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得意與失意對古人的生活影響大嗎?

浮厝512


六月,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月份,無數高考考生就要在這個時候走進考場,揮灑汗水,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考場上書寫的不僅是答案,更是曾經三年的付出和青春。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許多年,在古代,無數考生也像現在一樣,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金榜題名登科時。在漫漫的科舉之路上,共有六百餘位狀元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這些狀元們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成就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通過“高考”及第做官,朝著自己的理想奮鬥著。但是科舉制是一道千軍萬馬都在跨越的獨木橋,多少人被擠下了橋,多少人到達了彼岸,多少人被同伴踩在腳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只有六百餘人一朝成為狀元郎,能成為狀元的人有多少可想而知。許多人為了能夠登科及第而癲狂,有的人從此落寞失意,落魄一生,有的人卻發憤圖強,另闢蹊徑。

呂蒙正,本是平民出身,通過科舉應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與人生。呂蒙正年少時生活貧苦,他的父親呂龜圖和嫡妻劉氏關係不好,兩人常常因為呂龜圖有眾多的妾氏而吵架。後來呂龜圖還將劉氏和呂蒙正趕出家門。呂蒙正在母親劉氏一人的撫養下艱難地長大成人,但是成人的呂蒙正卻寬容大度,在自己做官後將父母親迎接同住,併為他們安排了不同的房間,將父母親都安頓得十分周到。

呂蒙正還三次當上宰相,封為了許國公,還做過太子的太師。他為人寬厚,性情溫和,而且知人善用,敢於直言,宋太宗評價說:“呂蒙正氣量,我不如也。”《宋史》中也對呂蒙正作出了較高的評價:“呂蒙正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

呂蒙正算是科舉應試改變自己命運與人生的典型代表,他是幸運的,也是努力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跨越過了科舉考試的河流,追逐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用自己的努力,超越了無數同樣努力的學子,而這一切不僅是因為他的天賦,更是因為他超出他人的努力。

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畢竟是少數,有些人科舉不順,連年不中,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用自己的天賦,獲得了人們的認可,也一步步地攀登上了人生的山峰。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被奉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是誰能想到這樣的“文章鉅公”連續三次科舉考試失利,一直到第四次才考中進士。連續的考試不利並沒有影響韓愈的成就,韓愈在其一生筆耕不輟,現存的詩文就有七百餘篇,《韓昌黎集》也流傳了下來,供後人傳閱學習。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追求“發言真率,無所畏避”的文章寫法,他的文章不拘於流俗。白居易對其評價道:“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為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苟。”後人們的文風寫法也深受韓愈的影響。

還有的人乾脆放棄了科舉入仕這條道路,選擇用自己的才華去吸引與打動別人。比如李白,李白字太白,又號青蓮居士,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仗著自己過人的詩歌天賦,一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雲遊于山河間,增長了自己的閱歷和見識。後來,他的詩名廣為傳播,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都對李白的詩作稱讚不絕,唐玄宗也得知了李白的詩賦。唐玄宗對李白十分欣賞,便召見了李白。覲見的李白在玄宗的詢問下對當時的時事、政治等相關問題對答如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李白在長期的遊玩中,注意觀察生活所得。李白很好的把握住了這次寶貴的機會,隨即他就供奉翰林,陪侍在皇帝身邊。玄宗也十分寵愛李白,宴請或者郊遊必定會帶上李白。機會到來時不會提前告訴你,所以能不能把握住機會就要看你平時的積累了。

呂蒙正、韓愈、柳宗元代表了面對科舉考試時走了不同道路的三種人,呂蒙正一路順利,步步高昇,韓愈雖有挫敗,但從未放棄,李白在生活中積累,另闢蹊徑,用才華和能力來證明自己。科舉考試就像一場高考,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道路和命運,但是最終都是一樣的,都會尋找到自己人生的閃光點,一直朝著夢想和希望前行。未來,不會迷茫,未來一定光明。只要有自己的夢想,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