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言句式分類,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語文 | 關於文言句式分類,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一) 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


【注:現代漢語一般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但在常見的古漢語裡,“是”多為代詞,很少作判斷詞(但不是沒有的喔,這個要自己去積累了= =。)】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 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

例子: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 .……者……

例子: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

3.……者也

例子: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4.……,……也

例子: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5.……為……

例子: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用“乃,即,則,皆,必,本,系,是“等詞,表示肯定判斷,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例子: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予本非文人畫士。

山下皆石穴罅(xià)。【解釋:山的下面都是石洞的裂縫。】

臣本布衣……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注意:這個就是一個“是“表是判斷的例子!自己琢磨!!一般如果能用代詞翻譯的,都不會是判斷,而套不上代詞的,可以嘗試用判斷句式去翻譯,就看意思能不能通。】

7.無標誌的判斷句,但一定有主語與名詞性謂語。

例子: 劉備,天下梟雄。

{迴歸課本:經典篇章判斷句}

【注意:下劃線的字詞代表判斷。】

死生大矣。

固知一死生虛誕。

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

是(代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

今所謂慧空禪院,褒之廬冢

所謂華山洞,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蓋音謬

所謂前洞

此予之所得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鄰之厚,君之薄

是(代詞,這)寡人之過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

今日往而不返,豎子

,待吾客與俱。

此天子氣

楚左尹項伯,項羽季父

奪項王天下,必沛公

吾令人望其氣,皆龍虎。

直不百步耳,是(代詞,這)走也。

,兵

假輿馬,非利足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

南冥

,天池

《齊諧》,志怪者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此大年

臣隕首所能上報。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

滅六國六國

族秦天下

燕雖小國而後忙,斯用兵之效

梁,吾仇

此三者,吾遺恨

所在皆是(代詞,這樣)

語文 | 關於文言句式分類,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二) 被動句


1.謂語+於……

例子: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2. 見+謂語

例子: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見犯死,重負國。

3.……見+動詞+於

例子: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4.被+動詞

例子: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今日被驅遣。

5.受+動詞+於

例子: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6.為+賓語+動詞

例子: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吾屬今為之虜矣。

7.……為……所

例子: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為仲卿母所遣。

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

8.……為所……

例子: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9.無任何標誌,一般要根據上下文意思進行判斷

例子: 鍥而不捨,金石可

由此觀之,王之甚矣。

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雖體

吾猶未變兮。

而天下諸侯已矣。

{迴歸課本:各版本教材篇章經典被動句}

洎牧已讒誅。(此種屬於第9類。)

為國者無使積威之劫哉。

而身死國滅,天下笑……

智勇多困所溺。

義而死焉者也。

予猶記周公之逮……

或脫身以逃,不能

於遠近。

今是溪獨辱於愚。

婢僕所惑。

百姓之不保。

於王。

西伯,伯也,拘裡。

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屬第9類)

終不可

下流多謗議。(第9類)

惑於鄭袖,外

欺於張儀。

數十年,竟滅。

方正之不也。【解釋:方正,形容詞作名詞,方正之人;之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容,被動,被容納。正直之人不為小人所容】

不凝滯物。

而如姬最

嬴聞如姬父殺。

語文 | 關於文言句式分類,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三) 賓語前置句


1. 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在古漢語中,疑問代詞有:何,誰,孰,安,焉,胡,奚,曷等。

例子: 大王來何操?(正常語序:大王來操何?)

沛公安在?(正常語序:沛公在安?)

王問:“何以知之?”(正常語序:以何知之?)

微斯人,吾誰與歸?(正常語序:吾與誰歸?)

2.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只要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無,莫”等,就叫否定句。如果這樣的句子當中作賓語的是代詞,這個代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

例子: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古之人不餘欺也。

時不我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我若也。

3.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以加重語氣。

例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晉,何厭之有?

唯利是圖。

惟命是從。

無乃爾是過與。(過:責備,責難)

4. 介詞賓語是方位名詞,放在介詞前面。

例子: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順流而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

例子: 餘是以記之。

言以蔽之。

夜以繼日

6.“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他,她”,這是“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

例子: 吾已失恩義,會不從許。(你)

勤心養公姥,好自

扶將。(她)

兒童見不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7.“見”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之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例子: 府吏見丁寧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見恕

除此以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於這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8.“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現代漢語中自制、自殺、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語法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裡的合成詞。

例子: 舉賢以自佐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迴歸課本:各版教材例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

而又何羨

何以解憂?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辭為?

何為者?

何以知之?

君會何以知燕王?

何功之有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子卿尚復誰為乎?

之二蟲又何知

比且奚適也?

比且惡乎待哉?

奚以知其然也?

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兄嫂是依

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洞庭君安在哉?

臣未之聞也。

何之?(之:到。)

何以能鼓樂也?

弈秋之為聽?(為:無實意。)

(四)定語後置句


定語是用來修飾或限制名詞性短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在文言文中,有時可放在中心詞之後,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定語後置”。

常見定語後置句的幾種格式:

1. 中心詞+定語+者

例子: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有吹洞簫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匈奴使留在漢者

2. 中心詞+之+定語+者

例子: 石之鏘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 中心詞+之+定語

例子: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萬頃之茫然

(五)狀語後置句


在古漢語中,很多介詞結構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動詞前作狀語,所以翻譯時就把它作狀語,也因此常常把這類句子叫“狀語後置”或“介賓短語後置”。

例子: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餘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迴歸課本:教材例句}

悟言(於)一室之內

於會稽山音之蘭亭

當其欣於所遇

不能喻之於懷

亦將有感於斯文

蘇子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狗吠

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

燕王拜送於庭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良曰:“長於臣。”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餘威震於殊俗

師不必賢於弟子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翱翔蓬蒿之間

(六)省略句


常見省略句句式:

1. 省略主句

例子: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2. 省略謂語

例子: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

3. 省略賓語

例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之)而師之。

4. 省略兼語

“使,命,令,讓”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常兼作後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為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裡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的多為代詞“之”。

例子: 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 省略介詞: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以,自”等。

例子: 沛公軍(於)霸上。

沛公居(於)山東時。

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