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華為團隊工作法》華為的人才管理之道

每日一書:《華為團隊工作法》華為的人才管理之道

“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任正非”

書名:華為團隊工作法


作者吳建國被任命為華為人力資源副總裁,是構建華為人才管理體系的核心成員。後來吳建國離開華為,但仍然專注於人力資源領域的管理諮詢服務,兼任馬雲創辦的湖畔大學特聘教授。

任正非說:“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這跟人力資本的高度複雜性有關,也確實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好的人才管理一定是個動態優化的過程。

吳建國把華為的人才管理之道總結為三個核心動作,一是精準選配,二是加速成長,三是有效激勵。

每日一書:《華為團隊工作法》華為的人才管理之道

1、精準選配


首先來說人才的精準選配,說得簡單點就是搭建團隊的過程。說起搭團隊,一般都關注怎樣選拔優秀的人才。這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人才只進不出,特別是管理層如果沒有合理的流動、淘汰、退出機制,那組織就一定會陷入僵化。

我們都知道,進人的原則就是要精準識別人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實現能力與崗位的匹配。百度貼吧之父俞軍這麼形容人才精準匹配:經驗等級x平臺匹配度x智慧等級=這個人對企業的價值。

說到人才的精準匹配,那麼“識人”這件事到底難在哪裡呢?面試官很容易在招人的過程中落入“第一印象陷阱”。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認知不協調”。

面試過程中,如果你的某句話恰好引起了面試官的共鳴,那麼他就非常容易落入“第一印象陷阱”。清華大學寧向東老師說,他當面試官,就從來不要求對方做自我介紹,而是直接審視能力,以免自己被誤導,落入“第一印象陷阱”。


那麼在“識人選人”這個環節,華為是怎麼做的?華為做了三件事:

第一,確定重點崗位的關鍵職責和關鍵能力素質要求,然後根據能力要求來客觀評估候選人;

第二,設計每個不同崗位的面試問題,建立面試題庫;

第三,對公司所有可能擔當面試官的人員進行培訓,考試通過後持證上崗。

這裡說的只是人才識別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能力識別。中國人向來強調“德才兼備”,除了有才,還必須有德。一個人如果不認同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那麼他的能力越強,給企業帶來的破壞性越大。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就兩條,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以奮鬥者為本。

要做到以客戶為中心,那麼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有利他之心和同理心,善於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總之,在進人階段識別人才時,需要從能力和價值觀兩方面去考核,而且要以價值觀為先。

但如果從人才新陳代謝的角度看,人也好、企業也好,如果“只進不出”那就壞了。

之前IBM給華為做諮詢的時候,發現華為離職率只有5%,原本是華為引以為豪的事情,卻被告訴他們,錯了!5%的離職率是太低了而不是太高了。國際領先企業中,知識型員工的離職率在10%~20%的區間才是合理的。

面對這個問題在華為也特別嚴重過,很多老員工的收入大頭是虛擬股權的分紅,對工資獎金根本不在意,這就與華為“以奮鬥者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衝突了。

那麼華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華為對幹部隊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所謂“能上能下”,就是幹部既可能升職,也可能降職,華為幹部“三起三落”甚至“七上八下”的例子有很多。


面對以上問題,華為主要採用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提前退休。這好理解,就是給“老人”們一筆補償款,讓他們提前退休騰出位子。

二是轉崗。就是把管理者轉為公司顧問,讓他們以專家顧問身份為公司建言獻策,但是沒有管理決策權。

三是用輔業來分流。像華為就成立了一家做企業商旅的公司,用來分流公司元老。

四是內部創業,公司對離職員工的創業項目進行投資和扶持,這對公司和員工來說是雙贏。國產手機OPPO的經銷商團隊之所以那麼厲害,就是因為很多經銷商就是由OPPO前員工內部創業來的,他們和OPPO之間形成了基於共同價值觀的長期利益共同體。


華為搭團隊的動作要領是,既要重視“進”,也要注意“出”,對人才要實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2、加速成長


隨著企業的成長,員工的能力也必須跟著成長。或者反過來說,只有員工能力成長了,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人才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員工進來之後,你怎麼加速他的成長。

一說到能力提升,一般想到的就是花錢搞培訓,把員工送出去聽課,或者把外面的老師請過來講課。但是,這樣的員工培訓,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在華為,對員工進行培訓,是整個公司中高級管理層的重要職責,尤其是公司的一把手,必須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

華為大學任正非親自任校長,華為的所有高層領導,必須輪流擔任新員工培訓的授課講師;而華為的所有中高層管理者,都必須獲得企業培訓師資格和教練資格,成為自己下屬的教練員。

由管理者自己來培訓員工、指導員工,最大的好處就是培訓內容聚焦於實踐,圍繞實際工作場景,探討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引用的案例也不是那些和本企業八竿子打不著的“哈佛商業案例”,而是企業在實戰中遇到的一個個真實案例。

華為把這種培訓方法叫做“全真教”,就是金庸小說裡的那個“全真教”,意思是強調真實,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不但新員工要受培訓,管理層也要受培訓。管理層先是進行兩週的課堂學習,聚焦於高管需要掌握的戰略思維、政策把握等等;接著就進入三個月的實戰訓練。

具體做法是,由吳建國的直接領導擔任培訓教練,和他進行一對一的深度溝通,找出他身上最需要改進的兩項技能。

然後,教練會為吳建國制定一個詳細的能力提升方案,在三個月內集中突破,教練定期指導。

三個月之後,再來考核他這兩項能力有沒有實際提升。

員工技能的提升又可以直接轉化為華為的績效提升,培訓的投資回報率非常高。

除此之外,華為還有一個大殺器,就是橫向崗位的人才複製技術

在21世紀初,華為的全球業務只覆蓋到了20個國家,而公司戰略決定在5年內把業務拓展到180個國家。


華為的做法是,把個人的成功經驗提煉成標準化教材,並規模化推廣。具體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全球五大洲分別找出業績最好的國/區代表,把他們召回總部,讓他們分別列出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問題清單。

把他們列出的問題一對比,就發現其中有將近2/3是重疊的。把重疊的部分整理為8~9個關鍵問題,比如關稅問題、建廠問題、勞工問題、政府關係問題,等等。把這些問題搞明白了,開拓海外市場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百分之七八十了。

第二步,把這8個關鍵問題變成8個培訓主題,分配給5位代表,每個人負責1~2個主題的培訓開發,包括編寫教案、製造課件和實際登臺教學

第三步就是招募學員進行實戰培訓,培訓結束、答辯通過的員工,才可以被正式派駐海外。

當這些人走上“戰場”,實際開展工作時,發現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已經提前做過沙盤預演,就能做到心中不慌,有條不紊地去解決問題。

華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培養了數以百計的國家代表,保障了華為海外業務的快速擴張。現在業界有這麼一個說法:如果想發展海外市場又不想走彎路,直接去找當地的華為人,他們都有一整套針對當地的完整方法論

這種對成功經驗的標準化、規模化複製,尤其適合於橫向的、相同崗位的人才培訓,而且比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要高效得多,這是所有企業都可以借鑑的。

為通過這一縱一橫的人才培養體系,華為實際上掌握了一套高效的人才複製機制。

當然,這麼優秀的企業,肯定也面臨著三高策略問題,也就是面臨著被“高薪酬、高職位、高成長”的企業挖牆腳,據說騰訊至少有上千人是從華為挖過去的。

李一男和鄭寶用作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當時任正非對吳建國說:“讓你負責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希望在3~5年內,選拔並培養出來100個李一男、李二男、李三男;100個鄭寶用、鄭狗用、鄭屁用”。吳建國也沒讓任老失望,在任正非痛失左膀右臂時,華為憑藉著這套人才培養體系,驅使戰艦繼續乘風破浪。


華為加速員工成長的動作要領,就是建立一縱一橫的人才培養體系。縱是指縱向人才梯隊培養,由各級管理者親自擔任教練員,採取“全真教”的培訓方式,促進各級員工成長;橫是指個體成功經驗的橫向推廣,快速複製符合相同崗位需求的人才。


3、有效激勵


有效激勵能夠把人的潛能激發出來,並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但激勵也是很講方法的,很多企業看到華為捨得給員工發錢,也學著華為大碗分金,結果不但沒落好,還往往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員工怨聲載道、團隊離心離德,所謂“打劫容易分贓難”。

吳建國說,因為學華為的人,把激勵的邏輯搞反了

如果是採用“僱傭軍”模式,給錢才上戰場,那麼大家的注意力肯定是在錢上,很容易為分贓不均而起糾紛。只有大家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戰役”本身,而不會去過分關注誰多拿一點、誰少拿一點。

對員工最重要的激勵,一定是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感召式激勵,只有這“上三路”的激勵做到位了,這時候物質激勵的效果才能顯現出來,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當一個企業在初創時期,沒有品牌、也給不出高薪,這時候你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方式就只能是使命和願景。

書中還介紹了,清華念博士的鄭寶用是如何被任總說動而放棄學業。任正非專門飛往北京,給鄭寶用講述了中國通信設備市場“七國八制”的慘痛局面。即中國市場被七個發達國家的產品所瓜分,這些產品相互之間還不互聯互通,給用戶造成了很大不便。

任正非說:“我來找你,就是想和你一起幹一件大事,讓中國人能夠用上自己的產品,把世界列強趕出去。”

任正非又接著說:“你加盟華為後,我直接任命你為總工,負責整個企業的產品研發。你的基本薪酬也可以享受公司最高水平。”

用鄭寶用的話說:“聽任總這麼一說,他頓時熱血沸騰,當場就答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真正的人才進行激勵,一定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走反了。


關於物質激勵,首先,你的考核標準要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一致。比如,很多企業都強調用戶至上,但在績效考核時卻只注重短期利潤,沒有把客戶體驗、客戶安全等重要指標納入考核,結果就導致了百度魏則西、滴滴順風車等惡性事件。

有的企業倡導團隊協作精神,但在績效考核時卻只重視個人業績。這就造成了物質激勵和使命激勵之間的相互矛盾,二者不但不能形成合力,而且相互消解,當然就起不到激勵效果。

除了要注意考核標準與企業價值觀的一致,物質激勵要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同樣一筆獎金,如果是高於員工的預期,激勵效果就好;而如何低於員工預期,激勵效果就不好,甚至會帶來負激勵。

如果把目標定高些,年底目標完不成,華為卻給員工出乎意料的獎金,這樣大夥兒就會有負疚感:沒完成任務還能拿這麼多,慚愧啊!明年一定好好幹了。

而如果把目標定得太低,大家都覺得自己很能幹,期望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華為有效激勵的動作要領,是使命和願景先行,再以物質激勵做保障,步驟不能弄反了。在物質激勵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考核標準要和企業價值觀一致,二是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4、總結


最後總結下這本書三個重要精髓:

第一是人才的精準選配。既要重視“進”,也要注意“出”,對人才要實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第二是人才的加速成長。建立一縱一橫的人才培養體系。縱向進行人才梯隊建設,橫向進行成功經驗推廣,快速複製人才。

三是對人才的有效激勵。以使命激勵為主,以物質激勵為輔。物質激勵的考核標準要和企業價值觀一致,還要注意管理員工的期望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