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換做是康熙皇帝,會不會像康熙那樣打贏當時的俄羅斯還丟那麼多土地?

那年被風吹走的夏


歷史沒有如果,不過對這問題,我以前也想過。假使是朱元璋或者朱棣鑑定《尼布楚條約》,必定是先跟沙俄打一仗,然後用勝利作為籌碼談條約。這樣跟沙俄談判,別說尼布楚了。當被打敗了的沙俄,自保都難。根本不敢妄想拿下遠東出海口。就連西伯利亞都不會覬覦。只能乖乖退守聖彼得堡。


東方絲綢1812


朱元璋不會打,會白送土地

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就是土地太大管不過來。

所以比如朱元璋繼承的元朝統治的濟州島,直接就一揮手,送給朝鮮了,認為拿來沒用。

康熙和俄羅斯的雅克薩之戰,對於朱元璋來說,太遠了,已經遠遠脫離了明朝中央。而且當時不像現在,有明確的國境線,哪裡到哪裡是哪國的領土,是沒有明確的實際國境線的。

朱元璋認不認為那是大明的土地都兩說,遇見朱元璋,朱元璋可能不會打,白送。


葉飄刀


若說在版圖方面的戰略眼光,朱元璋可能真的比不過康熙。


能種的地在朱元璋的眼裡才是地,朱元璋起初打天下,他的目的是為了吃飽飯,等真的有了自己的地盤之後,他乾的是封藩建衛,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庶子,都是為了藩屏他的嫡系王室。

洪武年間,奴兒干地區,其實仍然是投靠明朝的元朝故臣、故民的地盤。朱元璋對他們的態度只有一個,就是別鬧事,別和北元攪到一起,我也不打散你。我也不要你啥,象徵性地交點貢品,彼此安好。

在這一點上,至少朱元璋對領土的觀念還不如朱棣。

朱棣至少正式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並且派遣了大量的流官,以保證明朝對這個地區的實際控制。雖然朱棣也把大寧衛賜給了朵顏三衛,但朵顏三衛好歹算是大明附庸。


而康熙在打贏雅克薩之後,在籤《尼布楚條約》的時候,的確刻意放棄了很大一部分土地。

放棄這塊土地的原因,其實還真並不都是因為這個地方在當時看來不能種地,而是這是一個和沙俄的交易,在東北尼布楚讓步,就是為了讓沙俄放棄支持西北的準噶爾。

因為康熙當時面臨的最大的敵人是準噶爾,在噶爾丹時期,準噶爾的強大,是可以和康熙的大清逐鹿天下的。康熙親征了三次,最終也只是殺了噶爾丹,但卻未能征服準噶爾。康雍乾三代人花了90多年,才最終解決了這個巨大腹背之患。而且乾隆還是因為策零內訌,才撿了漏。


而當時準噶爾之所以敢於更剛大清,就是因為沙俄的支持。

當時準噶爾用的燧發槍遠比大清的鳥銃先進。後來正是康熙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寧仿製了準噶爾用的這種槍,才有了後來雍正大規模仿製的大清流行百年的“抬槍”。

所以從整個戰略佈局來看,康熙的確“舍小取大”。以東北雞冠上方之失,換取了西部大面積的版圖。


但是朱元璋雖然對不方便管理種地的地盤不感興趣,但是朱元璋有個性格,“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朱元璋是不能容忍別人跟他談條件的,更不能容忍別人威脅他的。洪武年間,朱元璋搞了8次近乎全國之力的“北伐”,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使北元徹底失去了“建制”,再也翻不起浪來。

所以如果如果朱元璋遇到康熙當時的處境,首先想到的是,那地方太冷,你要你拿去好了。但是好商好量,你仍然要給我大明朝貢,否則追到彼得堡也不好說。


炒米視角


對這問題很有興趣與大家分享:

朱元璋不可能做到這樣。首先,一個是明朝開國帝王,一個是清朝第五任皇帝,二朝帝王在位時間相差接近300年之久,明太祖朱元璋(1368至1399),清聖祖(玄燁)康熙(1662至1723),二者之間相差294年,跨越三個世紀。俗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更何況三個世紀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哀有著不可預估的發展空間和以之相應的歷史背景,周邊國家的軍事能力抗衡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國家安全保障係數。

元未明初,俄國的經濟軍事力量,根本還沒不可能具備向處擴張的軍事能力,期時,俄國正處農奴制的社會結構,所以,談不上戰爭。而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也處於百廢待興階段,因此,不可能出現康熙帝之舉。

但是,由於十六世紀初,受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制度萌芽在歐洲迅速發展,生產力,國防能力不斷提升,資本家為了開拓商品市場以逐步從開拓過渡為侵略的過程。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清初我國東南沿海已受歐洲殖民者侵擾,1553年葡萄牙佔領澳門,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安平,1626年,西班牙臺灣雞籠(現臺灣基隆),1642年,葡西兩國開戰,葡萄牙勝,並獨佔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結束38年的侵佔史。期間,俄國人在十六世紀後期,以從烏拉山向東擴張,佔領整個西伯利亞,並利用清軍入關時,乘機入侵東北地區,強佔雅克薩和泥布楚等地。1685年,清朝康熙為保衛邊疆,固基守國,親自帶兵出征東北,令清兵分水陸二路進攻雅克薩並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投降,撒軍回京。而後俄軍又重佔雅克薩。1686年,清軍再次討伐,並取得徹底性的勝利。俄軍傷亡慘重,指揮官戰死,至此,俄國政府被迫同意談判,簽定條約,解決中俄東段邊界。由於雙方代表在泥布楚談判,於1689年與俄國簽定條約,史稱《泥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中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線,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中俄雅克薩之戰是以中國完全勝利,是一個在平等的基礎上經兩國代表共同商議的一個平等條約。但是,由於東南沿海地區問題,清朝為了儘快解決戰爭,發展經濟,安撫民心,以及東南沿海的問題。在劃定中俄邊界作出認步,但也丟失了部分疆域。

康熙之舉正錯各有評判,以當時國情來說,退讓應該說還屬於明智。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


偷間閒談


朱元璋可能還沒有康熙那個眼光呢,看他們的處事就知道,朱元璋就是普通人出身消滅異己比較排外開拓性不強,偏安一隅。沒立國前除掉幾個稱帝的草頭皇帝,除掉明顯對頭就開始誅殺能臣良將,元大都他該坐不坐偏要來南京坐,(大都靠邊界嘛)雲貴要不是元代遺將繼續鬧威脅自己統治,估計也沒心思收復。

康熙時代剛好傳教士來了,他也瞭解滿蒙語言和俄蒙滿族等邊界衝突的利害關係。所以才會審時度勢,該出手時就出手。維護漠北和外興安嶺邊界。


國富論


問題我來回答。

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中國雖然勝利了,卻丟失了一部分土地。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國際環境原因。和皇帝才幹沒太大關係。即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這麼做。

當時的清朝,南有臺灣和吳三桂作亂。北邊還有格爾丹的準葛爾意圖入群,清朝為了防治俄羅斯與準格爾聯合起來,必須得率先平息俄羅斯的入侵,為了儘快和俄羅斯結束戰爭,康熙不得不同意《尼布楚條約》與北方的不毛之地相比,南方顯得更重要。


登哥讀歷史


有可能。朱元璋是一個小農意識很強的人,天生缺飯自信,決定了他缺飯長期戰略,這從其後代的歷屆皇帝看得更明顯。而康熙雖也有專制統治者的不足,但在戰略和胸懷上要比朱要好一點。


寧夏晨星


不會的,少數民族生性,狂野,外黑龍江是滿族人的龍升之地,肯定會拿回來。

漢人只認中原區,中國最大疆域的時候都是少數民族打下來的。比如,元朝,清朝


淨土塵心客


當年康熙打贏沙俄之後,考慮的並不是那一小塊土地。

考慮最多的就是蒙古了,那時還沒有完全收服蒙古,而沙俄對蒙古虎視眈眈,為蒙古叛軍提供武器等援助。

康熙以東北的一塊土地,換來的是沙俄停止對蒙古的援助,或者說換來的是整個蒙古。


原本一回事


這該怎麼說呢?

俄羅斯的歷史很短,俄羅斯自稱有一千年歷史,而千年歷史卻被蒙古人統治著,直到蒙古衰落,俄羅斯才從蒙古的金帳汗國中獨立出來。

朱元璋時期,正是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伏爾加河流或向西往歐洲方向擴張時期,而外興安嶺、西伯利亞還是女貞族跑馬狩獵的荒野,所以明朝不可能與俄羅斯發生戰爭,就算髮生戰爭,剛剛獨立建國的俄羅斯也不是明軍對手,所以當時弱小的俄羅斯只能向西去吞併比他更弱小的烏克蘭地區、白俄羅斯地區的城市邦國。

但俄羅斯經過三百多年的戰爭吞併,強大起來,而西方也沒有他能吞併的土地了,於是轉頭向東,俄羅斯的軍隊不但侵入了哈薩克人、烏滋別克斯坦人、塔吉克人的土地,而且還越過外興安嶺,進入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淢,而黑龍江流或烏蘇里江流或是傳統女貞人的土地。

這就好像是康熙在北京坐皇帝,但他的老家卻被別人佔了一樣,所以康熙窮全國之力也要和沙俄打一仗,起碼也得把老家奪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