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华为团队工作法》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

每日一书:《华为团队工作法》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

“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

书名:华为团队工作法


作者吴建国被任命为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是构建华为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成员。后来吴建国离开华为,但仍然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咨询服务,兼任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特聘教授。

任正非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这跟人力资本的高度复杂性有关,也确实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好的人才管理一定是个动态优化的过程。

吴建国把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总结为三个核心动作,一是精准选配,二是加速成长,三是有效激励。

每日一书:《华为团队工作法》华为的人才管理之道

1、精准选配


首先来说人才的精准选配,说得简单点就是搭建团队的过程。说起搭团队,一般都关注怎样选拔优秀的人才。这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人才只进不出,特别是管理层如果没有合理的流动、淘汰、退出机制,那组织就一定会陷入僵化。

我们都知道,进人的原则就是要精准识别人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百度贴吧之父俞军这么形容人才精准匹配:经验等级x平台匹配度x智慧等级=这个人对企业的价值。

说到人才的精准匹配,那么“识人”这件事到底难在哪里呢?面试官很容易在招人的过程中落入“第一印象陷阱”。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认知不协调”。

面试过程中,如果你的某句话恰好引起了面试官的共鸣,那么他就非常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清华大学宁向东老师说,他当面试官,就从来不要求对方做自我介绍,而是直接审视能力,以免自己被误导,落入“第一印象陷阱”。


那么在“识人选人”这个环节,华为是怎么做的?华为做了三件事:

第一,确定重点岗位的关键职责和关键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根据能力要求来客观评估候选人;

第二,设计每个不同岗位的面试问题,建立面试题库;

第三,对公司所有可能担当面试官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后持证上岗。

这里说的只是人才识别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能力识别。中国人向来强调“德才兼备”,除了有才,还必须有德。一个人如果不认同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那么他的能力越强,给企业带来的破坏性越大。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就两条,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以奋斗者为本。

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在进人阶段识别人才时,需要从能力和价值观两方面去考核,而且要以价值观为先。

但如果从人才新陈代谢的角度看,人也好、企业也好,如果“只进不出”那就坏了。

之前IBM给华为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华为离职率只有5%,原本是华为引以为豪的事情,却被告诉他们,错了!5%的离职率是太低了而不是太高了。国际领先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率在10%~20%的区间才是合理的。

面对这个问题在华为也特别严重过,很多老员工的收入大头是虚拟股权的分红,对工资奖金根本不在意,这就与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冲突了。

那么华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华为对干部队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所谓“能上能下”,就是干部既可能升职,也可能降职,华为干部“三起三落”甚至“七上八下”的例子有很多。


面对以上问题,华为主要采用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提前退休。这好理解,就是给“老人”们一笔补偿款,让他们提前退休腾出位子。

二是转岗。就是把管理者转为公司顾问,让他们以专家顾问身份为公司建言献策,但是没有管理决策权。

三是用辅业来分流。像华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业商旅的公司,用来分流公司元老。

四是内部创业,公司对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扶持,这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国产手机OPPO的经销商团队之所以那么厉害,就是因为很多经销商就是由OPPO前员工内部创业来的,他们和OPPO之间形成了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长期利益共同体。


华为搭团队的动作要领是,既要重视“进”,也要注意“出”,对人才要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加速成长


随着企业的成长,员工的能力也必须跟着成长。或者反过来说,只有员工能力成长了,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人才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员工进来之后,你怎么加速他的成长。

一说到能力提升,一般想到的就是花钱搞培训,把员工送出去听课,或者把外面的老师请过来讲课。但是,这样的员工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华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整个公司中高级管理层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公司的一把手,必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华为大学任正非亲自任校长,华为的所有高层领导,必须轮流担任新员工培训的授课讲师;而华为的所有中高层管理者,都必须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和教练资格,成为自己下属的教练员。

由管理者自己来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最大的好处就是培训内容聚焦于实践,围绕实际工作场景,探讨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引用的案例也不是那些和本企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哈佛商业案例”,而是企业在实战中遇到的一个个真实案例。

华为把这种培训方法叫做“全真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全真教”,意思是强调真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不但新员工要受培训,管理层也要受培训。管理层先是进行两周的课堂学习,聚焦于高管需要掌握的战略思维、政策把握等等;接着就进入三个月的实战训练。

具体做法是,由吴建国的直接领导担任培训教练,和他进行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找出他身上最需要改进的两项技能。

然后,教练会为吴建国制定一个详细的能力提升方案,在三个月内集中突破,教练定期指导。

三个月之后,再来考核他这两项能力有没有实际提升。

员工技能的提升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华为的绩效提升,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华为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横向岗位的人才复制技术

在21世纪初,华为的全球业务只覆盖到了20个国家,而公司战略决定在5年内把业务拓展到180个国家。


华为的做法是,把个人的成功经验提炼成标准化教材,并规模化推广。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全球五大洲分别找出业绩最好的国/区代表,把他们召回总部,让他们分别列出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清单。

把他们列出的问题一对比,就发现其中有将近2/3是重叠的。把重叠的部分整理为8~9个关键问题,比如关税问题、建厂问题、劳工问题、政府关系问题,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百分之七八十了。

第二步,把这8个关键问题变成8个培训主题,分配给5位代表,每个人负责1~2个主题的培训开发,包括编写教案、制造课件和实际登台教学

第三步就是招募学员进行实战培训,培训结束、答辩通过的员工,才可以被正式派驻海外。

当这些人走上“战场”,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前做过沙盘预演,就能做到心中不慌,有条不紊地去解决问题。

华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国家代表,保障了华为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现在业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想发展海外市场又不想走弯路,直接去找当地的华为人,他们都有一整套针对当地的完整方法论

这种对成功经验的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尤其适合于横向的、相同岗位的人才培训,而且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高效得多,这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借鉴的。

为通过这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为实际上掌握了一套高效的人才复制机制。

当然,这么优秀的企业,肯定也面临着三高策略问题,也就是面临着被“高薪酬、高职位、高成长”的企业挖墙脚,据说腾讯至少有上千人是从华为挖过去的。

李一男和郑宝用作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当时任正非对吴建国说:“让你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年内,选拔并培养出来100个李一男、李二男、李三男;100个郑宝用、郑狗用、郑屁用”。吴建国也没让任老失望,在任正非痛失左膀右臂时,华为凭借着这套人才培养体系,驱使战舰继续乘风破浪。


华为加速员工成长的动作要领,就是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纵是指纵向人才梯队培养,由各级管理者亲自担任教练员,采取“全真教”的培训方式,促进各级员工成长;横是指个体成功经验的横向推广,快速复制符合相同岗位需求的人才。


3、有效激励


有效激励能够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但激励也是很讲方法的,很多企业看到华为舍得给员工发钱,也学着华为大碗分金,结果不但没落好,还往往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员工怨声载道、团队离心离德,所谓“打劫容易分赃难”。

吴建国说,因为学华为的人,把激励的逻辑搞反了

如果是采用“雇佣军”模式,给钱才上战场,那么大家的注意力肯定是在钱上,很容易为分赃不均而起纠纷。只有大家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战役”本身,而不会去过分关注谁多拿一点、谁少拿一点。

对员工最重要的激励,一定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感召式激励,只有这“上三路”的激励做到位了,这时候物质激励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当一个企业在初创时期,没有品牌、也给不出高薪,这时候你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愿景。

书中还介绍了,清华念博士的郑宝用是如何被任总说动而放弃学业。任正非专门飞往北京,给郑宝用讲述了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七国八制”的惨痛局面。即中国市场被七个发达国家的产品所瓜分,这些产品相互之间还不互联互通,给用户造成了很大不便。

任正非说:“我来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干一件大事,让中国人能够用上自己的产品,把世界列强赶出去。”

任正非又接着说:“你加盟华为后,我直接任命你为总工,负责整个企业的产品研发。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用郑宝用的话说:“听任总这么一说,他顿时热血沸腾,当场就答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人才进行激励,一定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走反了。


关于物质激励,首先,你的考核标准要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比如,很多企业都强调用户至上,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注重短期利润,没有把客户体验、客户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考核,结果就导致了百度魏则西、滴滴顺风车等恶性事件。

有的企业倡导团队协作精神,但在绩效考核时却只重视个人业绩。这就造成了物质激励和使命激励之间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当然就起不到激励效果。

除了要注意考核标准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物质激励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管理员工的期望值。

同样一笔奖金,如果是高于员工的预期,激励效果就好;而如何低于员工预期,激励效果就不好,甚至会带来负激励。

如果把目标定高些,年底目标完不成,华为却给员工出乎意料的奖金,这样大伙儿就会有负疚感:没完成任务还能拿这么多,惭愧啊!明年一定好好干了。

而如果把目标定得太低,大家都觉得自己很能干,期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华为有效激励的动作要领,是使命和愿景先行,再以物质激励做保障,步骤不能弄反了。在物质激励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二是管理员工的期望值。


4、总结


最后总结下这本书三个重要精髓:

第一是人才的精准选配。既要重视“进”,也要注意“出”,对人才要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第二是人才的加速成长。建立一纵一横的人才培养体系。纵向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横向进行成功经验推广,快速复制人才。

三是对人才的有效激励。以使命激励为主,以物质激励为辅。物质激励的考核标准要和企业价值观一致,还要注意管理员工的期望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