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當代作家是誰?喜歡的作品?

月盈紅袖


中國現代、當代作家作品

作家 作品

魯迅,本名周樹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 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南腔北調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郭沫若,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等

茅盾,字雁冰、本名沈德鴻。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傑出的現代作家 長篇小說《子夜》、《腐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

朱自清,著名學者、散文家 《春》、《荷塘月色》、《綠》、《威尼斯》

冰心,散文家 《寄小讀者》

巴金,原名李芾甘,曾榮獲意大利"但丁國際獎"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曾獲"人民藝術家"稱號 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貓城記》、《牛天賜傳》、《四世同堂》等,劇本《龍鬚溝》、《茶館》等

曹禺,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原名沈端先 話劇《上海屋簷下》、報告文學《包身工》

錢鍾書字存中 《圍城》(小說)《談藝錄》、《管錐篇》

丁玲原名蔣冰之 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葉聖陶名葉紹鈞,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稻草人》(童話)、《倪煥之》(小說)

郁達夫著名文學家、小說家 《郁達夫文集》

柔石詩人、文學家 《二月》、《奴隸的母親》

趙樹理 《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三里灣》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詩歌)

臧克家 《有的人》、《老馬》

艾青 《大堰河》、《礁石》

徐志摩 《別了康橋》等

賀敬之 《回延安》、《白毛女》(執筆之一)

周立波 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榮獲斯大林獎)

楊沫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

曲波 長篇小說《林海雪原》

柳青 (長篇小說)《創業史》


木子141602303


老舍

在昨天,我讀完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讀完以後感慨萬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浮現,彷彿自己的親身經歷。 在諸多片段中,虎妞的形象揮之不去,雖然祥子是書中的男主人公,但是我更喜歡虎妞這一形象,她雖是一介女流但是卻敢愛敢恨,在愛情中她是敢於追求的勇敢者。

祥子與虎妞本不是一類人,她是車廠主的女兒,而祥子卻是一介車伕,她雖然喜歡祥子,但是她並不甘心做車伕的妻子,她想把祥子拉入她的生活階層中,所以她讓祥子去找老頭子,想繼承人和車廠,但是後來幻想落空了,老頭子放棄了女兒,但是虎妞並沒有氣餒,她給祥子買了車,但她並不是想讓他拉車,她想讓他像老頭子那樣靠腦子掙錢,而不是一味的憑力氣。那時的虎妞一定明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個道理。我想虎妞若是生活在現代,她精明能幹,思想獨立,一定會大有作為。但是書中虎妞的結局也代表了當時的大多數婦女,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

再來說說祥子,一開始的他也是個有夢想的小青年,他想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但是命運弄人,在他買了第一輛車後不久就被沒收了,他內心憋屈,但無處發洩,他窮困潦倒,他的生活又陷入了黑暗,而後那也是他第一次偷駱駝。再然後也就是他回到人和車廠,他明知虎妞對他有意思,卻也無奈,他無處可去。虎妞本不是他中意的妻子,但虎妞自身的條件,讓祥子再次動心,心一橫就娶了她。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愛她,但是跟著她,他的生活還能過得下去。但是生活中他也是被動,面對虎妞的強勢,祥子選擇了忍讓。 祥子最初的夢想就是想買一輛車,拉車的錢夠每天的生活,但是虎妞並不是這樣想的,她想提高自己和祥子的生活水平,婚後的虎妞和祥子生活在大雜院,而這個地方卻成了祥子生活的轉折點,十月懷胎的虎妞因為胎兒過大難產死在了這裡,失去了虎妞祥子沒了家庭,祥子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賣了車,賣了家當,選擇離開,但是在這個時候小福子的出現讓祥子的生活又有了一點亮光,祥子迅速做了盤算,為了自己和小福子的美好生活,他去找了之前的僱主曹先生,請他為自己出主意,在他做好一切準備之後,卻得知小福子慘死。

虎妞的死並沒有讓祥子直接崩潰,但是後來小福子的死卻成了祥子墮落的導火索,但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現實的一次次打擊,或許從祥子被沒收的第一輛車開始,又或許是祥子被偵探劫了錢財開始,祥子最終選擇了墮落,他開始藉著自己的信譽去四處借錢,去幹一些出格的事,他最終離開了最初的自己,而變成了社會的犧牲品,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斜槓青年愛讀書


列舉一些讀過的,作者還健在的書。。。

國內

劉慈欣,《三體》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

陳忠實,《白鹿原》

豆豆,《天幕紅塵》《遙遠的救世主》

莫言,《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

劉震雲,《手機》《一句頂一萬句》

國外

(美)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

(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日)太宰治,《人間失格》

(美)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

(美) 達納·麥肯齊,《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

(美)伍綺詩,《無聲告白》


說三道四的


我喜歡遲子建。

喜歡遲子建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我與她都是黑龍江人,有著共同的地域情節。

遲子建寫小說用非常樸實的語言為大家講述她的家鄉,她的童年和她身邊的事情,讓人對她口中的北極村充滿嚮往。

遲子建筆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各自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但卻是那麼善良,熱心,豪放,甚至讓人敬畏。

她所描寫的故事是那麼真實,其實都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她真實見到的每一個人,她讓故事人物鮮活,豐滿,賦予一種意義或者使命。

她有很多篇文章都寫到了死亡這個主題。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這個主題。故事講述一次礦難,許多礦工失去了生命,政府為了減免責任,隱瞞並虛報死亡人數,給予一些礦難家屬好處,要求幫忙隱瞞。

誰也不知道一個被村裡人說是滿身惡習,不知檢點,一到停電就發瘋的女人,就是礦難受害人的家屬。她的老公不能被外界知曉死亡原因,他就躺在自家的冰箱裡,不見天日。她內心的痛楚無處訴說,她就像生活在夜晚,永遠看不見明天的太陽。

第一次看到這部小說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後來知道遲子建的丈夫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對她的打擊非常大。之後有了這部作品,我覺得這是遲子建對死亡的重新認知和思考,也是她對待死亡的心路歷程。

還有一部《額爾古納河右岸》我也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獲得了矛盾文學獎。

它是關注少數民族的一部作品,展現了在城市文明化進程中被邊緣化的一群人。

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自成體系的宗教信仰。他們沒有危害任何人,沒有犯任何錯,可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卻要同化甚至消滅他們。

是誰的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都沒有錯,別不過就只有妥協。

現在回頭看看,城市文明化進城不能只關注速度,有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精神文明也不能是單一的和唯一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遲子建的作品,質樸的語言,接地氣的人物,講述生活的故事卻能給予心靈大大的衝擊。





紛飛的木槿


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毫無疑問是餘華,因為他是一位真實的“真性情”作家,在他的作品裡無不折射著人性的精緻和生活的殘酷。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活著》,該書曾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臺.灣《中國時報》10本好書獎(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1994年)、第三屆世界華文“冰心文學獎”(2002年)。入選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故事的主角福貴,一個有著平凡而傳奇的人生經歷的小人物,卻被刻畫的入木三分。福貴從富甲一方到窮困潦倒,從一個吃喝嫖賭抽無惡不作的敗家子蛻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人。這個蛻變的過程卻伴隨著常人難以想象和忍受的苦痛:家庭環境的巨大顛覆,父母雙親的溘然離世,社會動盪伴隨個人的一系列困頓生活,兒子有慶、女兒鳳霞、老伴兒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一個個至愛至親之人相繼悲慘離世,最後只剩下他一人佝僂著軀體孤獨堅韌從容的活著,真實經歷了人世間一般人“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留給我們的是不停的感嘆和思考。人究竟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獵風40


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路遙,最喜歡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路遙的作品主要是農村題材,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等;短篇小說《姐姐》、《風雪臘梅》等;最著名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路遙用一部《平凡的世界》把中國文壇推向了另一座高峰,應該說這部小說是窮其一生而完成的著作,達到了讓人難以企及的地步。《平凡的世界》完結不久,路遙就因肝癌,英年早逝,享年42歲。


我第一次翻看《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初二的暑假,那時候看書更多的就是對文字簡單的咀嚼,囫圇吞棗般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第二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高一寒假的時候,老師要求下學期上課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書,青蔥年少的我,更多記住的只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故事;第三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在大學三年級在學校的圖書館,缺少人生經歷的我,對文中孫家、田家、金家等的描述更多隻是停留在一個文學愛好者所謂文學品鑑的層次;我第四次翻看《平凡的世界》,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留守家中,書架上翻找出已經泛黃的《平凡的世界》,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這次疫情肆虐,深感生活不易,活著不易,這些林林總總的不易,才能造就出生活風雨後的彩虹人生。


每每重讀《平凡的世界》,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體會。書中對人性的描寫,已經到了很高的一個層次,孫少平,自強不息把生活的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力量,與不公平的命運抗爭;孫少安,從一貧如洗到創業成功,中間經歷了種種挫折,克服重重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躍然紙上;田曉霞、田潤葉等,擁有的美好心靈……再一次深深的讓我折服。


曾經有學者提出來,應當把一個作家的傑出性和持久性劃等號。路遙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家,雖然斯人已逝,但是他的精神會跟鴻篇鉅著《平凡的世界》一樣,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上空。《平凡的世界》用白紙黑字告訴我們,無論在哪個時代,勞動者都是幸福的,它響亮地向世人表述,無論貧窮貴賤,只要擁有一顆熱忱的心,擁抱生活,熱愛生活,生命的色彩將是五彩斑斕的。


文學作品不僅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部分,更能夠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前行,這應該就是我們愛《平凡的世界》的理由。


花花蛋糕


我最喜歡的是《平凡的世界》,這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

《平凡的世界》不僅承載了藝術性的期待,同時也被賦予了傳遞正確觀念的重要社會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當今熒屏上少見的,這也是電視劇行業中所匱乏的。

《平凡的世界》真是好書,電視劇也不錯,路遙的神創作,很是震撼人心。整部著作主要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清晰白描了黃土高原勞動人民在文革與改革過渡的歷史進程中所經歷過的窮苦與對命運的抗爭。是一副描寫中國七八十年代社會現狀的生動形象的畫卷。

人只有努力,才有意義,我們何嘗不是一個平凡的人,不甘於平凡,才能不平凡!





文創一砥


楊絳《我們仨》

這兩天正在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看了快一半了,感覺不那麼容易讀懂,得特別認真地細嚼,才能咽的下。這讓我想起了之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相比《圍城》,《我們仨》容易理解,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一家三口生活的其樂融融,偶爾的“小打小鬧”、“家務盲”不乏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意味深長的幽默感,給平凡的生活增添了無盡趣味。

楊絳先生通過對丈夫、女兒的懷念,讓我們看到了文化人不一樣的生活面,本以為都是大文豪的三口之家在生活中會特別正式,說話會夾雜著古詩詞,讓人有種不可靠近的距離感。當我看完全書,完全一種平易近人,有一種你想走進他們家過過日子的感覺。可愛的父親、勤勞的母親、活潑的女兒,普普通通的他們仨,活出了不平凡的世界。楊絳先生對丈夫的愛、對丈夫的懷念在這本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全書很少提及“愛你”“想你”,但書中的點點滴滴無時無刻在描述著對家人的思念。女兒錢瑗由於生了重病,在他們仨中最早離開,第二年丈夫錢鍾書也相繼離開,給楊絳先生了不小的打擊,人沒了,家也就散了,在她92歲高齡記述了這本生離死別的書,她知道,這或許是她人生的最後一本書,也是給“我們仨”的最後的深深地懷念。

這個溫馨的家庭隨著全書的結尾把我們帶到了他們的終點,但他們之間對彼此深沉的愛卻越來越濃烈,他們的愛是奉獻、是付出、是相互扶持、是相互進步...也讓我學會了在自己的小家中要更愛父母,用心照顧他們,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追悔莫及。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是上天派來保護我們,陪伴我們成長;當他們老了,我們就得盡心盡力孝敬他們,陪他們到老。希望看完文章的朋友,給自己的父母說一聲:爸媽,我愛你們。



Jannet


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是余光中先生,最喜歡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曾說:

“透過傳記,我們看見作家的生活。透過作品,我們才能窺探作家的生命。”

喜歡一個作家,自然是出於對他作品的傾慕,要說一說我喜歡余光中的原因,自然還是要從他的作品入手。

多變的風格,高深的造詣

讀余光中不同創作時期或同一創作時期不同的作品,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和余光中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探索有關。

余光中的藝術風格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傳統、西洋、中西結合。他在《雲開見月》一文中提出,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有三種:

  • 第一種:以不變應萬變,認為只要閉關固守,便算盡了孝道。

  • 第二種:以千變應萬化,國際潮流一來,便隨波浮沉,像一群“弄潮兒”。

  • 第三種:以一道貫萬變,他們知道模仿古人和模仿洋人同樣是絕路,所以既無意參加國粹派,更無意參加西化派。在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不研究古人則昧於傳統,不研究洋人則昧於潮流,自絕於傳統與潮流,也是死路一條。

這種藝術論斷也體現在他的文學探索中。他將第一種人稱為“孝子”,第二種人稱為“浪子”,第三種人稱為“浪子回頭”。他自己便是那“浪子回頭”的一類。所以他後期的作品,不囿於傳統,不迷於西洋,讀之既有傳統的意蘊,又不至於呆板和晦澀,靈活穿梭於兩個世界之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風。不同時期的文章讀來感覺不同,即是因為此原因。

同一時期不同作品讀來風格不一,是因為余光中的藝術造詣確已登峰造極。他寫得了淺吟慢詠的鄉愁,也作得出氣勢恢宏的史詩。心中既有猛虎,又有薔薇,運用什麼樣的風格寫什麼樣的文章,全憑自己的一腔真情、一顆文心。所以讀余光中的散文,是一種風格,讀他的詩,是另一種風格,讀他的評論和翻譯,又是其他的風格,但四種風格又互相關聯,互有補充,讀來韻味無窮、使人沉迷。

廣闊的視野、跳躍的思維

不管是偏中還是偏洋,余光中的文章都有一種大氣象,這種大氣象來自於他的眼界、博學和胸懷。他寫文章從不侷限於眼前的地點和時間,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他隨意穿梭;中外廣闊的天地,他隨意跳躍:中西浩瀚的典故,他信手拈來。所以讀他的作品有一種暢快的感覺,跟著他穿梭於古今來往於中外,豈不痛快。

比如《四月,在古戰場》中他寫鄉愁。他寫過很多鄉愁,但我認為最為壯闊的是《四月,在古戰場》中的這句:“他只能獨咽五十個世紀乘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淒涼。”讀來極為震撼,是什麼樣的大胸襟才能寫出這樣的大氣象。什麼樣的解析都顯得蒼白,反倒不如多讀幾遍,讓心多澎湃幾次。而這種震撼在余光中文章中俯拾皆是。

詩意的表達、精妙的煉字

對於熟知古今、通曉中外的余光中來說,表達、煉字這種東西,實屬小道爾。我們直接來看《四月,在古戰場》中的例子。

比如上面那句“他只能獨咽五十個世紀乘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淒涼。”,一個“乘”字,煉得極妙。如果改成“他只能獨咽五十個世紀和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淒涼。”氣象可能還在,但氣勢上,至少要損一半。

比如寫別離,他這麼寫:“不能吻別,她只能說,假如我的手背是你的上唇,掌心是你的下唇。於是隔著車窗,隔著一幅透明的莫可奈何,她吻自己的手背,又吻自己的掌心。手背。掌心。掌心。這些吻不曾落在他唇上,但深深種在他的意象裡,他被這些空中的唇瓣落花了眼睛。”“被唇瓣落花了眼睛“的表達不知比“淚眼朦朧”這種表達高到哪裡去了。這種詩意的表達,同樣俯拾皆是。

讀書的意義在於心靈上的交流,作家既是一個講述者,也是一個傾聽者。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喜歡的文學風格、作家類型自然也不同,這裡無所謂好壞高低,發現你個你願意傾聽他、他也願意傾聽你的作家,然後在文字中實現心靈的交流。這就是喜歡的作家之於我們的意義。



胡天八月


我超喜歡王樹增先生的書!他寫的《1901》《1911》《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我都看了,而且從2015年開始,把《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基本上摘抄了一遍,目前正在摘抄《朝鮮戰爭》。

王樹增先生書的最大的特點是資料翔實,用詞準確,權威性強!

先說資料翔實。每一次戰役、戰鬥,那個排那個連那個營如何部署,為什麼這樣部署,都有詳盡的描述,讀來非常過癮。

再說用詞準確。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娓娓道來,有時自己試著改幾個字,發現根本不行,真是多一個字就多了,少一個字就少了。

最後是權威性強。舉個例子:王樹增先生的《長征》裡提到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黃開湘,在其他書上,包括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書上都是寫的“王開湘”,有關的電視連續劇裡也都是“王開湘”。個人認為,按著數量來說,應該是王樹增先生筆誤了。直到看到《學習強國》裡的一段視頻,是採訪王開湘的外甥叫邵愛福,邵愛福說她的母親叫黃菊花,他的外公叫黃開湘。而且還說了為什麼那麼多書上說是“王開湘”的原因,因為南方人“黃”“王”不分,所以,人們都叫他“王開湘”!至此,我才覺得王樹增先生真是研究得太深了,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所以,我在講課中都是引用王樹增先生書裡的內容。當然還有許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我是王樹增先生的超級鐵粉,只要是王樹增先生的書,不問價格不看內容,直接買,認真看,繼續摘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