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秋瑾為什麼被稱為鑑湖女俠?

騎蝸牛走高速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這是《對酒》中的詩句,從詩中可看出作詩者的愛國情懷。而這位作詩者就是辛亥革命浪潮中的一位巾幗英雄,她就是秋瑾。為了尋求救國真理,毅然拋夫棄子,東渡日本。之後,加入了光復會、同盟會等組織,積極投入反清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後因起義籌劃不周密,失敗被俘,英勇就義。

脫離封建家庭

秋瑾,字璇卿 ,號竟雄,原籍浙江紹興。因紹興有個出名的鑑湖,所以自稱鑑湖女俠。因為她祖父的父親在廈門做官,所以秋瑾出生在廈門,她從小就聰明伶俐,能文能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名門閨秀”

但是在那個封建時代,秋瑾是不能參加社會活動的,她只能在家中做個閨閣小姐,這與秋瑾豪放直爽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她對這種封建束縛甚是不滿,經常性的跟閨蜜們抱怨社會的不平等,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她認為“人權天賦原無別”,女子的才能不一定就比男子差。而且她還認為,“女子不才便是德”並不正確,如果女子不讀書,沒有獨立的謀生本領,只靠男人吃飯,就只能處在被壓迫的地位,婦女之友讀書,學本領,衝出封建束縛,才能爭取自由。而且秋瑾表示,要用自己的“熱血”,喚醒千百萬婦女的靈魂,衝破“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倫理道德束縛,爭取婦女及整個社會的解放。

就是這樣的一個在當時屬於思想開放的女青年,仍沒逃過封建社會的束縛,在19歲那年,在父母的包辦下,與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鈞結婚,並育有一子一女。

王廷鈞的父親是曾國藩的表兄弟,因為在曾家當過帳房,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戰爭中發了橫財,後來回家購買了數千畝良田,並在湘潭縣開設了“義源當鋪”、其家也隨之遷到湘潭,是一個富甲一方的封建家庭。而王廷鈞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好的沒學多少,完全是一個趨炎附勢的紈絝子弟。因而兩人結婚後的感情一直不好。

秋瑾的生活和思想發生轉折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廷鈞在京城買了個小官,秋瑾在北京結識了吳芝瑛。秋瑾與吳芝瑛可算是相見恨晚,最重要的是秋瑾在吳芝瑛家中看到了很多維新思想的新書報,這給秋瑾思想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正值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不久後,落後的清王朝將大量的戰爭賠款轉嫁到了 百姓身上,看到這種情況,秋瑾很受刺激,立志要投身革命當中,不甘心在過家庭婦女的生活了。然而在加上王廷鈞的吃喝嫖賭習氣,與秋瑾更是格格不入,於是,秋瑾在當時維新救國、留學熱潮的衝擊下,最終脫離家庭,赴日留學。

探尋救國曆程

1904年夏天,秋瑾踏上了留學日本的征途。在去往日本經過黃海的途中,秋瑾面對大海,彷彿感覺到了北洋海軍,前赴後繼,全軍覆沒的悲壯場面,一顆仇恨的種子深深的種入了秋瑾的心田,她當即揮筆寫下了充滿愛國激情的詩篇:

聞到當年鏖戰地,至今猶帶淚痕流,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領悔無權悲索莫,磨刀有日快恩仇。天風吹面冷然過,十分燕雲眼底收。


秋瑾到了日本後,及不學醫,也不僅師範學校,她認為,學這些只能解除少數人的痛苦,只有研究革命理論,武裝自己的大腦,才能完成拯救祖國的大業。因此她一面學習日語,準備考入正式學校,一面廣結愛國之士,進行革命活動。

她參與了反清為宗旨的“十人會”,也發起了完全由婦女參加的“共愛會”,併為了提高留學生的政治覺悟,創辦了《白話報》,以“鑑湖女俠秋瑾”署名,發表文章宣傳推翻清政府,爭取男女平等,之後又參加了一系列救國活動,更是在1905年經黃興介紹,與孫中山見面。傾談之下,她對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大為折服,並加入了同盟會,還被選為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

1906年清政府為防止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授意日本政府頒發了“取締留學生規則”,秋瑾和大批留學生只好回國。回國之後,她還創辦了中國婦女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在揭露社會的黑暗,陳述婦女的痛苦,爭取婦女解放,宣傳男女平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啟蒙作用。

革命未成美名傳

1907年秋瑾從上海回到故鄉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的校務,並利用父親以前的關係,購買各種槍支彈藥。在革命黨人的努力下,大通學堂的學生幾乎都成了光復會會員。在以秋瑾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努力下,浙江一帶的革命黨人迅速發展到六七千人。

秋瑾把全部革命力量按照“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個字的順序分別編為八個軍,總成為“光復軍”,徐錫麟任首領,秋瑾任協領,隨著起義條件逐漸的成熟,徐錫麟和秋瑾決定,同年7月初,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秋瑾在浙江金華、紹興等地同時起義。目的是要消滅清政府東南沿海的軍隊。

但是由於籌劃不周密,滿清統治者聞到了起義的風聲,派出大批偵探搜捕革命黨人,迫使徐錫麟在7月6日提前起義,由於準備不充足,起義軍在殺死安徽巡撫恩銘之後,最終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徐錫麟不幸被俘,在安慶,英勇就義。 7月9日秋瑾得知徐錫麟犧牲的噩耗時,她悲痛欲絕,打呼“革命未成死不休!得拼下去”

安慶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王金髮立勸秋瑾撤退,然而秋瑾卻表示“我決定留在這裡和敵人決一死戰。革命是要流血的,沒有鮮血,挽救不了民族危亡。希望你再接再厲,重新組織失散的同志,努力地幹下去”。

之後,秋瑾將一部分學生疏散,使他們免於不幸,自己卻留在了大通學堂。後來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秋瑾下令還擊,在大通學堂和清軍激戰了一個多小時,後來因寡不敵眾,不幸被捕。秋瑾被抓住後,不屈不撓,儘管敵人千方百計地對秋瑾進行威逼利誘,但她始終堅貞不屈,誓不做革命的叛徒。在敵人的迫害下,最終英勇就義。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秋瑾雖被清政府殺害,但是她的光輝形象,她那為革命犧牲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結語

秋瑾的一生獻給了革命救國事業,身為女性,在當時的封建思想下,不被封建思想所束縛,毅然參加革命救國的偉大斗爭中,雖然失敗身死,但是她的精神卻後世流芳,自稱的“鑑湖女俠”,當之無愧!


侃侃談古今


淡墨寫青史,我是青史君,我來解答。

勿忘鑑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周恩來

鑑湖女俠

“鑑湖女俠”我們拆開來理解,鑑湖:是浙江紹興的名湖之一,而秋瑾就是浙江紹興的人;女:本人是名女子,同時晚清時期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而秋瑾一生都致力於女權運動和辛亥革命;俠:憑藉武藝(影響力、文筆等)肯捨己助人的人。因此綜合起來,秋瑾就是立志當個伸張女權、除暴安良、衛國救世的金幗英雄。

因為自古以來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是我國首位女權運動者,與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同時又與唐群英、葛健豪譽為“瀟湘三女傑” ,她們的女權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鑑湖女俠的大無畏精神

秋瑾不顧丈夫的反對,自費東渡到日本留學,為了衝破封建的束縛,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的同鄉集會,為了革命救國、解放女權主義,經常登臺演講,這些行為都令同行的男子自愧不如!

1906年,秋瑾因抗議日本政府頒佈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隨後與自己的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又在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為了籌辦《中國女報》經費,秋瑾回到夫家獲取經費,並與家人做了最後的告別,同時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家人,對外聲明脫離家庭關係,藉此舉來掩人耳目來保護自己的家人。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秋瑾的事情被洩露了。得知消息的眾人都勸秋瑾速速離開紹興,秋瑾告訴大家“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因此毅然留下。面對清軍的逼供,秋瑾堅決不吐供,留下了一句“秋風秋雨愁煞人”從容就義!

結語

秋瑾為了革命,為了女權運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時她才32歲,鑑湖女俠之名當之無愧!


淡墨青史


別號鑑湖女俠

秋瑾別號鑑湖女俠是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在1875年生於福建閩縣,在福建和紹興度過了她的童年。在那個時候秋瑾目睹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被清政府和外國政府聯手出賣,所以說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就埋下了反抗的火種。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但是她從小就敬佩岳飛,文天祥等英雄豪傑,她喜歡讀辛棄疾的愛國詩文,還學習學習了劍術和騎馬,雖然是一個女兒身,但是她從小喜歡武術。

1891年,她隨家人回到了故鄉紹興。不久她就向武藝高強的老師學藝,學會了十八般武藝,還學會了騎馬。在秋瑾的家後面有一座著名的塔山,每當早晨的時候就登上塔山舞槍弄棒,因此練就了一身相當好的武藝,秋瑾認為革命不光要靠嘴,而且要靠刀和槍,因此她的武藝非常的強悍。

包辦婚姻受害者

1892年秋季又遷到了湖南,在他21歲的時候,她嫁給了富商王黻臣的兒子王廷鈞為妻,王廷鈞是一個花花公子,和秋瑾的志趣完全不一樣,所以說他們兩個婚後的生活很不和諧。雖然她是一個女俠,但是還是被包辦婚姻傷透了心。

1900年他的丈夫靠著捐納獲得戶部主事這個職位。隨後,秋瑾和她的丈夫去北京上任。不久,因為八國聯軍進北京,兩個人又回到了家中,秋瑾生下了孩子。隨著八國聯軍撤出北京城,她的丈夫官復原職又回到了京城,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秋瑾的一生應該平平淡淡,但是在1904年她自費到日本東京留學。

自費留學東京

在東京的時候她經常參加學生運動,在集會運動上經常演說革命救國的道理。在學習之餘,她還結交了很多仁人志士,比如說周樹人,陶成章,陳天華等等,在日本期間他還發起了一個婦女運動的團體,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封建王朝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鎖。

在1904,她還創辦了白話報,主張男女平等1905年由徐錫麟介紹參加了光復會。在1905年的7月份,她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了同盟會的成員,加入同盟會之後,她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了,但是清政府勾結日本文部省想取締學生的革命活動,中國的留學生紛紛罷課要求日本政府不要與清政府合作,但是日本政府卻充耳不聞拒絕學生們的合理要求。

結識人生知己徐錫麟

因此秋瑾在1906年返回了祖國,在1906年秋瑾又回國開展革命活動。一天她和徐錫麟兩個一起去遊覽西湖指著西冷橋的方向說,如果有一天因為革命犧牲了,能夠和嶽王墓葬在一起,那是多麼有福氣的一件事情。徐錫麟也表示贊同。

1907年在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並且率領率領學生起義,可惜運動失敗了。因為徐的弟弟的牽連,秋瑾也被捕入獄了,最終從容就義在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俠之大者秋瑾

在1907年去秋瑾遇難之後,輿論對她非常的同情,全國各地的報刊都連篇累牘地報道了她的事蹟。很多的媒體都在質疑秋瑾,不過是一個辦報的新女性,並沒有實行刺殺行動,為什麼慘遭殺身之禍呢?孫中山也多次表彰秋瑾的革命行動,兩次到杭州憑弔秋瑾的墳墓。

秋瑾自號鑑湖女俠,她的所作所為的確也符合一個俠客的稱號。畢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秋瑾是因為革命而犧牲。符合俠客的稱號,值得人們永遠紀念。


武經總要


常見的說法是:秋瑾的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有個鑑湖,就以此為號.

至於女俠,含義自然是立志當個除暴安良、衛國救世的金幗英雄.

秋瑾最早自稱“鑑湖女俠”,就在他與丈夫鬧矛盾的1903年.那年,他在北京給上海的一位叫“琴文”的女士寫了一封信,署名就是“鑑湖女俠”.

秋瑾自稱“鑑湖女俠”,還要聯繫當時的諸多因素,例如清政府的腐敗,丈夫的無志,賣國苟安等.


湛可愛sun


秋瑾是著名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人物,一生從事於女權運動和反清事業,後因反清事業,被清政府殺害。

鑑湖女俠是秋瑾為自己取的別號和筆名。她為什麼要自稱鑑湖女俠呢?

首先,秋瑾是浙江紹興人,當地有一湖,名為鑑湖。

其次,秋瑾雖為女子,卻喜愛武藝,精於劍術。

其三,秋瑾性情豪爽,有古俠客之風。記得她有兩句詩寫道: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是不是豪氣干雲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常見的說法是:秋瑾的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有個鑑湖,就以此為號。

至於女俠,含義自然是立志當個除暴安良、衛國救世的金幗英雄。

秋瑾最早自稱“鑑湖女俠”,就在他與丈夫鬧矛盾的1903年。那年,他在北京給上海的一位叫“琴文”的女士寫了一封信,署名就是“鑑湖女俠”。

秋瑾自稱“鑑湖女俠”,還要聯繫當時的諸多因素,例如清政府的腐敗,丈夫的無志,賣國苟安等。

總之,秋瑾是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大俠,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與崇敬!






歷史回放機999


秋瑾女士的故鄉在山陰縣,現隸屬紹興,此地有湖曰“鑑湖”,秋瑾就以此為號,遵從舊時文人習俗。至於女俠,則是立志當個除暴安良、衛國救世的金幗英雄,稱“鑑湖女俠”,是他與丈夫鬧矛盾的1903年,他在北京給上海的一位叫“琴文”的女士寫了一封信,署名就是“鑑湖女俠”,立志作自強女性,與家庭束縛割裂,推翻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秋瑾是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大俠,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與崇敬!


林春


紹興鑑湖


礦化原料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人,生於福建省廈門。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留學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近代女權運動家、革命志士,最後被清廷抓捕處決,而她的死間接促成辛亥革命。

生平

早年

秋瑾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曾祖父秋家丞曾任縣令。1881年9月,秋瑾祖父秋嘉禾離福建省雲宵,赴臺灣,擔任“鹿港廳同知”。1885年,父秋壽南在福建提督門幕府任內,以勞積保知縣,分發臺灣。初赴臺北府某縣任,卻被人捷足先得,改除“臺灣撫院文案”。1886年,秋壽南在臺灣,囑親戚何祿安護眷赴臺。秋瑾隨母親兄妹道經上海,耽擱數月;後搭糧船成行。海上遇颱風;數日後,安抵臺北。三月後,隨母親兄妹返回廈門。

婚姻

湘潭秋瑾故居遺址(今屬雙峰縣),秋瑾於1896至1907年陸續在此居住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其父秋壽南(信候)任湖南省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湘潭縣荷葉鄉王廷鈞為妻。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號艾潭,亦號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燦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陽知州任上,之後秋家辦和濟錢莊。1902年錢莊倒閉。

留日

1903年,秋瑾與吳芝瑛結拜,中秋,秋瑾身著男裝到戲院看戲,轟動一時。不久,秋瑾和丈夫發生了婚姻危機,然後離婚。1904年秋瑾變賣首飾籌集資金於5月東渡至日本,先後入國語講習所(日語講習所)、實踐女學校。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加入馮自由和梁慕光受孫中山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會,並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回國

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5、6月間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黃元秀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

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去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據日人永田圭介《秋瑾——競雄女俠傳》所稱,在回國前,秋瑾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然而,據徐雙韻《憶秋瑾》一文所記載:“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講臺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顯然是表達回國反清的立場,對決定不回國的同志表示其回國之舉並非投降。坊間以此冒稱“罵魯迅”,乃取自永田之主見,與在場他人所見,尚有出入。9月在上海組織銳峻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

就義

浙江省紹興市古軒亭口,秋瑾被殺處。

大約從年春開始籌資準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徐錫麟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7月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消息為浙江巡撫張曾敭(張之洞的叔父)得知,大為震怒,知悉徐錫麟與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秋瑾乃為同黨,氣急敗壞。當即急電紹興府知府貴福,派山陰縣令李鍾嶽查封大通學堂。7月14日,李鍾嶽帶領標兵、管帶到大通學校查抄。李鍾嶽深恐軍隊亂開槍,特地乘轎在前,軍士只得朝天鳴槍。人馬剛至時,校門緊閉,校內有槍還擊,李在轎內,大聲喊話:“本縣在此,大家放心,無須開槍。”軍士遂破校門而入,師生四散。縣令怕傷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擊女子。此時,秋瑾正穿著長袍立在屋脊上,聽縣令喊話便脫下長袍。軍士見是女子,不復射擊,得免於難。因放暑假,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8名學生。另在水澄橋河下溺死1人,校牆外跌死1人,並搜出槍數十支,子彈若干。

秋瑾下午四時在她自己工作地點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臥龍山(即府山)監獄(今臥龍山建有風雨亭)。貴福、李鍾嶽及會稽縣令李瑞年,行三堂會審。次日,貴福責令李鍾嶽派人到紹興城外秋瑾母親家查抄。李鍾嶽故意草草了事,裝作一無所獲。李鍾嶽命將秋瑾等9人,提到衙內花廳。秋瑾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詩句。隨後,李鍾嶽即到紹興府向貴福報告審訊情形。貴福愀然不悅。因秋瑾為保護其他仁人志士不受牽連,而使得貴福惱羞成怒必殺秋瑾而後快。貴福當晚赴杭,向張曾敭作假報告,說秋瑾對造反之罪,業已供認不諱。

7月15日凌晨三、四時,於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被五花大綁著處斬,年31歲。

時論認為對女流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過於殘酷,即使是當時憎恨革命黨人的守舊派,亦不認同官府的處理手法。秋瑾屍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後由同善堂收殮,草葬於臥龍山麓。之後,其靈柩數遷。官方於事後曾通緝數十人,迫於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瑾被殺,導致官方開始打壓女校。

秋瑾遇害兩週後,張曾敭致電貴福:“報紙中載:該匪當堂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當日,貴福覆電“七字在山陰李令手,已晉省。”可見實有其事。貴福懷疑李鍾嶽偏袒,有意開脫。在得到浙江巡撫同意“將秋瑾先行正法”覆電後,立即召見李鍾嶽,令他執行。李鍾嶽說:“供、證兩無,安能殺人?”

後事

1908年,被懷疑出賣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復會暗殺,但蔡元培謂胡道南被暗殺,誠屬冤死。

1912年,秋瑾遺骨經湘、浙兩省協商遷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原墓地。使用紅磚砌成大門。[4]同年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墓祭悼,並撰題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在西湖秋瑾墓旁,修建風雨亭,亭以秋瑾臨刑前絕筆“秋雨秋風愁煞人”句而得名。

1936年,李鍾嶽之子《民國日報》記者李江秋,專赴杭州,與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見。秋宗章告訴李江秋:“先姊在家,獨居一小樓,所有與先烈來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農曆)大通被查抄時,全家均逃難,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鍾嶽先生在查抄前,已問明小樓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檢查,否則必連累多人”。此足證明李鍾嶽救人於難的苦心。

1956年以及1964年,毛澤東表示西湖邊的墳墓太多,應該遷葬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

1965年1月28日,胡喬木在信中表示秋瑾墓是“土偶妖骸”,當晚杭州市園林管理局西北管理處工人將鋼筋混凝土砌成的秋瑾墓炸開破壞,然後鑿開棺材,取出秋瑾遺骨以及陪葬遺物,隨後遺骨被裝入陶罐埋到龍井路雙峰村邊的吉慶山馬坡嶺腳已經準備好的土穴中。

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橋另一端重建,塑漢白玉全身像,並鐫有孫中山的手跡“巾幗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