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大河網評:精準施策,數字經濟打開就業“新天地”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也是財富之源。3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在落實好近期已出臺各項政策、努力減輕疫情影響的同時,要抓緊研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舉措,更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擴內需,增動力。要通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互聯網+”、雙創等,為創業就業、靈活就業提供更多機會,穩定就業大局。

危中有機,疫情面前數字經濟依然活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綜合來看,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比如,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仍呈活躍狀態,並催生出新的就業崗位、就業方式。

吸納就業,數字經濟力量足。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在蓬勃發展同時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職業。諸如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等等,都見證著數字經濟在擴就業方面的作用。數字經濟吸納就業能力顯著提升,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已達1.91億個,佔當年總就業人數24.6%,同比增長11.5%,大大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

“穩就業”,數字經濟大有可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在穩就業方面韌性盡顯。比如,美團就啟動了“春歸計劃”,向全國提供逾20萬個工作崗位,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提供就地就近就業綠色通道。盒馬鮮生也催熱了“共享員工”模式,解決了一大批待業員工的臨時性就業問題。隨著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在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的同時,也將為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新機遇、新渠道。

打好政策“組合拳”,數字經濟動力十足。就業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近年來,我國營商環境顯著改善,新成長的經營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成為吸納就業需求的主力軍。只有企業保持穩定,穩就業才會有堅實基礎。目前,各方都在出臺系列措施,惠民惠企力度顯著增強。進一步釋放利好政策,助力中小微企業再乘“東風”,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十足,“穩就業”也將更有底氣。

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在防疫抗疫中,數字經濟已經顯現出了極大的抗衝擊力和發展韌性,成為了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依託。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可以肯定,在精準防控疫情的同時,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積極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數字經濟將為“穩就業”貢獻更為強勁的動力。(秦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