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遠離“口罩臉”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口罩是一道重要“防線”,但長時間佩戴口罩會使面部不適,甚至誘發皮膚疾病。有些醫務人員由於長期佩戴口罩等防護用具,面部出現壓紅、壓痕,也就是俗稱的“口罩臉”。長時間佩戴口罩會造成哪些面部皮膚問題?如何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合理佩戴口罩,有效使用護膚品,對保護皮膚健康至關重要。

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

口罩對面部皮膚的直接傷害是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是指使用醫療器械導致的皮膚、皮下組織或黏膜等的壓力性損傷,創面外形常與所使用醫療器械的形狀密切相關,損傷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麻木、壓紅甚至破損。

導致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原因通常包括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和潮溼。現在常用的N95口罩多為杯罩形或摺疊形,有一定硬度,長時間佩戴會使局部皮膚持續受壓,出現面部血流不暢、局部組織缺血缺氧,造成皮膚損傷,而鼻樑、顴骨和耳部等皮膚較薄的部位受損尤為嚴重。

不同口罩的佩戴方式不同,在摘戴的過程中,鼻樑、顴骨和耳部還易受口罩邊緣“剪切力”的傷害。佩戴耳掛式口罩時,兩側的彈性掛帶會在佩戴者講話、活動時反覆摩擦、壓迫面部及耳部皮膚。另外,為達到更好的密閉及防護效果,口罩邊緣需儘量與面部緊密貼合,佩戴時固定力度較大,這也是造成摩擦損傷的因素。

由於口罩具有密閉性,佩戴者呼吸、出汗產生的水汽蒸發受阻,長時間佩戴口罩會使面部和口罩之間形成相對溼熱的環境,引起皮膚浸漬,使局部皮膚出現變軟、發白、起皺等現象,同時皮膚彈性下降,皮膚酸鹼度改變,角質層屏障功能下降,在壓力、剪切力和摩擦等耐受力的影響下加重皮膚損傷。

引發各種皮膚炎症

在長時間佩戴口罩形成的潮溼環境下,局部皮膚長期接觸水分和汗液,會出現角質層腫脹,細胞間生理性脂質受損,皮膚經皮水分散失增加,導致刺激物和細菌易進入活性表皮層,引起角質層非正常脫落,造成皮膚乾燥、脫屑。

封閉溼熱環境還可能誘發口周皮炎。口周皮炎是發生在上唇、頦、鼻唇溝、鼻等部位的以紅斑、丘疹、鱗屑為主要表現的炎症性皮膚疾病。口罩佩戴時間過長,在溼熱環境的影響下,口罩覆蓋的面部區域易發生異常微生物生長、定植,引發皮膚紅腫、瘙癢、刺痛等問題,甚至誘發口周皮炎。

口罩成分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單次或多次接觸外源性物質後,在接觸部位甚至以外部位發生的炎症性反應,常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等。皮膚對口罩成分過敏時,初期表現為面部紅斑、輕度水腫等;若接觸致敏物時間長、佩戴者自身敏感性高,會進一步出現丘疹、水皰甚至糜爛,導致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口罩或口罩部件的黏合劑、橡皮帶或金屬夾可能引起變應性接觸性皮炎,並向周邊未接觸部位擴展。

此外,長時間佩戴口罩還可能引起痤瘡。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面部等皮脂溢出部位,與皮脂分泌過多、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增殖有關。長時間佩戴口罩的人群,特別是油性皮膚人群,在口罩遮蓋、皮膚溫溼度上升的影響下,油脂分泌旺盛,可能發生皮脂腺導管閉塞,引起痤瘡丙酸桿菌、馬色拉菌、蟎蟲的滋生,出現面部皮膚感染、黑頭、閉口粉刺、玫瑰痤瘡等皮膚問題,俗稱“口罩痘”。

三步遠離“口罩臉”

減少口罩對面部皮膚的損傷,可分為預防、減輕和修復三步。

為預防出現“口罩臉”,在不影響口罩防護能力的前提下,應選擇質地柔軟、尺寸合適且透氣性好的一次性口罩。優先選擇寬沿口罩,因為邊緣寬則皮膚受力面積增加,可以降低局部受力。相比杯罩形口罩,平面形口罩對面部的壓力較小;非耳掛式口罩,如綁帶式口罩,可減少口罩對耳後皮膚的摩擦及壓力。易過敏者購買口罩時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瞭解口罩材質,避開過敏成分,同時警惕買到偽劣產品。平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佩戴口罩,最好每2小時~3小時摘下口罩或適度變換口罩佩戴位置,以減輕局部皮膚壓力。同時,要保證口罩乾淨衛生,普通口罩應時常清洗或更換,避免細菌滋生。

使用預防性敷料也可以預防長時間佩戴口罩引起的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預防性敷料是一類新型敷料,包括泡沫敷料、透明薄膜敷料和水膠體敷料。在鼻樑、顴骨和耳後選擇性使用預防性敷料可襯墊壓力,減輕皮膚受到的剪切力、摩擦和潮溼影響。推薦使用超薄泡沫敷料,這種敷料與皮膚貼合性好,不影響口罩的密閉性。佩戴口罩前應清潔局部皮膚,根據受壓部位面積及形狀剪裁合適大小的敷料貼於臉頰、鼻部和耳後部;揭除水膠體敷料時不可強行垂直用力撕扯,應一手壓住敷料一端,一手捏住對側,水平用力揭除。如果使用敷料時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該敷料,更換另一種敷料。

基於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和管理證據顯示,應保持醫療器械下皮膚清潔和適度溼潤。佩戴口罩前,可在面部、耳後等口罩接觸部位塗抹凡士林等護膚潤膚劑,使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脂質膜,以減少口罩邊緣摩擦產生的皮膚刺激,還可以防止水化過度,隔離汗液及其他刺激。同樣具有良好效果的還有羊毛脂、乳木脂、植物油等,也可選用皮膚液體保護膜、液體敷料等。

同時,適當保溼並減少汗液分泌有助於減輕皮膚瘙癢、泛紅、過敏、皺縮等症狀。可塗抹具有保溼、抑制汗液分泌等功效的化妝品。

舒緩皮膚敏感、刺激和過敏症狀同樣很重要。敏感性皮膚人群可使用不含酒精、色素、香精等刺激性原料的護膚品,這些產品不僅能幫助構建皮脂膜,鞏固角質層,防止皮膚乾燥泛紅,緩解皮膚敏感,還能輔助治療一些皮膚問題;還可以使用添加舒緩抗炎植物原料的護膚品,如含有黃芩提取物、馬齒莧提取物、蘆薈提取物、金盞花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的護膚品。針對長時間佩戴口罩導致的痤瘡樣損害或原有痤瘡加重問題,可按一般痤瘡治療原則,每天至少用清水洗臉兩次,洗臉後塗抹清爽的保溼霜。

出現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要及時採取修復手段。減少清潔、避免刺激有利於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重新建立皮膚保護。為使口罩下溼熱的皮膚變得乾淨、清爽,可選擇溫和無刺激的洗面奶或直接用清水清潔面部。清潔後塗抹含有神經酰胺等成分的乳液,以模仿生理脂質保護皮膚;不建議使用面霜,因為面霜料體過於厚重,雖然能在皮膚表面成膜,阻止水分流失,但不利於角質層的新陳代謝,易堵塞毛囊,導致皮膚出現幹疹(溼疹的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