别给100了,给80就行。原来,张姓小老板28岁,是淄博人,在芜湖读书,毕业后在这儿自主创业。

午饭在住处的东邻小店吃了点,然后到狼牙山游客中心去看了看,14时回到住处休息。

皖赣苏旅行记(五)

休息了会后,想出去理发,便独自从住处向东,再向北沿一条小商业街,边遛达边寻找理发店,然后再向西路过滁州实验中学。进进出出的学生们,以及在街两侧的小吃店排队的、边走边吃的学生们,煞是热闹。之后继续向西,再向南回到住处,发也没有理了。

晚饭就在房间里自助了,饭后又领老孔出去走了一圈,算是反复考察滁州市了,并在一理发店理了发。(步行15657步)

5月17日 昨日到时小老乡老板就说,你们明天7点前进,就不用买门票了(每人80元)。本来就计划今天早点上山,下午好赶回济南,这样正好省钱了。

皖赣苏旅行记(五)

起了个大早,吃饭、收拾行装,5时45分就动身进山,6时就进到景区大门了。当地进山晨练的居民不少,也有极个别的象是外地游客。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区西南5公里处。2001年成为国家4A景区,海拔321米,坡度比较缓,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司马睿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还是齐国的主要城邑和港口,而且西汉、东汉时期的琅琊王都是刘家人。

主要景点有:始建于唐的琅琊寺,始建于宋的醉翁亭、丰乐亭,以及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碑刻。还有一个不大的“深秀湖”。

皖赣苏旅行记(五)

我们沿着可车行的山间公路,一直走到琅琊寺的大门,大门口前坐着一个工作人员,不知他是检票的还是值夜班的。此时也就6时50分。顺着左侧的石阶路往南天门爬,爬到琅琊寺的东门处,到近前去看了看,拍了拍照,这个门尚未开。

皖赣苏旅行记(五)

路过环翠亭不远,就到山顶的哑口南天门处了。再往上一点新建了个亭子,尚未完工,这就是琅琊山的顶峰了。

就到这儿吧,这山不高,也没悬崖奇石的,不累。

皖赣苏旅行记(五)

下山就不走回头路了,而是沿着林间的驴道,直接下到深秀湖的南端“天溪云行”牌坊处,再沿湖东侧的步游道走到醉翁亭处。

皖赣苏旅行记(五)

期间的小溪边、步游道(即古时的琅琊古道)旁的水杉林让人心喜,既古老高大又充满勃发旺盛的精神气儿。

在醉翁亭园门对面,琅琊古道旁,有个上下内外都是砖砌成的“洗心亭”。一面背山,三面有门,长宽各4米左右,内无一物。不知这个简陋的小亭子是何年建的,其意在何。

皖赣苏旅行记(五)

洗心亭真能“洗心”么,也不知现时应该让哪些人群洗心。若真能洗心,我倒觉着该大大的扩建一下了,让高官以及官商勾结发大财的富翁们都在这儿洗洗心。

皖赣苏旅行记(五)

回到醉翁亭处已8点40分。醉翁亭与琅琊寺都是单收门票的,对当地人只免大门票,而对外地游客都是一票制。此时已开门了,有两位工作人员在把着门。再三犹豫,很想进去瞧瞧,可是…可是…,心虚不是么,就算了吧,留个念想。

现在想想真该进去,补上大门票也就是了吧,还能咋地。

皖赣苏旅行记(五)

琅琊山因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而闻名。欧阳修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至滁州任太守,认识了琅琊寺的主持僧智仙和尚,并结为知音。1047年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欧阳修还亲为做《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而辄醉,而年又最高(1007年至1072年)。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也因此而得名。

1048年《醉翁亭记》初刻于宝宋斋石碑,1091年,因原《醉翁亭记》石刻,字小刻浅,难以久传,由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

9时许回到住处,与小老乡老板打了个招呼,便动身回还有610多公里路的济南。

12时许,在徐州市的青龙山服务区吃饭休息了1小时,到石龙湖服务区加油,宁阳服务区方便,长清出口下,到家17时。

(全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