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為何美國在廣島長崎投原子彈,而不是在東京呢?

風雲一點通


哎呀,又是關於為什麼不在東京投彈的問題,東京根本沒有任何轟炸的價值,為什麼要把寶貴的原子彈仍在東京呢?可能是原子彈的光芒實在太強烈了,掩蓋了比原子彈更為兇殘的一種武器:凝固汽油彈。

其實從其他回答中也意料到了幾種說法:保護天皇、保護古蹟、保護平民……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扯淡。為什麼說扯淡呢?

保護天皇?盟軍的確是不炸天皇,但盟軍承諾的只是不炸千代田區,並沒有說對整個東京不動手。千代田區是什麼地方,他是皇宮、國會、經過神社以及其他政府和行政單位所在地。但是他只是東京下設的區之一,並不能代表整個東京。對東京的轟炸只需要避開千代田區即可,所以為了保護天皇就不炸東京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保護古蹟?保護古蹟這種說法更不成立,參考盟軍對德國持續的戰略轟炸,德累斯頓、漢堡等具有極大歷史價值的城市先後遭到摧毀。而東京的明治神宮也在1945年5月遭到美軍燃燒彈攻擊。所以保護古蹟這種說法更不成立。當然有朋友說梁思成的問題,為什麼奈良、京都這些古城沒有遭到轟炸?說白了,這些城市根本就不是經濟和軍事中心,沒有任何轟炸的意義,炸了浪費燃燒彈,根本不是因為他們具備歷史價值。而梁思成本人與盟軍最高統帥部相比可以說人微言輕,對於可能付出百萬盟軍生命代價相比,麥克阿瑟不可能為了幾座古代宮殿就葬送海量盟軍士兵的生命。

保護平民?這種說法應該對日本軍隊說。如果美國人對日本平民憐憫那麼就不應該投原子彈,也不該投燃燒彈,應該拿著聖經到日本兵面前去教化。對於死亡4100名官兵的珍珠港事件、2.5萬人傷亡的硫磺島戰役以及被拿去做人體試驗,美國人或許只會投更多的燃燒彈而不是去憐憫。


回到正題,為什麼我開頭說東京根本沒有任何轟炸的價值?如果我們說東京大轟炸超過廣島原子彈、長崎原子彈、德累斯頓轟炸成為人類戰爭史上遭到空襲最為慘烈的城市。還是說,可能大家聽原子彈聽的比較多,把燃燒彈完全掩埋了。下圖就是美軍在對日本一系列轟炸中使用的M69型燃燒彈,因為混合了環烷烴和鋁鹽以及棕櫚酸的汽油呈膠狀也被稱為凝固汽油彈。M69落地後會向外噴射最遠達到30米的範圍,燃燒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足夠將東京的木質建築點燃且消防人員無法控制火勢。38顆M69型燃燒彈組成1枚E-46型500磅集束燃燒彈,投彈後空中分散開,每架B-29轟炸機攜帶的E-46可以將6500平方米範圍完全覆蓋。

1945年2月24日,美軍動用229架B-29轟炸機攜帶M69燃燒彈對東京試探性轟炸,將454噸燃燒彈從8000米高空投向東京。雖然8000米的高度帶來的是精度嚴重不足以及轟炸機經驗不夠的問題,但還是將東京2.5平方公里的範圍焚燬。由此,李梅堅定了對日本燃燒彈轟炸的決心,拉開了“東京BBQ”的序幕。

1945年3月9日夜,美軍動用334架B-29轟炸機將2000噸燃燒彈播撒在東京,當晚摧毀26.7萬棟建築,焚燬區域達到41平方公里,佔東京總面積的25%。當晚死亡人數,比較普遍的結果為8.8萬人,但東京消防局統計死亡人數達到9.7萬人,甚至有統計超過0萬人。但不管是哪個數字,3月9日這次轟炸東京成為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空襲,比廣島原子彈7萬人死亡人數還要慘烈。由於凝固汽油彈燃燒後根本無法撲滅,對於木質建築為主的東京來說就是絕對的災難,一旦人體沾染那麼基本不可能逃脫,只能等待自行熄滅,大量人被直接燒死。


然而3月9日對東京來說只是開始,4月15日、5月23日美軍再次對東京實施轟炸,兩次投彈分別達到754噸和3645噸。其中5月23日這次轟炸過火範圍比3月9日還要大,下圖就是5月23日的東京,整個城市亮如白晝,大火4天后才熄滅。而4月15日那次轟炸還將明治神宮也波及,間接證明美國並不是刻意規避所謂名勝古蹟。我們引用一段話吧

待到天亮後,倖存者被眼前的一幕徹底驚呆:大部分建築蕩然無存,街道已經無法辨別,只剩下東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鋼筋混凝土殘骸。家附近的房屋都變得根融化的糖塊一樣,無數燒焦的屍體遍佈在河床上。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燒焦的臭味。這一刻,我懷疑我是否還在人間。

這樣,到1945年8月美軍投擲原子彈時,東京地區已經落彈超過1萬噸,被摧毀的區域110平方公里,整個城市損毀率達到56%。這數字比廣島原子彈還要厲害。而這種燃燒彈攻擊除了東京之外,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都先後遭到400架以上規模轟炸機的光顧,整個戰略轟炸中遭到攻擊的日本城市有67座,摧毀率最高的是福井,96%被摧毀。自1944年美軍對日本持續性戰略轟炸開始,日本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無家可歸800萬人。

所以我們認為,並不是刻意不向東京投擲原子彈,而是根本沒有投擲的價值,就像下圖這樣,根本沒有幾棟完整的建築物,投擲原子彈根本就是浪費。


但廣島不同,廣島是日本軍事系統的核心城市,而且此前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空襲,無論對日本軍事的打擊還是測試原子彈實際效果都是極佳的城市。所以廣島成為原子彈轟炸的第一目標,小倉、新瀉、長崎以此成為第2-4目標。1945年8月6日,廣島遭受代號“小男孩”的槍式原子彈轟炸。8月9日,代號為“胖子”的內爆式原子彈轟炸小倉,但是當天小倉上空雲層達不到投彈要求,所以第4目標長崎遭到轟炸。


雛菊西瓜Peterpan


我是軍事妹子,其實東京當時也是備選目標,只不過最終被美國高層否決了。

首先,東京一直都不是日本的工業中心。直到現在,日本也只是大部分公司的總部分落到東京的港區,日本目前的工業都集中於北九州,廣島,北海道以及橫須賀等地區,在二戰時由於橫須賀港沒有現在這麼重要,實際上當時的橫須賀港甚至還沒有當時的吳港重要,這也就代表著將用來打擊工業區的小男孩和胖子絕對不會用來向東京及其附近的橫須賀港投擲的。

圖為日本現在的東京市

而當時吳港又被美國轟炸機強行“拆遷”,北海道距離當時美軍佔領的沖繩島太遠,所以美國向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就並不奇怪了。而很多都會問,為什麼美國不直接轟炸東京這樣的政治中心來威懾日本迫使日本投降呢?

圖為當年廣島核爆的建築遺址

其一,美國深知該如何打敗日本,想打倒日本的並不能只靠威懾,一次次對日本的威懾,比如黑船扣關,長崎事件不僅沒有對日本形成威懾,反而成了日本努力改變這一現狀的動力。而轟炸東京也是如此,轟炸東京雖然能對日本形成震懾,然而這種震懾只會成為日本抗擊“侵略者”的動力,而且天皇在東京,把天皇炸死了怕讓日本狗急跳牆死戰到底。

圖為飛躍富士山的美軍B-29戰略轟炸機

其二,打敗日本唯一的做法就是讓日本平民絕望,而讓日本平民唯一絕望的方法就是破壞日本的生產能力和糧食耕種能力,最後迫使想跟隨日本軍隊一起抵抗的平民失去槍支,彈藥以及補給,在無槍無糧以及無彈的情況下,日本主降派肯定會佔多數,所以美國向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就不奇怪了。


雙馬尾班長


公元1945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總算進入尾聲,德國法西斯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英、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以右翼分子為主的政府對警告置之不理。

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8月6日8時15分,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廣島市24.5萬人中的20萬人死傷,整個城市化為廢墟。

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後,日本依然頑強抵抗,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37%。

當時的廣島和長崎是日本的工業、軍事中心,也是盟軍特地“遺漏”的轟炸目標,就是為美國試驗原子彈性能的。前期,美國先德國一步造出三枚核彈,第一枚已經秘密試驗成功,但用在軍事打擊的效果不得而知,於是最終選擇了廣島和長崎,其中有一個考慮是這兩個地方關押的美軍戰俘數量很少。

而東京由於遭受美國軍機連續不斷的轟炸,除了皇宮以及古老建築,大部分地區早成了廢墟,所以在東京扔原子彈意義不大。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魔都魅影


這個就跟李梅火燒東京的道理一樣。把天皇整死了,誰來投降。日本當年工業除了幾大公司,剩下的是作坊式的生產,大量的分散在平民區裡。轟炸平民區也是為了徹底破壞日本的工業能力。李梅初期用的高爆彈,但是效果不好。後來改用燃燒彈,日式的木製房屋像紙燈籠一樣,成片燃燒,很多地區形成火龍捲,根本沒法撲滅,有躲在池塘裡的人被活活煮死,如同地獄一般。低空投彈的飛行員說能聞到皮肉燒焦的味道。李梅火攻的死傷人數是超過廣島,長崎原子彈死傷人數之和,同時造成800多萬人無家可歸。李梅為了保存天皇,確保日本投降,規定轟炸機遠離皇宮投彈,但是日本人卻說皇宮有神力。呵呵。李梅曾乘坐飛機勘察火攻的效果,因為太過慘烈,對同行的人說希望上帝能饒恕他。雖然持續的李梅火攻可以使日本屈服,但馬歇爾等人還是堅持要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戰後日本頒給李梅“勳一等旭日大綬章”,但是李梅寧肯帶蘇聯的衛國戰爭勳章也不帶這個。李梅因殺了五十多萬日本人,尊享84歲高領離世。


賜給你幸福的板磚


當時把原子彈投到東京已毫無意義!

李梅火攻

當時的東京已被李梅的陸軍航空隊燒成了半癱瘓狀態。其工業區基本被摧毀沒有轟炸意義!

美軍也沒有轟炸東京的意思

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目的在於結束戰爭爾不是滅亡日本。美軍選定投擲原子彈地點是按下列條件選擇的:一是該地應為日本的工業重鎮,原子彈爆炸後可以沉重打擊日本工業,二是該地應有重要軍事目標,原子彈爆炸後會影響日本的本土作戰,三是該地應沒有盟軍戰俘,不會然自己人當炮灰,所以確定第一目標廣島,第二目標小倉,第三目標長崎。第四目標是京都(因為歷史遺蹟的原因被否決了)廣島爆炸後日本對波《茨坦公告》完全無視[捂臉][捂臉][捂臉][捂臉],B-29起飛轟炸小倉,由於小倉雲層過厚,無法投彈,所以飛行員緊急改飛長崎,於是悲劇再次發生了。

而且如果把原子彈投在了東京,萬一把天皇炸死了那誰來宣佈投翔?日本群龍無首,到時候更是激起日本反抗的決心!局面回更加不可收拾。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把原子彈投到東京!美國人又不是傻子幹嘛把事情做的這麼絕?留他個面子日後不會那麼尷尬。

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原因是要早點結束戰爭,減少傷亡。





官方認證御坂美琴


日本軍國主義襲擊珍珠港以後,徹底的激怒了美國,迫使美國馬上採取行動,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對日本使用原子彈,1945年8月6日,外號‘小男孩、大男孩’兩個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爆炸了。

美國之所以向廣島長崎扔原子彈,是因為美國在沖繩遇到日本的頑強抵抗,美軍傷亡達六七萬人,美國估算過,如果要佔領整個日本本土,美國需要付出超過一百萬人的傷亡。這是美國所不能承受的。在扔原子彈之前,美國曾對東京等日本城市發達燃燒彈攻擊,使日本付出了超過五十萬人的平民傷亡。但是並沒有撼動日本人的抵抗決心。

東京是日本天皇所在地,如果美國不小心砸死了天皇,那麼日本人一定會和美國拚命,美國征服日本的難度要成倍提高,這一點美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美國當時既想給日本打擊,也不得不留有餘地。在戰後的安排中,美國也不得不作出妥協,保留了天皇。


縱觀世界奇聞


美國投原子彈的目標城市很多,包括東京、大阪在內的很多城市都是他們的選擇範圍之內。這裡面需要說一下美國人的選擇標準:1、重工業城市;2、具有影響力的城市;3、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這裡面的名單上本來有京都和奈良的,原因也很簡單,兩個城市都曾經作為日本的首都,也屬於日本政治影響力較大的城市之一。但它們被一箇中國人給拯救了,他就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

梁思成認為京都和奈良有最好的仿中國唐朝建築,對於中國唐朝建築的考古具有歷史價值。後來他通過美國駐華大使將自己的看法交到了美國,最後美軍確實也參考了梁思成的建議,將京都和奈良從作戰目標上劃去。

之所以美軍沒有最後選擇東京,道理也很簡單。如果轟炸東京,那麼包括天皇和日本高層領導都會被一鍋端掉,那麼美國人想要通過轟炸來迫使日本投降的目的就無法達到。

最後選擇廣島和長崎的原因也很明確。廣島和長崎都是日本重工業城市,也都是戰時日本軍工企業主要的生產基地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轟炸廣島和長崎能夠有效的震懾日本高層。


用戶55247100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美國隨即採取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其中包括研製核武器。

原子彈造價昂貴,當時美國一共只造了3枚原子彈,除了1枚試爆的,另外兩枚立即運到美軍太平洋艦隊天寧島基地。

這裡是馬里亞納群島,主要由四個島嶼組成:塞班島、天寧島、羅塔島、關島。這個群島曾被西班牙統治300年,二戰期間被日本佔領,二戰後屬於美國。美國領土並非都在北美,美國離中國並不遠,這四個島嶼如今是中國遊客去美國最近的度假勝地。

此時二戰歐洲戰場已經結束,德國於1945年5月8日投降。日軍所有的航母都已被擊沉,海軍和空軍也已不存在,少量日本陸軍退守本島,做困獸猶鬥。可以說美軍幾乎是甕中捉鱉,可以通過轟炸日本本土,以較少的傷亡迫使日本投降。但美軍仍然決定使用原子彈,以報4年前珍珠港偷襲之仇。

美軍首次投彈選定的城市是廣島,另有小倉、長崎兩個備用地點。

那時的導彈還不能精準定位目標,轟炸機一般是低空飛行,憑飛行員的肉眼和技術來判斷投擲方位與時間。但原子彈威力大,若低空投擲,飛機恐怕逃不出來。所以投擲原子彈必須是萬米左右的高空,這樣原子彈爆炸點與飛機的距離應該能超過一萬米的安全飛行。投彈點高的弊端,是飛行員肉眼很難定位準確,當時的原子彈殺傷力遠不如現在,如果偏離十幾公里在郊區爆炸,就沒有多大效果了。

1945年8月6日,天寧島最早起飛3架氣象觀測機,分別前往廣島、小倉、長崎進行觀測,避免在厚雲層或陰雨或大風的地方投彈。

這一天廣島天氣晴空萬里,美軍B-29轟炸機在9632米的高度,投下原子彈。43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600米處爆炸。

原子彈如果在地面爆炸,建築物將阻擋衝擊波和輻射,威力會大大降低。若原子彈在高空爆炸,同樣效果不會好,最佳的效果是距離地面五六百米。

這次原子彈爆炸,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約二十萬人死亡,因為輻射收到影響的人口不計字數。

1994年,日本廣島舉行了亞運會,向全世界宣告,原子彈打擊下的廣島人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1945年8月9日,美國B-29轟炸機再次開動,目標是小倉。可是這天大倉天氣不好,能見度低,飛行員在大倉上空轉了很久,三次嘗試投彈都未能成功,以至燃油都不夠回到天寧島。

飛行員於是轉向長崎上空,這裡天氣不錯,美軍B-29轟炸機在9000米的高度,投下原子彈。60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503米處爆炸。

此次原子彈爆炸,造成長崎十幾萬人死亡。

投擲完畢後,由於燃油不足,飛行員向南飛至沖繩,補充燃油後才回到天寧島。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即廣島原子彈爆炸9天后,長崎原子彈爆炸6天后,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地圖帝


1945年8月6日凌晨,美國飛行員保羅·提貝茲和機組成員駕駛著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徑直朝日本本土飛去。經過數小時的飛行,B-29終於飛臨日本本土上空,8點16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被扔出彈艙,隨即,這枚原子彈在距離地面僅僅600米的空中爆炸,巨響之後升騰起的蘑菇雲瞬間便將整個廣島市攬入懷中......

原子彈轟炸過後的廣島滿目瘡痍

三天後的8月9日,還是B-29轟炸機攜帶一枚綽號叫“胖子”的原子彈飛臨長崎上空,複製了三天前發生在廣島的事情。也正是這兩枚原子彈的爆炸,迫使日薄西山的日本法西斯不得不於8月15號宣佈無條件投降!

“胖子”經過的長崎一片廢墟

其實,在杜魯門總統一開始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時候,列出的襲擊城市清單上就赫然寫著東京的名字(當時一共列了6座城市,分別是東京、京都、小倉、新潟、廣島、長崎),但是清單雖然列出來了,但具體實施的可行度到底如何?美軍做出了一系列的評估。

京都作為日本的文化古都,幾乎是日本的一本活歷史書,美軍考慮到戰爭結束後對日本統治的政治和文化需要,最終被排除在清單之外。新潟是當時日本的鋁製品生產主要基地,但最終因為所在距離太遠也被排除。小倉作為日本九州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可以說是日軍發動侵略戰爭的幫兇城市,應該最適合轟炸,但是最終卻因為投擲當天的天氣條件不理想,最後也只能放棄。

東京,原本是被杜魯門總統擺在第一位的襲擊城市,作為日本的首都和天皇裕仁居住的城市,按理說轟炸東京成功的話一定會起到十分巨大的震懾,但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轟炸東京呢?原因主要有三點:

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天皇宮城

1.東京作為首都,此前已經遭受過多輪空中轟炸,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壞,而美國投擲原子彈這種新型武器不僅是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且還要驗證這種新武器的實際威力到底有多大,滿目瘡痍的東京似乎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

2.東京作為日本的首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許多著名的古建築和文物都位於這座城市,如果一旦發動原子彈襲擊,那這些保存了幾百上千年的古蹟必然也會化為灰燼,這樣做甚至會激起日本人魚死網破的心態,所以同樣的,拋棄東京還是為了戰後統治的需要。

3.當時日本天皇裕仁的皇宮就坐落於東京千代田區,而裕仁作為侵略戰爭的發動者和最高決策者,即便日本宣佈投降,他還有很多存在的意義!就像艾森豪威爾說的一樣“他還有他的用處!”,如果貿然把原子彈投向東京,武器可不管你是平民還是天皇,戰爭的決策者一旦死亡,那麼誰來宣佈投降?而且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有著十分崇高的地位,(這一點從戰敗後眾多“羞憤”自殺的軍民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皇一旦被殺死,說不定日本反倒會繼續負隅頑抗。也正是出於這幾點的考慮,美國最終放棄了用原子彈襲擊東京。

我是軍武最前!

喜歡軍事可以點擊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精彩軍事內容!


軍武最前哨


二戰時,為何不直接把原子彈投向日本東京?美國人的解釋恍然大悟。

二戰期間日本美國曾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結果在造成大量死傷的同時大大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步伐。各位注意,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是加速日本投降步伐,並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蘇聯的參戰,這直接造成了日本面臨東西夾擊的局面,最終天皇裕仁被迫宣佈投降。有心的讀者就對此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何當時美國不直接把原子彈投擲日本首都東京,摧毀東京不是更有威懾力嗎?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美國人一定會轟炸東京,因為當時的東京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更重要的日本天皇就住在東京。但是結果告訴我們,日本非但沒有轟炸東京,反而讓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幫忙標註了東京著名建築所在位置,防止這些建築被誤炸。那麼究竟為何美軍不將原子彈投放在東京上空呢?

筆者在查閱大量資料後發現,美國專家一種說法是最具可信度的。美國著名的“曼哈頓計劃”共造出了三顆原子彈,分別是:“胖子”、“小男孩”、一枚試驗彈。美國是第一個製造原子彈的國家,可是當時這是一種新武器,世界上其他國家根本不知道這種武器的威力。因此美國在二戰投放原子彈也是勢在必行,只不過日本第一個吃螃蟹。

當美國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時,美軍已經對東京等城市進行了大轟炸,地面超過50%的建築已經被摧毀,也就沒有必要再轟炸東京了。反觀長島,這裡當時日軍最大的指揮中樞之一,當年甲午中日戰爭這裡就是日軍的大本營所在地,有大量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等,摧毀這裡就能給日本很大的威懾。

另外最重要的是當時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拜,如果大家看過日本投降當他東京日本人的反映,就能明白當時的日本人對天皇是多麼的崇拜。這時原子彈在東京爆炸,天皇有可能被炸死,那麼日軍將會徹底執行“本土作戰”,到時美軍實行登陸作戰,必將損失慘重。

同時,如果美軍在東邊與日本本土日軍作戰時產生僵持,那麼蘇聯很可能就會捷足先登,這是美國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因此權衡之後,決定原子彈還是要投,但不能是東京,這樣既能促使日本投降,又能讓美國在日本的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