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胃是人的消化器官,每個人都有,但是魚類就不一定都有胃。不同種類的魚,消化系統差異比較大,從消化道的角度來說,魚分為有胃魚和無胃魚,鯽魚、鯉魚、草魚等都屬於無胃魚,鯰魚、烏魚等屬於有胃魚,大多數魚類是沒有胃的。魚類腸道結構與其食性密切相關,魚類經過進化,可以利用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就自然環境來說,魚類可以分為兩類或者三類:一類以食肉為生,另一類以吃植物為生,不過很多魚以雜食為生,可以吃肉也可以吃植物,這類魚居多。很多魚類經大多數人投餵的飼料,就是葷素搭配混合的餌料。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魚的內臟)

一、有的魚餓得快,有的魚餓得慢

有胃魚的胃位於食道和腸道之間,但這個魚的胃與人的胃不同,它只是一段明顯比腸道粗很多的腸子而已。魚的胃的作用是利用胃部的酸液將食物充分分解,使食物變成易於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物。理論上說,食物在胃部停留的時間越長,腸道的工作壓力就越小,消化和吸收也越好。

對於那些沒有胃的魚來說,消化速度要比有胃的魚快一些,甚至可以邊吃邊屙。比如草魚就是無胃魚,鯰魚就是有胃魚,所以草魚的飢餓速度就比鯰魚快很多。也可以這樣說,無胃魚的耐飢餓能力弱於有胃魚,因為無胃魚等同於沒有"糧倉"儲備有胃的魚消化速度要慢一些,但是消化效率高,對食物中營養的利用率高。

總的說來,魚類的投料量不宜多宜精,因為多數魚類是無胃魚,吃下的餌料不經(胃)儲存分解而直接進入腸道繼而排洩出外,喂料過多過急時在沒有充分吸收分解後會加速"糞便"的排除,浪費餌料徒增成本。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魚的內臟)

二、腸長腸短

植食性魚的腸道特別長,比如吃草性的草魚,腸壁較薄,直徑小,腸道為體長的2倍多,經過8次盤曲至肛門。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草魚前、中、後腸特點基本一致,僅可以從細胞結構來區分,這是因為草料裡有很多纖維素和木質素,要求要有更長的消化時間。

肉食性魚的腸道特別短,大多是直腸子,這是因為對於魚來說,肉食比植草更容易消化,不需要那麼長的消化時間。所以,腸長腸短是迫於消化機能的不同而促成的。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金魚:無胃魚)

食草性和浮游生物餌料的魚類,無胃,腸道又細又長,在腹腔中盤旋非常複雜,肉食性魚類腸道一般呈直線型,有胃,無回折,較體長短。又以草魚為例,它屬於無胃魚類,腸分三段(前腸、中腸和後腸),以其前腸兼具"胃"的食物存儲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腸胃"。但對於大食量的草魚來說,這種"食物存儲"功能是比較弱小的,因為草魚貪食,“直腸子”魚類,時常還有“一邊吃食,一邊排便”的習性,所以它的"食物存儲"功能無法與陸生動物和有胃魚類相提並論。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龍魚:有胃魚)

對無胃魚而言,腸子都很長,其它無胃魚也和草魚(也是無胃魚)一樣,都在食道後部和腸道最前部之間有一個膨大部分,借用了少許"胃"的功能但卻不能算是胃,這個膨大部分只有短暫貯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分泌胃蛋白酶參與消化,因此消化能力較差。無胃魚的飽食感往往比較遲鈍,也就是俗話說的"吃飽了還曉不得放碗"。一般有胃魚餌料攝取足夠時便不再就食,而無胃魚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則容易吃得比需求量略多,但“反應慢”並不意味著就是“不知飽”。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草魚:無胃魚)

三、無胃魚

一般來說,還有一個規律可尋腸道很長的魚沒有胃,有胃的魚腸道都很短。較長的腸道可以使消化酶與食物最大限度接觸,這樣即使是很難消化的食物也能夠得到消化。因為沒有胃,他們可能會持續不停的攝食,且不會有飽腹感,能一直吃到塞滿腸道,因此,容易造成腸道沒有充分"休息"而經常發生腸炎病。比如我們常見的草魚就最容易患發腸炎病,道理或原因即在於此。因此,無胃魚在平時餵養的時候,切記不要喂太多,不然容易消化不良引發病患(腸炎病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實踐過程中,沒有胃的魚類更容易生病,因為經常會大意沒有控制好餵食量,很容易造成吃得過多引起機能紊亂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鯉魚、鯽魚、團頭魴、草魚等都是無胃魚,攝取飼料由食道直接進入腸內消化,一次容納的食物量遠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魚,是攝食緩慢的魚類,一天內攝食的時間相對較長,採取多次投餵有助於提高消化和吸收率,提高飼料效率。

還有一個

魚糞現象:水面上通常可見那些比較長形的魚糞便,往往就是沒有胃的魚所排洩的,因為腸道長所以糞便也會比較長,比如草魚、花白鰱的糞便形狀基本上就是長條形的。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錦鯉:無胃魚)

四、有胃魚

有胃魚

一般吃食兇猛,比如肉食性魚類。以肉餌為食的魚類,一般腸道都很短而且有胃。本質上來說,有胃魚和人類的食物消化過程都是一樣的。食物吞進去後進到胃中開始消化,胃裡面的大量的酶就參與分解食物。消化酶會把食物分解成小塊或粒,然後進入腸道,在腸道末端,有用的物質與血液結合後被運送到每個需要的地方。最終,腸道中剩下的物質就是糞便了。正常情況下,80%的食物會被吸收,20%變成廢物被排出體外,因此,在有胃內物質的參與下,有胃魚的吸收率比無胃魚要高,時常的餌料係數就低一些。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有胃魚的胃所處的位置)

五、胃和腸的關係

魚的在食道的後方,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鯉科魚類通常沒有明顯的胃,其外表與食道並無多大差別,也可以說鯉科魚類是無胃魚。但鯰科魚類等肉食性魚類的胃卻很發達,界線也很明顯,即是有胃魚。胃後是,其長短因魚的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別,偏於肉食性的魚腸較短,偏於草食性和濾食浮游生物的魚腸較長,雜食性魚類的腸管適中

有胃魚大多是肉食性的,腸道長度很短,而

無胃魚多是雜食性的,由於沒有胃,無胃魚的消化功能全由腸道完成,因此擁有比有胃魚更長的腸道,但與陸生動物(相當於體長5-6倍)的腸道相比,無胃魚的腸道還是很短,多為體長的2倍左右。總體而言,魚類消化道短,容納能力差,因此,魚類在飼餵時(特別是無胃魚)往往要求採取“多次少喂”的方式,道理或原因即在於此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有胃魚:烏魚)

按照生物進化理論,有胃魚比無胃魚的進化程度要高,在層次上來說,有胃魚要高檔一些,無胃魚的層次要低檔一些。當然,有沒有胃其實無所謂,都是進化的結果,各安其命,沒有誰好誰差之分。所有的食物無非都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物的混合體。能消化,能保持每天生長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

(劉文俊,2020.02.21)

魚類奇特的生理現象:有胃魚和無胃魚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或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充或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