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四节

第四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1.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1)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已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定向功能(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a.一般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

(1)内部动机

(2)外部动机

2.根据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1)高尚的动机

(2)低级的动机

3.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

(1)远景性动机

1)远景--间接性动机

(2)近景性动机

1)近景--间接性动机

2)近景--直接性动机

b.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六)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动机是强化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

a.匮乏性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b.成长性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c.首先会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d.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3.成就动机理论

(1)力求成功

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喜欢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2)避免失败

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喜欢选择非常容易(避免失败)和非常难的任务(可以有借口),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

4.成败归因理论

(1)三维度六因素论

1)三维度

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c.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2)六因素

韦纳将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于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2)教育意义

韦纳认为,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梵音,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3)归因指导

1)一个总是把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a.学习动机降低

b.认知出现障碍

c.情绪失调

5.自我效能感理论

(1)基本观点

认为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劝说

e.情绪唤醒

(3)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

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

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6.成就目标理论

(1)能力观

1)能力增长观

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增长提高。

2)能力实体观

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

(2)四类成就目标定向

1)成绩趋近目标

个体关心如何超越他人,表明自己最聪明,最棒。

2)成绩回避目标

个体关系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不让自己显得比别人笨。

3)掌握趋近目标

个体关注人物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4)掌握回避目标

个体关系如何避免不理解,个体判断成功的标准时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1)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2.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用

(1)水平迁移

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再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2)垂直迁移

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

(1)顺向迁移

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2)逆向迁移

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

(1)一般迁移

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2)具体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

(1)同化性迁移

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2)顺应性迁移

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

(3)重组性迁移

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

(三)学习的迁移理论--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1)代表人物

沃尔夫

(2)观点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新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

2.共同要素说

(1)代表人物

桑代克

伍德沃斯

(2)观点

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概括说

(1)代表人物

贾德

(2)观点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说

(1)代表人物

可勒

(2)观点

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

(四)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与定势

两者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三,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和圈点标注

(2)精加工策略

1)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缩编与编歌诀

c.谐音联想法

d.视觉想象

e.语义联想

f.关键词法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联系实际生活

6)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3)组织策略

归纳整理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和表格

3)归类策略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资源利用策略

(4)环境管理策略

(三)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四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