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大臣戴的帽子上支楞著兩隻角,啥講究嗎?

我要嘗試一下


中國古代官員的帽子非常講究,既要整齊劃一,又要體現出官員的等級大小。不僅如此,各朝官員的帽子還有我們意想不到用途。

東晉時期,我們就有了後來常常能在古裝劇中看到的“烏紗帽”,晉成帝最初規定了上朝的官員要佩戴用黑色紗布做成的帽子,這就是“烏紗帽”的雛形,直到明朝時期,烏紗帽才正式被成為官員的標配。這種烏紗帽和先秦兩漢時期大臣所戴的帶有珠簾的冕冠相比設計簡單,帶起來也輕鬆,這也就慢慢成為官員上朝是必須佩戴的帽子。雖然佩戴烏紗帽的制度規定下來了,但是各朝所佩戴的還各有不同。從唐朝時期開始,官員上朝就不再是和皇帝君主一樣跪坐了,而是開始站著上朝。官員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開始準備上朝,早早的就要等在大殿之外等皇帝早朝。上朝時難免會犯瞌睡,而且站著上朝和跪坐相比較難發現,有些官員就在早朝時犯瞌睡。但還是被皇帝發現了。

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竟然還敢犯瞌睡?這實在是讓皇帝很沒面子,所以,宋朝時期,皇帝在官員的烏紗帽兩側加上了對動作非常敏感的帽翅,只要戴帽子的官員有打瞌睡的動作,帽翅就會隨著官員打瞌睡的輕微動作而晃動,這樣就將官員細小的動作放大化了,皇帝一眼就能看出有沒有人在上朝的時候打瞌睡。其實這種戴帽翅的烏紗帽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有了,而那時的帽翅並不是為了讓皇帝更容易發現哪個官員上朝打瞌睡的,而是為了肅靜朝堂。

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本來是後周的武將,他通過兵變才坐上龍椅。所以,這樣靠兵變奪取皇位的方式讓他內心很敏感,生怕哪個官員對自己的有什麼不滿,尤其是上朝時看到有些官員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讓他內心很不安,怎樣才能肅清朝堂上這樣的現象呢?趙匡胤想出了個方法,就是在官員帽子上加長翅,帽子兩邊的長翅有30多釐米,是用鐵片和薄竹來做骨架,所以官員稍有轉頭交頭接耳的動作就會打到同僚的臉,所以,官員只能面對面交流而不能同向交流。這樣一來官員上朝時受帽子的侷限就不能私下小聲交流了。

官員的烏紗帽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小用途外還有區別官員品級的作用,普通的黑紗帽鑲嵌上了珠寶,品級越高,珠寶越多。


電視劇指南


“冠”是古人頭上裝飾物的統稱,用來表示身份、官職等禮儀之用。從身份上看有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后妃、仕女、布衣等幾大類。而老版《三國演義》中塑造的人物,把古人頭上的“冠”刻畫的非常準確,基本還原了東漢三國時期“冠”的特點。那麼小編今天從“頭”看三國,盤點下三國中出現的十種常用冠飾(男人篇)

1、冕冠

古代帝王專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天子為十二旒,而根據後漢史書記載,冕冠十二旒為白玉串珠,而三國中天子的頭冠,也都是按照史書來設計,可謂用心。看看三國演義中小漢獻帝的冕冠,不多不少十二旒,真是有講究。

2、小冠(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多是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在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時戴,就是在家的時候戴,後常用於接待賓客,文官、學士常戴小冠。

3、獬豸冠(也稱法冠)

此冠為執法官所戴,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獸,傳說是神羊,善於判斷曲直,故為執法官所有。第一集坑劉備的督郵,這帽子復原得甚像。

4、委貌冠(又稱元冠)

委貌冠為諸侯朝服時所戴,委貌即禮儀之道,委是安定之意,貌為正容,是朝野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圓,傾斜,後高前低,據記載:“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圖為東吳的文臣顧元嘆。

5、皮弁冠

皮弁就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以皮革為冠體,冠上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前高後卑,與用皂絹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6、鶡冠(武冠)

為在朝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鶡毛以示英勇。鶡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圖為曹操獻策之時戴的冠。

7、古冠。古人始行冠禮,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圖為董卓謀士李儒,還原度接近99%。

8、進賢冠

進賢冠就是面見皇上戴的,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在兩漢時期比較常見,漢代以後歷代相襲。圖為諸葛亮的進賢冠。

9、無幘冠

秦末漢初時,比較流行不帶幘的無幘冠,就是張飛這樣的。

10、綸巾,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那麼可見老版三國演義在“頭”上確實是做足了功夫,而不同人物不同場合該戴什麼冠飾,肯定也是有據可查的,不像現在拍的古裝劇,就是為了好看,一部好的歷史劇,細節方面處處體現著嚴謹。


愛電影520


“冠”是古人頭上裝飾物的統稱,用來表示身份、官職等禮儀之用。從身份上看有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后妃、仕女、布衣等幾大類。而老版《三國演義》中塑造的人物,把古人頭上的“冠”刻畫的非常準確,基本還原了東漢三國時期“冠”的特點。那麼小編今天從“頭”看三國,盤點下三國中出現的十種常用冠飾(男人篇)

1、冕冠

古代帝王專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天子為十二旒,而根據後漢史書記載,冕冠十二旒為白玉串珠,而三國中天子的頭冠,也都是按照史書來設計,可謂用心。看看三國演義中小漢獻帝的冕冠,不多不少十二旒,真是有講究。

2、小冠(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多是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在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時戴,就是在家的時候戴,後常用於接待賓客,文官、學士常戴小冠。

3、獬豸冠(也稱法冠)

此冠為執法官所戴,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獸,傳說是神羊,善於判斷曲直,故為執法官所有。第一集坑劉備的督郵,這帽子復原得甚像。

4、委貌冠(又稱元冠)

委貌冠為諸侯朝服時所戴,委貌即禮儀之道,委是安定之意,貌為正容,是朝野官臣所戴。委貌冠其形如圓,傾斜,後高前低,據記載:“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圖為東吳的文臣顧元嘆。

5、皮弁冠

皮弁就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以皮革為冠體,冠上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前高後卑,與用皂絹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

6、鶡冠(武冠)

為在朝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鶡毛以示英勇。鶡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圖為曹操獻策之時戴的冠。

7、古冠。古人始行冠禮,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圖為董卓謀士李儒,還原度接近99%。

8、進賢冠

進賢冠就是面見皇上戴的,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在兩漢時期比較常見,漢代以後歷代相襲。圖為諸葛亮的進賢冠。

9、無幘冠

秦末漢初時,比較流行不帶幘的無幘冠,就是張飛這樣的。

10、綸巾,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那麼可見老版三國演義在“頭”上確實是做足了功夫,而不同人物不同場合該戴什麼冠飾,肯定也是有據可查的,不像現在拍的古裝劇,就是為了好看,一部好的歷史劇,細節方面處處體現著嚴謹。



發哥電影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內涵有料視頻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沒什麼研究,羽扇綸巾,“綸(guān)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據說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聽風小客棧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一件發生在宋朝戴冠的趣事。

宋朝的官帽看上去非常的滑稽,在紗帽後面加上了兩根長長的翅膀,遠遠看去好像人頭上長了兩根牛角一樣。然而,大臣們每天上朝都要戴著這樣的帽子,儘管難看又難受,卻也沒有辦法,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是戴一頂可笑的帽子呢?但我們不禁發出疑問:這是什麼人的設計,其中包含了何種文化底蘊,抑或是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真相大白之後,原來又是某人的一次處心積慮。

宋朝的官帽非常奇特,在帽子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兩個翅膀。遠遠看去,就好像人頭上長了兩個“牛角”一樣。看過《包青天》之類電視劇的人應該對此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宋代的官員很好認。相傳在北宋時期,就曾發生過一個因官帽而識人的故事。一次,大宋的宰相寇準,為了視察民情,微服私訪,遊歷於河南開封一帶。所謂微服,即是穿著民裝,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當寇準向一位老漢問話的時候,儘管“洗盡鉛華”,不擺官威,不刷官腔,但老漢卻嚇得兩腿發軟,幾乎說不出話來。

寇準不明所以,就對老漢說:“我不過是個平凡的書生,老人家何必如此懼怕,不妨隨便一些。”老漢回答道:“相公是位官爺,草民怎敢無禮呢?”聽到此言,寇準一驚,連忙審視自己,但看了半天也不覺得自己何曾露出“馬腳”,心想這位貌似普通的老漢可能是位高人,於是便對他行禮,說道:“老丈眼力過人,你我素不相識,便能識破我的身份,真乃世外高人也!”老漢低頭頷首道:“官爺別折殺草民了,老漢我不過是一介平民,怎敢稱為世外高人!之所以能看出相公您是位官爺,是因為剛才您走過窄巷的時候,總是側著身子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帽子。如果相公您不是當官的常戴長翅的官帽,又怎會不自覺地有這種反應呢?”

三國時期為什麼要戴這樣的帽子,那是因為文武官員規定,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虎賁冠,如圖所示


痞老闆說電影


說到三國人物的帽子怎麼能不提曹操,他可以說是引發帽子運動的創始人物!亂世之中物資極其匱乏,機智多謀的曹操製造出了一種簡單的帽子,稱之為“帢”,曹操便將自己喜歡的白色定為最尊貴的顏色,流行開來後,“白帢”變為人們喜歡的帽飾,不過也有很多人強烈指責這種帽子,認為白色實在有也不妥,畢竟顏色太過素淨,含有喪兇的意思。

帽飾在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男子,二十歲就會舉行“冠禮”,這就意味著這個人已經能夠承擔家族的重擔了,要肩負起國家和家族的責任了。當然,也有人不戴帽子,這類人大多是對朝廷失去信心,比如李白散發弄扁舟,不戴帽子就意味著此人決定歸隱山林,不再過問政事,遠離紅塵煩惱了。

一般來講衣服和帽飾都有配套,不同的場合帽飾也有著細微的區別。什麼場合戴什麼樣的帽子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平民和貴族之間也有著不可跨越的界限。如果違背,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被扣上藐視帝王和朝廷的罪名,畢竟帽飾可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在古時候人們對自己的外貌儀容儀表是非常重視的,而這其中帽子佔據重要地位,帽飾的出現對古代禮教制度的發展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視頻煉藥師阿銀


用來象徵官職區分文武官!三國時不是這樣的,三國時期的官帽基本都是諸葛亮式的,突出了發冠,簪基本看不見了。



99純瘦影視


古人特別重視帽子的樣式,東漢時期,武官戴鶡(he,二聲)尾冠,文戴進賢冠。而在《新三國》中,帽子戴的是五花八門,錯誤百出,居然還有官員戴通天冠!通天冠是王爵的帽子,在當時只有封了魏王的曹操有戴的資格,其他人戴是幾個意思?這就像一個校官私自帶上了中將的肩章,然後去司令部轉了一圈,暗示領導給自己加官進爵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