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末最大的外敵是女真,而不是歷史更為悠久的蒙古?

關心婷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明朝和蒙古,其實就像北宋和遼國。都是彼此對峙了兩百多年,最後同樣被崛起於東北的女真人給消滅掉。

朱元璋當年“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蒙元並沒有徹底滅亡,只是被逐出中原而已。他們退回蒙古草原後,又建立了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明朝初年,在明軍多次的打擊下,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慘敗後,北元一蹶不振,之後遂取消“元”的國號。因此,北元政權的國祚一般被認為是從1368年到1389年。

但事實上,之後蒙古國一直存在,有自己一脈相承的孛兒只斤氏大汗世系。而且,其內部的韃靼和瓦剌部落,後來也崛起成為雄踞草原的霸主,成為明朝的心頭大患。尤其是瓦剌,更是在土木堡之戰中殲滅明朝數十萬大軍,俘虜明英宗朱祁鎮,並一度殺抵北京城下,使明朝由盛轉衰。

因此,明朝與蒙古國諸部之間的戰爭,應該是持續了兩百多年之久的。而且可以說,在明朝的絕大部分時間裡,蒙古國才是其最大的敵人。

但到了明末,隨著明朝的衰落,滿清(後金)的崛起,滿清政權迅速成為東亞地區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在明朝衰落的同時,與明朝對峙了兩百多年之久的蒙古國也走到了末路。

因為,在與明朝對持的這兩百多年間,明朝也一直在分化、瓦解和打壓蒙古國。尤其是萬曆中興以後,在戚繼光和李成梁等明朝名將的軍事打擊下,蒙古勢力也大不如前,而且草原各部分化嚴重,已經不再對明王朝的邊境構成太大的軍事威脅。

公元1632年,皇太極率軍西征,討伐蒙古國,林丹汗慘敗被迫遠遁青海,兩年後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公元1635年,其子額哲汗向滿清投降。至此,與明朝對峙了260多年的蒙古國才正是宣告滅亡。


這些歷史要讀


這是因為在“俺答封貢”以後,蒙古對明朝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大為降低了。

蒙古的俺答汗(Altan Qaγan)是一位非常強勢的統治者,他曾經發起過1550年的庚戌之變,一路率兵攻打到北京城外,燒殺搶掠八日後退回;此事件迫使明朝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互市。

對於這位蒙古汗王,明朝能採用的政策是較有限的,但所幸在1570年雙方達成和解。

1570年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Baγaqan eǰi)因婚姻問題與祖父發生矛盾,於是舉兵逃入明朝境內。明朝趁機與俺答汗展開和談,並於次年正式達成協議: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賜予其他蒙古首領以官職,准許大家朝貢,並在兩國的邊界定期召開貿易市場。

這一事件也就是所謂的“俺答封貢”。自此以後,明蒙邊境數十年幾乎無大沖突。換言之,蒙古不再是威脅明朝安全的首要因素。相反,通貢互市還加強了漠南蒙古與明朝的經濟聯繫。

更何況在1582年俺答汗去世後,他的子孫缺乏統治魅力,導致部眾逐漸走向分裂,各路的部族長相繼自立為汗。

就在此時,遼河東方的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勢力在日益壯大,逐漸開始女真的統一戰爭,並與部分受到察哈爾蒙古排斥的蒙古部族結盟,由此成為威脅明朝安全的新隱患。

總而言之,俺答封貢、經濟依賴和諸汗分立,這些不同的因素作用在一起,使蒙古對明朝的威脅大大降低了。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元朝自1368年被趕出大都,元順帝將統治中心轉移到元朝龍興之地蒙古高原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祖朱棣父子兩人先後對北元發動13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洪武朝8次,永樂朝5次),在50年的輪番北伐中北元勢力幾乎被消滅殆盡,至明朝中葉,瓦剌和韃靼先後崛起於蒙古高原,明朝政府又採取分化瓦解的方式讓兩大蒙古部落勢力此消彼長。但在明末真正徹底解決蒙古問題的,還要感謝女真人。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後,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方勢力,分別是蒙古和明朝及明朝的藩屬國朝鮮,努爾哈赤志在明朝,但在對付明朝之前首先要維護後方安定,他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與女真人關係頗為密切的蒙古人。




1603年,蒙古人最後一位堪稱“天驕”的可汗林丹汗繼承汗位,並在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在位期間,結束了蒙古各部落長期的混亂分裂。他還利用藏傳佛教鞏固自己的統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後金,當初,努爾哈赤憑著父親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逐漸統一了女真諸部並不斷的襲擾明朝邊境。後金的崛起同時引起了蒙古和明朝的注意。




更糟糕的是,後金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金蒙邊境。這引起了林丹汗的警覺,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1608年,努爾哈赤先發制人派長子褚英率5000精兵侵犯蒙古烏拉部,但為蒙古人所打退。此後蒙古與後金有多次的衝突,蒙古人都憑自己的實力捍衛了自己的主權,後金始終沒有從蒙古那裡佔到什麼便宜。


在勢力還未強大之前,後金始終保持克制,沒有與蒙古各部翻臉。甚至為了穩定蒙古這個最大的後方,以通婚(努爾哈赤娶科爾沁明安臺吉女為妃)為手段,爭取與科爾沁、內喀爾喀諸臺吉保持和睦友好關係。1619年努爾哈赤率部攻打明朝的遼東,蒙古人也趁火打劫奪取了明朝的廣寧城。


面對後金和蒙古的不斷侵擾,明朝在遼東疲於奔命。因此極力結好蒙古,林丹汗也感覺到與明朝保持良好關係有利於雙方的貿易往來,同時還能利用明朝遏制後金的勢力。明朝北境基本上安然無事。為了表示謝意,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贈送白銀千兩。




1619年,後金取得對明作戰中最大的一場勝利:薩爾滸大捷。信心膨脹,開始對漠南蒙古最大的勢力林丹汗發起征服之戰。天命十一年(1621年)努爾哈赤死,繼任者皇太極繼續對蒙古諸部發起進攻。同年四月,後金出兵攻打喀爾喀五部,結果喀爾喀五部反被林丹汗吞併。




天聰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極親征林丹汗。林丹汗經過後金多次的大舉征伐實力已經大大削弱,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後金兵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面對勢力遠勝自己的後金軍,被逼絕境的林丹汗從歸化城驅人畜十萬西渡黃河逃走。大勢已去的林丹汗部眾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兩年病死於青海打草灘。


林丹汗一死,後金對蒙古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清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以多爾袞、嶽託為主將掃清林丹汗殘餘。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前來歸降,並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至此完全納入了後金版圖。可以說,明朝與蒙古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相反的蒙古在後金不斷的入侵纏食下逐漸淪為後金的附庸。後金征服蒙古,目的在於穩定後方全力攻打明朝。而蒙古與明朝,更多的是互利互惠的共存關係。


大國布衣


很簡單,因為此時蒙古早已衰落。而女真是新興的一股力量,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漠北草原,由於元朝長期的空心化政策,使得其經濟發展陷入停滯,草原上的城市,也是需要商貿線路來輸血維持。所以,當元惠宗退至漠北的時候,草原的根本無法供養如此龐大的人口,這也就加劇了北元最終的分裂,以至於蒙古的衰落。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關於汗位的爭奪,開啟了草原的空心化。

而且,正是由於蒙古的衰落,使得其無法再具備和明朝爭奪天下的能力,充其量只是在邊境劫掠、打秋風,並不能真正威脅到明朝的國土安全。即便是俘虜明英宗,並打到北京城下的也先太師,也不過是矮子裡拔大個,也先可以以少勝多消滅幾十萬明軍,卻無法向其蒙古先祖那樣攻克一個個設防嚴密的城市。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蒙古軍隊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實際上,雖然此時蒙古騎兵還有很多人馬具甲的重騎兵,但是實際上,由於缺乏紀律性和組織性,除了這些精銳的重騎兵,其他的部隊



往往都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游擊隊罷了。換句話說,這些騎兵也僅僅是打打順風仗而已,或者乾脆就是馬匪這種性質,主要輸出還得依靠這些人馬具甲的精銳重騎兵。

再說說明軍,一般來說,人們把土木堡慘敗視為明軍衰落的標誌,實際上,明軍衰落要大大提前。朱棣靖難反叛的時候,明朝政府軍鎮壓朱棣叛軍的時候表現就相當蹩腳。朱棣作為明朝的邊境藩王,自然知道明軍是什麼德行,所以朱棣以其收容的蒙古騎兵為主力,往往能夠所向披靡。這可以說是土木堡慘敗的預演。

而造成明軍過早衰落的原因,不外乎衛所制度。明軍有著軍戶這種戶口,一旦進入了某個戶籍,不僅一輩子釘死在裡面,子孫後代也永遠別想脫身。而衛所制度下,軍士不但要為國家服兵役,還要為國家繳納田賦,相當於把士兵馴化成國家農奴。而由於喝兵血這一傳統的加持,使得軍士們愈發赤貧,大量走上了逃亡的道路這也導致利馬竇筆下的明軍“只能同盜賊作戰”,甚至“最難的事就是把中國人稱作戰士”。
明軍和蒙古騎兵交戰,往往是這種畫面。

所以,明軍將領只得以家丁制度作為支持。家丁制度,本質上就是軍官組建一支一支精銳僱傭軍作為主力,明軍跟在後面。如果家丁打贏了,明軍可以打一下順風仗;家丁失敗了,那就腳底抹油,溜之大吉。而且,這也導致了明軍將領退化到了敢死隊隊長的格局。而且明朝堪稱中國歷史上地緣環境最好的王朝,並沒有什麼強力威脅,面對的對手往往都是小股敵人,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加速了明軍的衰落。
明軍的對手,往往也就是這樣的。

而對於新興的滿洲來說,由於屬於東亞大陸上的新秀,因此朝氣蓬勃。而八旗制度的保障下,幾乎每個壯丁都會接受軍事訓練,並輪流上陣作戰;同時,由於八旗制度的保障,滿洲軍士的紀律性和組織力極強。這一點就要遠強於明軍之前的缺乏組織性紀律性的對手。在裝備上,滿洲也強於明朝,這也有賴於八旗制度。以盔甲為例,滿洲軍士的重型盔甲製作精良,防護良好,而明軍的盔甲,用戚繼光的話說就是“一葉爛數個眼”。而到了後期,清軍可以一次拉出六十門紅衣大炮參加松錦大戰,而明軍的紅衣炮,根據清軍的繳獲統計,只有16門,還加上在炮戰中被擊毀的。


而且,當時滿洲軍士戰鬥力非常強悍,甚至幾十人渡河就嚇得數千明軍奪路而逃,並且自相踐踏踩死了不少人。八旗作戰之時,往往主力重步兵在前面衝鋒,輕裝的弓箭手跟在後面掩護,而作為精銳的擺牙喇重騎兵則作為預備隊使用,關鍵時刻投入戰場加速敵軍的崩潰,或者接應攻擊部隊。而且,論技戰術水平,八旗也強於明軍。比如徐光啟《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遼左再敗之後,賊則昔無今有,有而且多;我則昔多今少,少而且劣。我雖舊有,用之甚拙;賊雖創有,用之甚工。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巳。夫假銃誘敵近而後發,則勢險節短,此用器要術,臣嘗密與諸將吏言之,不謂賊巳暗合,患皆在於怯也。若我兵則初見敵塵便巳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則委而去之,兩者巧拙何如也。
清朝統治者對於新式武器的興趣比明朝大的多。

而且從努爾哈齊起兵到清朝入主中原,清軍(八旗)一直是壓著明軍打,消滅了大約30萬明軍,最後掃清六合,一統八荒。所以,只有新崛起的滿洲才是明朝最大的敵人,畢竟滿洲要遠強於明朝之前遇到的所有對手。


北洋海軍炮手


這是因為自明朝建立之後,蒙古各部就陷入了長久的分裂之中,內耗消耗了他們極大的力量。雖然曾在達延汗統治時期一度中興,但由於長久以來形成的統治習慣,達延汗死後蒙古各部再度分裂。而此時期的後金卻已然崛起,崛起的後金通過聯姻與東部蒙古各部結成聯盟,最終擊敗了庫圖克圖汗,蒙古汗位至此斷絕,曾輝煌無比的蒙古帝國也就此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明朝建立到後金崛起這段時間,蒙古各部的興衰史:

明朝建立之初:瓦剌和韃靼的恩怨情仇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已經無力抵抗明軍北伐的情況下,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率領元朝殘餘撤往上都,元朝作為中原王朝的時代正式結束。

由於元朝是主動撤退,因而依然保留了較為強大的實力,且與高麗、畏兀兒等依舊保持著聯繫。因此明初時期,朱元璋數次派兵北伐,最終徹底將北元殘餘勢力擊潰。同時,朱元璋四面出擊,先後收復雲南、遼東等地,北元勢力徹底退出中原地區,遷往漠北。

天元十年(1388年),藍玉率軍十五萬北進,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捕魚兒海之戰導致黃金家族的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至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獨立。

自此後,蒙古主要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韃靼雖然名義上仍舊奉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但實際上大權已經落入了太師阿魯臺之手。而瓦剌作為曾經黃金家族的姻親,則統治者蒙古草原西部地區,與東部的韃靼爭鬥不休。

明永樂年間,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先後五次親自率軍北伐,其中四次的北伐目標都是韃靼,只有第二次對已有崛起跡象的瓦剌進行了打擊。連續的北伐使得蒙古東部的韃靼實力大損,但也對明朝自身造成了極大損耗,因此在明仁宗、明宣宗的十餘年間,明朝不得不收回拳頭來恢復,而瓦剌則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趁勢崛起。

瓦剌統治時期:短暫崛起後再次分裂

瓦剌雖然趁著韃靼沒落而崛起,但由於他們是一支沒有顯赫歷史的民族,因此並不能如黃金家族那樣擁有無上的威望和號召力,他們只能通過不斷的武力征服來達到統一蒙古各部的目的。

此後一段時期內,瓦剌人選擇了向西南地區的黃金家族後裔察合臺汗國進攻,擊敗了東察合臺汗國的衛思汗,並強娶了衛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通過這一次政治聯姻,解決了他們不是黃金家族後裔的血統問題,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號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統,瓦剌開始真正崛起。

真正崛起後的瓦剌開始不斷襲擾明朝邊境,並最終在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戰中大敗明軍,俘虜明朝皇帝朱祁鎮,但由於不善攻城,瓦剌大軍無法攻陷大同和宣化,直到三月後,也先才再次率領瓦剌大軍直撲北京,卻被已經有所準備的明軍殺得大敗,只能沿居庸關撤退。次年(1450年),也先釋放明英宗。

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襲殺孛兒只斤·脫脫不花後僭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建年號“天元”,並與明朝議和,宣佈為明朝的屬臣。此舉遭至黃金家族的不滿和反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

明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被暗殺,其子阿馬桑赤臺吉繼其父汗位,於次年再次進攻東察合臺汗國,並在伊犁河附近大敗羽奴思汗。然而在前方取勝的瓦剌卻遭遇了後院起火,皇后哈尼木(衛思汗之妹)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裡牙思發動叛亂,雖然沒有成功,卻使得瓦剌實力大損。

達延汗統治時期:短暫的中興

在瓦剌由盛轉衰的同時,黃金家族後裔也在內亂之中不斷進行著重新整合。

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孛兒只斤·巴彥蒙克的戰爭中去世,一度人口極度繁盛的黃金家族後裔卻只剩下了一位繼承人孛兒只斤·巴圖孟克。

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在滿都魯的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的支持下,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繼承蒙古大汗,尊號達延汗。滿都海賽音可敦不僅使得黃金家族的汗位得以傳承,還率領軍隊打敗了瓦剌,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中東部地區,將蒙古草原大部重新統一到了黃金家族後裔手中。

在達延汗在位的37年間,他先是鎮壓了右翼的土默特人和兀良哈人的叛亂,同時也對明朝北部邊境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擊,使得明朝無法與瓦剌人重新建立聯繫。

然而蒙古的這次中興隨著達延汗的去世也宣告結束了,雖然此後達延汗的長支後裔能夠順利繼承汗位,但由於蒙古長期以來形成的“聯邦制”統治模式,達延汗死後的蒙古各部實際已經處在了半獨立狀態。

後金崛起時期:蒙古各部嚴重分裂

由於明朝經略遼東的失誤,從明隆慶四年(1570年)開始,女真在時任明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開始逐漸崛起,努爾哈赤先是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初步實行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

後金政權建立後,努爾哈赤一方面積極反抗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另一方面他則通過聯姻手段與蒙古科爾沁部、扎魯特部結成了聯盟。

明天啟七年(1627年),蒙古庫圖克圖汗在看出後金對蒙古的野心後,也在積極積聚力量。他先後派兵收復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並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使得蒙古聲威大振。

明崇禎元年(1628年),面對蒙古的積極東擴,朵顏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額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聯合組成大軍十萬,公然對抗庫圖克圖汗。並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戰中,消滅庫圖克圖汗精銳兵力四萬餘人,導致庫圖克圖汗實力大為削弱。

此戰結束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庫圖克圖汗的報復,就此倒向後金。此舉導致庫圖克圖汗雖然空有可汗之位,但實際已經先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後金和蒙古各部聯軍的多次進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遷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明崇禎五年(1632年4月),愛新覺羅·皇太極會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領大軍西進,面對遠勝自己的敵軍,庫圖克圖汗只能率領人畜十餘萬西渡黃河逃竄,大勢已去的局面下,部眾大部逃散,庫圖克圖汗逃至青海,兩年後在打草灘病逝。

明崇禎八年(1635年),多爾袞和嶽託等率兵萬餘渡河,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餘部眾,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納入後金版圖,大蒙古國汗位至此斷絕,蒙古帝國就此徹底消失。


綜上所述,在後金崛起時期,在後金的分化下蒙古各部徹底分裂,根本無法應對後金的進攻。而在一統漠南蒙古後,後金實力大漲,對明朝已然造成了極大威脅。


香茗史館


蒙古實際上自元順帝退出大都之後,就一直沒有能夠緩過勁來。在蒙古徹底退回蒙古高原之後,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便失去了對於整個蒙古的控制,於是乎,蒙古在當時實際上分裂為了三個部分,西邊的瓦剌,中部的蒙古本部,即韃靼和東方的兀良哈。


更慘的是,蒙古的生產力水平也倒退不少。蒙古在中原時期學到的各種製造技術,由於資源的匱乏和人才的缺失而逐漸失傳,於是乎,蒙古有重新回到了遊牧經濟的生產基礎。

可以說,蒙古的分裂和生產水平的返祖,註定了蒙古帝國在歷史上不可能重現往日的輝煌。雖然瓦剌的首領也先曾經短暫整合過蒙古,但是最終隨著也先被殺而失敗。後來韃靼雖然名義上統一了蒙古,但是此時韃靼的大汗已經沒有了類似於成吉思汗那樣能夠令整個蒙古所臣服的權威,其內部更類似於一種部落的聯盟。

這種分裂,也造成了蒙古騎兵戰鬥力的下降,蒙古的大兵團作戰再也看不見,蒙古騎兵變成了打草谷等我專業戶。


可是,即便如此,蒙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也給明朝早成了不小的麻煩,比如土木堡之變,以及奪取明朝河套地區,庚戍之變等。可見,明朝實際上也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帝國。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明朝的衛所制和軍戶制度,導致了底層士兵遭受壓迫,以及難以對衛所進行精準監管,導致軍隊的訓練難以保證,最終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進而使得整個軍事體系崩塌。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僅僅能夠勉強對付鬆散的蒙古散兵遊勇,當面對後金的大兵團時,自然是無計可施。

新興的後金,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並且收服了部分蒙古部落,其戰鬥力自然不低。女真軍隊主要以重裝騎兵為主,善於大規模作戰。當明軍遇到女真軍隊,肉搏必潰敗,而僅僅能以火器勉強支撐。然而,到了皇太極時期,後金也掌握了火器製造,並且因為皇太極本人對火器的重視,所以後金火器製造的過程非常嚴格,故清軍火器在皇太極時期,也超越了明朝。


所以,當皇太極繼位後,在軍事領域,明朝全方位落後於滿洲。

在制度方面,皇太極重用漢族官員,對滿洲進行封建化改革。滿洲仿照明朝建立各種制度,並且轉變生產方式,重視教育,在短時間內完成封建化。因此,在制度層面,其已經不落後於明朝。

所以,滿洲成為明朝的頭號大敵,並不意外。


庭州行者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女真和蒙古的發展史和對明朝的威脅來分析。

我們先看蒙古,朱元璋1368年派徐達,常遇春北伐,攻入大都後,元順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蒙古貴族後來在明軍的打擊下逐漸分裂為瓦剌和韃靼部,這也是明朝北方的兩個勁敵!但他們已經不負成吉思汗的榮光了,雖然有瓦剌太師也先通過土木堡之戰給明朝以打擊,但明朝中樞沒亂,明朝正統地位還是穩定的。以後韃靼部又強大起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但只是小打小鬧,後來通過“隆慶和議”徹底解決了蒙古人對明朝的威脅!

總而言之,蒙古人沒有統一是關鍵!也沒有傑出的領導者,蒙古人對明朝的威脅只是疥癬之癢!

再說後金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本身就是梟雄,一步步趁著明朝援朝戰爭時期做大,等到薩爾滸之戰徹底取得戰略主動,每一步都是有預謀的,紮實的!到了皇太極,更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大力吸收了漢族知識分子和將領,降伏了整個蒙古,征服了朝鮮,徹底解決了後方,不斷的通過入侵來削弱明朝,更是狠毒至極!待到多爾袞時,敏銳的抓住吳三桂投降的良機入關定鼎中原!戰略眼光長遠,遠遠高出他的對手們!

分析了這些,我們可以得出結論:1女真有傑出的領導者,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而且沒有斷層!2步步為營,善於偽裝,一步步做大!3針對不同的時期制定不同的政策,政治凝聚力極強!4善於分化瓦解明朝,團結各方勢力來對付明朝。5有著統一的政府機構,能夠統一意見,將力量最大化的發揮!

這是我總結出的女真威脅遠大於蒙古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獲得認可,謝謝大家!





寅哥解惑


大明朝在立國近三百年的歲月中,一直有兩個強大的敵人,一個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蒙古,另一個是明末的東北漁獵民族女真,一直令大明膽戰心驚的蒙古,卻一直充當著強盜的角色,毫無大的建樹,反而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卻成了大明帝國最強大的外敵!



這裡面是有獨特的原因的!

自南宋滅亡,蒙古入主中原百年不到,朱元璋秣兵歷馬驅逐蒙古,建立明朝。

有明一代,一直都是把蒙古作為自己的死敵來對待,一個猛虎式的蒙古盤踞在北方,使得明朝邊防力量一直以北為重,打造九鎮,駐重兵防守長城沿線。

從朱元璋的開國兵團在北疆輪番掃蕩,到朱棣五次大規模征戰蒙古,加上分化瓦解的手段,迫使蒙古人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分成瓦喇,韃靼等部族。

而且明朝的對蒙古使出了很多弱化蒙古的手段,比如每年定期焚燒草場,使得蒙古牛羊無草可吃忍飢挨餓。

隔三差五調動軍隊進入草原收割生命!

一旦北方發生發生災害,明朝緊守防線,使得蒙古無法獲得糧食而在自然災害下減少人口!

分化之後的蒙古諸部互相攻伐,戰亂不斷,又缺少強有力的人物一統蒙古!

混亂的蒙古正是大明所需要的!

雖然蒙古也時常擾邊劫掠,更有也先這樣的領袖進攻過北京,都被明朝有力的決策給化解了!

所以蒙古終明一代,幾乎沒有多大成就!



反而在東北的默默無聞的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之下,陡然間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成為了明朝最強大的外患!

為何女真族突然這麼厲害呢?

一,李成梁最大的敗筆――養寇自重

聰明決定的李成梁防守東北之時,殺敵並不滅敵,拉一股打一股,誰強大起來,就揍誰,誰弱小就給點政策扶持一下,如此即能殺敵立功,又能有仗可打,玩的不亦樂乎,這跟鎮守薊州的戚繼光完全相反,戚繼光一戰定蒙古,使得蒙古幾十年不敢南下,功勞雖大,以後無仗可打,使得戚繼光反而可有可無,而李成梁反其道而行之,先後報大捷十一次,不斷加官晉爵,當時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跟隨李成梁左右,言傳身教,學了先進的文化,後來在李成梁的扶持之下,在東北如魚得水,等李成梁退居二線,努爾哈赤的勢力已經成長為巨人。



二,明朝的腐敗,富人不納稅――國庫空虛

明朝黨爭激烈,互相壓制,而有明一代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蹩腳的稅收制度,使得富有的商人不納稅,而貧苦的百姓卻無法負擔數目龐大的苛捐雜稅!

國庫空虛,缺錢少糧,前線軍人如何打仗?

三,數十年的小冰河時期災難引發的民亂

明朝中後期正值小冰河時期,天氣奇寒,連處於亞熱帶地區的廣東廣西都飛起了鵝毛大雪,自然災害的頻繁,嚴酷的嚴寒和大旱導致農民顆粒無收!

生活無依無靠的農民飽受貪官汙吏壓榨,生死兩難之際,爆發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轉戰幾千裡,長達十數年,這種極其嚴重內耗,掏空了大明倔強的身子!

起義軍最終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

大明就這樣死於內鬥。

群龍無首,遂讓女真鑽了空子!



大明蒙古這對生死冤家,雙雙倒在女真的鐵騎之下,這真的是夜夜防賊,卻被賊禍害了!


舊史風


看了這麼多人的回答,我也來回答一下。

我覺得吧,各位都沒有說到點子上。要回答這些問題,就應該站在上帝視角來看。

從古代到近代,任何一次外族對中原(中國)的成功入侵基本上都是在中原(中國)政權衰弱,內部混亂的時候。

要想成功的佔領中原(中國)、統治中原(中國),從歷史的角度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華治華。

說白了就是前期廣納漢奸,重用漢奸。因為中原人(中國人)最瞭解中原王朝,通過吸納那些有知識,有謀略,有軍事才能的漢人(受過優良漢文化教育的人),能最大程度的掌握並利用中原人的弱點。而被吸納的漢人對於中原王朝(中國)的嫉恨和邀功的心態會讓他們的破壞性變本加厲。最終結果就是,一個武力超強的外族集團(外國)會對中原王朝的各種社會形態、人文思想極其瞭解,也就是在戰略層面獲得極大優勢。

在獲得一定優勢後,有戰略眼光的外族政權會主動進行漢化。當然這種漢化是策略性的,也就是說,漢化的結果不能影響其對中原的統治,還要成為其統治的利器。如果一個漢化後的政權能做到既能安撫大多數漢人又能給本族人帶來適合的利益,這個政權基本能得到比較長久的統治機會。

再來看明末的蒙古和女真,你會發現,這時候的蒙古已經完全遠離漢文化圈,不僅不會吸納那些有能力有才識的漢人,而且幾乎不怎麼和漢人有太多的接觸,基本遊離於漢文化圈子。這和元初真是大相徑庭,當年元朝統一天下的時候,在元庭得勢的漢人極其多,很多大將都是漢人或者漢學深厚的契丹人、西夏人、金人,比如張柔、張弘範等人還有儒學大師耶律楚材等人。正是他們的幫助,蒙古才得以滅大金、滅契丹、滅西夏、滅大宋,如果只是一幫沒文化的草原娃,那是絕對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果的。

到了明末,女真人由於長期受明庭統治,他們很多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漢化。再加上後金大量吸納明朝的叛臣逃將以及大匹明朝叛軍,使得力量原本只能邊緣化的後金最後能逐鹿中原。

這才是明末女真能最終一統中原的原因,當然了,明朝也是真的太腐敗。


冬眠要趁早


從某種程度而言:正是明朝和蒙古的對立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率軍北伐併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回漠北草原。這一時期的北元政權不僅控制著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奉大元正朔,與此同時北元同高麗、畏兀兒等藩屬仍保持著政治、經濟上的聯繫。

1369年徐達在沈兒峪大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逃奔和林,明軍平定陝甘地區;1381年七月徵南將軍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將藍玉、沐英一同遠征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殺,明軍平定雲南;1387年明將馮勝率大軍二十萬直逼金山,迫使遼東故元將領納哈出降明;1388年親元的高麗王朝命大將李成桂北伐遼東明軍,結果李成桂在威化島果斷回師京城發動政變掌控朝政,四年後李成桂廢黜高麗王朝的末代君王,建立了接受明朝冊封的李氏朝鮮王朝。當北元政權羽翼盡失之時北元政權的核心蒙古本部也遭到明軍的打擊:1388年三月明將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之戰中俘獲蒙古嬪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員三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

事實上蒙古人自返回草原後就始終存在一個問題:脆弱的遊牧經濟根本不足以支撐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的帝國模式,因此蒙古貴族們對成吉思汗直系後裔黃金家族的離心傾向開始日漸增長。捕魚兒海之戰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在蒙古貴族們面前徹底顏面盡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漸宣佈脫離黃金家族的大元政權而獨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在蒙古各部的割據混戰過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聯盟體系,最終逐漸崛起了瓦剌和韃靼兩大部落聯盟:瓦剌位於西部,主要人口是由當初被蒙古人征服後逐漸同化為蒙古人的突厥後裔;韃靼位於東部,延續著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脈。這一時期的明朝在蒙古兩大勢力之間選擇扶植瓦剌、打壓韃靼,因為韃靼同蒙元王朝的聯繫相對緊密,一直有南下恢復中原的野心。1412年瓦剌首領綽羅斯·馬哈木殺完者圖汗並嚮明稱臣。

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征討韃靼部控制下的北元政權,在明軍持續的打擊之下韃靼實力大損,而嚮明稱臣的瓦剌則趁勢崛起。由於瓦剌部是一支沒有顯赫歷史的部族,所以無法像黃金家族那樣具有無上的威望和號召力。對此瓦剌部採取的對策是名義上擁立一位黃金家族的成員作為全蒙古的大汗,而自己則以太師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這種模式瓦剌部至少從形式上壓服了蒙古各路勢力,初步完成了蒙古諸部的統一。崛起後的瓦剌不再對明朝保持恭順姿態,轉而開始不斷嚮明朝索要物資和侵襲明朝邊塞,最終引發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戰。在這場戰爭中明英宗朱祁鎮成為了瓦剌的俘虜,瓦剌首領也先將朱祁鎮扣為人質並帶著他攻打明朝,在明朝都城北京城下被于謙擊敗。1455年也先被暗殺,其子阿馬桑赤臺吉繼其父汗位,於次年進攻東察合臺汗國。然而在前方取勝的瓦剌卻遭遇了後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裡牙思發動叛亂,雖然沒有成功,卻使瓦剌實力大損。

當瓦剌走上下坡路時東部的韃靼在達延汗的統治下開始復興:1506年達延汗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達延汗之子俺答汗在位時控制了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的遼闊地域。俺答汗也曾像也先一樣兵圍北京城,但晚年的俺答汗選擇同明朝修好以集中精力應對西部的瓦剌,隨後韃靼和明朝之間開發了互市貿易。

當明朝和蒙古系的瓦剌、韃靼不斷上演結盟和征伐的大戲時東北山海關外的女真部族看起來似乎算不得什麼威脅——1387年納哈出降明後明王朝的版圖就覆蓋到遼東地區。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視黑龍江下游,明朝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設有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大行政管轄機構。儘管如此當西部的蒙古勢力崛起時也曾一度向東完全控制了整個女真地區。這時的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等幾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來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有限,甚至連李氏朝鮮也不斷向北蠶食女真人的土地。其實女真人的剽悍善戰絲毫不弱於蒙古人,只是由於部落太小無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續兩百多年的對立給女真人帶來了機會: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對立無暇顧及自己的時機悄然統一女真諸部。直到這時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還給努爾哈赤去書聲稱:“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女真之主”,然而說出這番大話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並沒真正統一蒙古各部,以致於當努爾哈赤的後金大軍對察哈爾部開戰後不願再受察哈爾統治的東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後金。這一時期的明朝同樣是內有外患:朝廷內部有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朝廷之外農民起義軍蜂起,除蒙古外明朝還不得不面對同女真、倭寇、西南土司、安南、緬甸乃至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洋殖民者的多線作戰。最終明朝和蒙古這對鬥了兩百多年的老對手被女真後裔建立的滿清王朝來了個一鍋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