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漢代石刻“九州崖佛第一尊”入選世界之最 比莫高窟早200年


江蘇連雲港,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的城市,憑藉著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自古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坐落於海州區海州古城東的孔望山,由花崗岩、片麻岩構成,距今已有18億年的歷史。景區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堪稱一座規模宏大的漢文化博物館。

孔望山的海拔雖僅有123米,卻是連雲港地區名氣最大的一座山。春秋時期,連雲港是魯國的屬國郯國的領地,孔子曾三次到此登山望海,並在山頂向郯國的國君郯子請教官職制度方面的學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孔子問官於郯”,而孔望山也由此得名。

孔望山自古以豐富的人文景觀著稱,南麓斷崖上依山就勢鐫刻著100多個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東漢時期石刻人像,經考證,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處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多年,它挑戰了佛教自西向東傳播的傳統理論,被史學家稱為“九州崖佛第一尊”。


在摩崖造像群東側約30米處,有一尊體型雄健渾厚的漢代石象。該石象由一塊橢圓形巨石通體雕琢而成,長5米、高2.4米、象牙長0.7米,重達200多噸,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考證,石象雕塑於東漢永平年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象。

石象四足均踏著蓮花,體現了佛祖釋迦牟尼化身六牙白象,步步生蓮的佛教傳說,這也表明了其佛教石刻的性質。石象的左腹部刻有隸書“象石”字樣,在隸書與象前腿之間,還鑿刻了一個高0.92米、頭梳“丁”字形髮髻、手持長鉤、腳帶腳鈴的馴象奴。

在我國漢代,馴養家象很常見,而這些大象一般被用於佛事活動。實際上,早在堯舜禹時代,中國黃河流域就有大象的生存記錄,據《孝經》記載:“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相傳舜帝出生在山東諸城,距離連雲港可以說是非常的近。


孔望山的龍洞廣場,因一座深3.3米的“龍洞”而得名,據說龍洞原為海蝕洞,經海潮千萬年沖刷後,稍加雕鑿而成。洞內外的石壁上鐫刻著宋代以來的石刻24幅,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書的“抹字碑”。這些石刻不僅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

關於孔望山,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當年孔子來到郯國,打算向當地人傳播關於禮貌的學問。在他準備登山時,看見海邊許多螃蟹揮舞著鉗子,孔子以為螃蟹是向他打招呼,於是對弟子說:這裡的螃蟹都這麼有禮貌,我們還是回去吧。如今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在孔子像前已看不到大海的蹤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