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恆夫:刀與水——江南文化的特色

朱恆夫: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戲曲歷史與理論,中國文化史。代表性著作有《中國文化史》 《中國戲曲美學》等。此文根據2015年5月26日朱教授在紹興文理學院的講座整理,發表於《紹興文理學院報》。

江南文化區域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以南。它的範疇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在六朝之前,江南指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日之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唐宋時,人們將“江南”的區域縮小至皖南、蘇南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區。近代以來,則縮小到長江三角洲。
  但是,上述的是江南的地理區域概念,它和江南的文化區域概念不一樣。以人們約定俗成的江南文化區域概念而論,除了長江三角洲外,還包括南京、揚州、南通、寧波。揚州、南通雖然在江之北,但是,它們在文化特質方面和江南的核心區域蘇州幾無不同。揚州的園林近似於蘇州的園林,蘇州的崑曲在揚州有很大的市場,揚州的手工藝品和蘇州的手工藝品是同樣的風格。故從古到今,人們都是把揚州看做江南。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很明確地將揚州認作江南。南通原是海塗,成陸較晚,它的大多數人是從江南遷移過來,所以,南通許多人說吳語,唱吳歌,行吳俗,食品更是與吳地無異,因此,南通應劃入江南文化區域。可以這樣說,劃分文化區域的標準,不在於地理、方言,而在於有相同的生產方式,相同的風俗、生活習慣、人生理想、倫理觀念、審美趣味,因為這些質素能夠構成有別於他地的文化特質。

朱恆夫:刀與水——江南文化的特色 | 舊文新讀

江南

江南文化的發展歷程

  江南文化的特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積澱與演變過程後形成的。其演變的催化劑,則是不斷吸收的外來先進文化。
  江南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考古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江南的人們就大量使用耒耜來從事農業生產。由發掘出來的150噸之多的已經碳化的囤積稻米來看,當時的吃飯問題基本上已經得到解決。到了馬家渡與馬橋文化階段,北方山東地區的嶽石文化和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開始融入江南的文化,江南文化主動地接收相對先進的北方文化的影響。
  而從周代開始,北方文化不斷地匯入江南,使得江南文化不斷前進。回顧它的歷程,約有六個階梯。階梯朝上爬,越爬越高,每個階段不是平行前進,而是向上攀登。
  一是泰伯建立勾吳國家,奠定了江南文化的基礎。泰伯、仲雍為周太王之子,為避王室權力之爭,來到江南,建國勾吳。他們定都梅里,建築城郭,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使江南的文化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到了壽夢的時代,文化水平已經相當高了。比如王子季札出使魯國,在欣賞了周樂之後,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分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傾慕。聽到《唐》,他感覺到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裡,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季札的音樂修養折射出了當時江南的文化水平。


  二是秦漢統一全國,北方文化深入江南。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二十五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以吳縣(今蘇州市姑蘇區)為郡之首府。郡領春秋時的吳、越兩國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的地區。漢初,會稽郡又稱吳郡。由於全國大一統,南北文化交流暢通。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又將大量中原百姓遷居會稽郡。隨著北方人口的遷移,北方的文化亦洶湧而入,教育普遍開展。開始陸續出現影響全國的文化名人,如政治家陸賈、嚴助、朱買臣、嚴光、王充、趙曄等等。其中蘇州人士朱買臣曾出任會稽郡郡守,其後來成為戲曲中的主要人物,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被妻子休掉的人。
  三是西晉末年北方士族南遷,江南文化掀起第一次高潮。《南史》卷七十二中有這樣的記載:“自中原沸騰,五馬南渡,綴文之士,無泛於時。降及梁朝,其流彌勝。蓋由時主儒雅,篤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煥乎俱集。”能夠避難南方者,大都是仕紳儒士。大家所熟知的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蘭亭雅集”,其參加者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多是逃難江左的北方人。他們都是文化的精英人物,定居南方之後,自然會發揮文化的傳播與建設作用。不久,江南的文化就有了卓著的成績。我們僅以鎮江一地為例,就能讓人驚歎不已。

  葛洪(284-364),在煉丹的試驗中,瞭解到了汞和硫磺相互轉化合成硫化汞的事實,認識了鉛的化學變化特性,瞭解了鐵與銅鹽進行金屬置換的作用,以及煉丹與醫藥學的密切關係,為世界近代化學的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任南徐州(即今鎮江)從事史的祖沖之,32歲時,在前輩數學家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計算出的圓周率的過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為8位有效數字(準確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即3.1415926

朱恆夫:刀與水——江南文化的特色 | 舊文新讀

書聖故里

  四是大運河連接南北,江南文化追上北方文化。隋朝開鑿了大運河,使南北交通空前便捷,有力地推動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到了唐代,全國經濟中心南移,江南的中心蘇州經濟日趨繁榮,文化也隨之發展,使得蘇州不僅山明水秀,物華天寶,且人才濟濟,人文薈萃,詩人李白、杜甫、張繼、杜牧、杜荀鶴等都曾駐足蘇州,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則任職於此。蘇州本地亦出現了名聞全國的詩人,如崔國輔、張旭、顧況、張籍、陸龜蒙等。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蘇州升為江南唯一的雄州。據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元和時蘇州有十萬零八百八十戶”。唐時一戶約五六人,那麼當時蘇州的人口已達50萬以上。詩人杜荀鶴在《送人遊吳》的詩中描述了蘇州這樣的景象:“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因經濟富饒,文化發達,隋唐時即有歌曲《望江南》(或稱《江南好》《憶江南》),表達了人們對江南的嚮往之情。代表作則是白居易作詞的《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五是南宋遷都杭州,使中國文化中心南移。杭州在北宋時已經建設成了大都市,由柳永《望海潮》中的描述可以想象其繁華程度:“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北宋滅亡之後,朝廷駐蹕杭州,時稱“臨安”。因成為國都,不僅北方的百姓紛紛遷移至此,南方其他地區的人也來此居住。於是,人口驟然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在250萬左右。都市擴展了,形成了龐大的市民階層,而應這一階層精神需要的市民文化便應運而生。歌舞百戲,品種繁多,且技藝高超。據時人耐得翁《都城紀勝》一書記載,當時杭州的表演藝術極為發達,瓦舍中以說為主的有說話、小說、講史、說經;以唱為主的有唱賺、覆賺、鼓子詞、諸宮調、陶真、涯詞、合生、商謎、小唱、嘌唱、叫聲、耍令、唱京詞、唱撥不斷、學像生、學鄉談、說藥等,還有踩高蹺、耍和尚、舞鮑老、胡旋舞以及相撲、幻術、傀儡戲、影戲等。南宋之初或稍前誕生於浙江溫州的戲劇,因唱南曲又名“南曲戲文”,其發展、盛行則在都城杭州,流傳下來的代表性劇目為《張協狀元》。
  
六是因明清江南教育大發展,文化從此領先全國。從明初開始,江南除了府學、縣學之外,還有書院、社學、義塾與私塾等,學校可謂星羅棋佈。當然,蘇、錫、常、松、杭、嘉、湖的教育普及率更高一些。就是許多女性也享受著教育。清初的錢謙益編寫的《列朝詩集小傳》,在“閏集”中共收明代女性詩人123名,其中江南的才女就有40餘名。清代嘉慶年間,許夔臣編輯《香咳集》,共收女詩人100名,其中江南女詩人即有20多名。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女子一定是像薛寶釵、林黛玉那樣的大家閨秀。其實,江南許多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在明清時一樣地讀書識字。吳江的《同裡志》記載了該鎮許多女性詩人,其中有一人最能說明江南的教育狀況:“汪玉軫,字宜秋,陳昌言室。家赤貧,夫外出五年,撐拄家務,撫養五兒,俱以針黼供給,而有才如此,著有《宜秋詩鈔》。”一個經濟赤貧,靠給人做針線活而撫育五個兒子的家庭婦女,居然會做詩,還結集成一本詩歌著作。若她生活的地方沒有濃郁的讀書風氣,沒有能給女子提供讀書的條件,沒有寬鬆的創作環境,這種事例絕對不會出現。女子如此,男人讀書就更沒有多少問題了。江南在明清兩代的教育成績,我們可以通過科考的狀況來了解。今據明清進士題名錄統計,明清兩代自明洪武四年首科到清光緒三十年末科,共舉行殿試201科,外加博學鴻詞科,不計翻譯科、滿洲進士科,共錄取進士51681人,其中明代為 24866人,清代為26815人。江南共考取進士7877人,佔全國15.24%,其中明代為 3864人,佔全國的15.54%,清代為4013人,佔全國14.95%。總體而言,明清兩代每7個進士,就有1個以上出自江南。這麼高的比例,毫無疑問在全國獨佔鰲頭。教育是文化的基石,有了一流的教育,自然就有先進的文化。明清的小說家至少有2/3出自江南,而產生於江南的崑曲則傳播四方,雄踞劇壇達250年之久。

朱恆夫:刀與水——江南文化的特色 | 舊文新讀

南宋御街

江南文化的特色

  一是認準目標,堅韌不拔。江南文化剛露出端倪時,孔子就認識到江南人有不同於北方人的性格:“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意思是南方人不憑勇力做事,對於無道之人,他們不會用以牙還牙、以惡制惡的方式回應對方,而是以寬厚謙遜的君子之風去感化和消融對方。南方的人強在有君子之道。北方風氣剛勁,人們以兵革為床蓆,不怕死,以勇武之力勝人。其實,這樣的認識也不夠全面。江南人的秉性主體上是以柔克剛,但是也有好武鬥狠的一面。先秦之時,能夠製造出最精良的武器的地方是江南,干將莫邪的故事和當代出土後仍鋒利無比的越王勾踐劍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彼時的江南人不喜舞刀弄劍,就不可能有人研製出精良的武器。


  著名的軍事家孫子雖為北方人,但是讓他成就一番事業的卻是在吳國。滿清入關之後的情形,也能說明江南人不畏死亡的品性。清軍入關之後,所向披靡,很短的時間內就席捲了北方。然而,到了江南,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揚州、江陰、崑山、嘉定等地,合城軍民,誓死守城。尤其是嘉定,清軍共屠城三次,每一次被殺男女老幼都在萬人以上,但是嘉定人決不屈服。清軍所到之處,強制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唯有江南許多士紳“頭可斷,發絕不可剃”。“臥薪嚐膽”的故事則表現了江南人堅忍不拔的精神。亡國之君勾踐已經囚禁為奴,然而他能在無望中求希望,為了雪恥復國的偉大目標,作不惜一切的努力。
  二是虛懷若谷,善於學習。由上述可知,一直到東晉之前,江南大部分地區仍屬蠻荒之地。之所以能夠在後來不斷地前進,就在於它有著寬廣的襟懷。江南人不因泰伯是北方人而把他視為入侵者,相反,由於他帶著先進的文化,自覺歸附者有千萬家之多,使得他在不動刀槍的情況下就能夠建立起一個國家。兩宋之際,江南的民間小戲虛心向南下的汴京雜劇學習,南北演唱藝術交匯融合,孕育出了後來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南戲”。就是近代,在西方文明來到中國時,也只有江南人迅速接納了西方的科技與文化,最早開辦了西式的工業、金融業、城市服務業以及報紙、電臺等傳媒業。

  三是浪漫情懷,富於想象。這從文藝作品中最能看出這一點。北方的文學作品多是生活的寫照,而江南的文學作品則多融入濃郁的情感。若將南北民歌作一比較,就一目瞭然。“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雖境界開闊,音調雄壯,但也就是草原風光的白描而已;而吳歌《子夜歌》的內容則完全不一樣:“夜長不得眠,轉側聽更鼓。無故歡相逢,使儂肝腸苦。”表現了戀愛男女濃郁而痛苦的思情。南北方的戲曲劇目亦有這樣的差別。北方的劇目多表現帝王將相的政治生活與金戈鐵馬的戰爭故事,如《群英會》《楊家將》等;而江南的則多是愛情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等。

朱恆夫:刀與水——江南文化的特色 | 舊文新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文化的三大特色實際上就是江南人的特色。那麼這些特色與江南人所在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江南地理最突出之處就是水多,故稱江南為“水鄉”。詩人墨客吟詠江南的風光,無不表現其水。王安石在其《題西太一宮壁》中謂“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水造就了魚米之鄉,為了保衛天堂家園,江南人敢於拼鬥;水能克剛,培育了江南人“君子之強”的性格;水聯通了外部世界,使得江南人視野開闊,開拓進取;水的盪漾流動,養成了江南人浪漫的情懷。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的風光之美、人物之美是無法用一次演講能說完的,讓我們用五代詞人韋莊的《菩薩蠻》來領略江南之美的意蘊。“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感謝您閱讀老越作品,“越來了”專注越文化研究與普及,每週分享紹興的美食美器、名人越企、逸史趣聞等等,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一起追尋“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