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領銜 師生比18:11 西北大學 NWU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已上線

院士領銜 師生比18:11 西北大學 NWU古生物學“豪華教學團隊”已上線

(資料圖:舒德干院士與古生物教研團隊成員)

西部網訊 在西北大學,有一支活躍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一流科研團隊,他們有著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14篇文章的“豪華”成績單。從實驗室到講臺,這群優秀的科學家亦以“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為己任,著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

在這個特殊的開學季,以舒德干院士,張興亮、張志飛、劉建妮等長江學者領銜的地質學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教研室共18位教師(其中高級職稱14位)全員攜手,以大課串講的形式,用中英雙語為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11名碩博士生線上開授《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這門專業平臺課。學生評價:“這陣容,太豪華!”

“要把這門大課上好,不僅是完成疫情期間的教學任務,還要把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古生物學的‘金課’。充分發揮各位老師的專長和研究優勢,讓我們西大古生物學的研究生培養,真正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地質學系主任張志飛教授說。

院士领衔 师生比18:11 西北大学 NWU古生物学“豪华教学团队”已上线

豪華團隊:18位專家聯合講授一門課

古生物與地層學是西北大學的傳統優勢專業,依託地質學國家重點學科,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為契機,教研室率先對所屬專業研究生課程進行了凝練和重組,將原有多門課程合併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專業平臺課——《高級門類古生物學+古生物學原理》,並對教學設計和授課模式進行了深度改革。

“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課程涉及很多不同的化石門類。受教師個人研究領域的侷限,獨立開課則無法在所有門類的教學中做到足夠深入。而經過審慎分析,教研室18位老師的研究方向綜合起來,與門類古生物課程的教學設置非常契合,這樣就為開設一門綜合古生物大課提供了專業支撐。” 地質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教研室主任傅東靜教授介紹。

按照新的培養方案,課程共分為18個獨立的授課章節,由古生物學教研室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的18名教師聯合授課。每位教師授課4學時,講授自身專長的研究領域,開展“特色、系統、前沿”的新研究生課程體系。

2月底,古生物學教研室全體教師召開了線上“集體備課會”,大家以“授課內容不重複、重要研究領域不缺項”為原則,商定了各自授課主題。面對全新的課程設計,教師們十分踴躍,中科院院士舒德干最先確定“後口動物類群+生物進化理論”的授課主題;華洪教授主動請纓承擔線上教學“第一講”;張興亮教授申請8個學時被“婉拒”後,主動濃縮精華,並表示將和學生們開展課後線上討論……就古植物學、早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教學內容薄弱的問題,教研室討論決定,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一流專家,以線上教學和討論的方式予以補充。

大家的統一認識是,通過聯合授課,夯實研究生的古生物學基礎,提升研究生對國際前沿重要科學問題的把握,進而“打造全世界最專業、最系統、最前沿的古生物學研究生課程”。

精英教育:面向11名學生的“集中訓練營”

課程開設的對象是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的全體碩博士生,僅11名。一門課18:11的師生比,委實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循著古生物學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培養初衷,這樣的安排就不難理解了。

“門類古生物學是古生物研究的基礎,研究生在開展科研工作之前,必須要通過傳統的門類古生物訓練這一關,紮實掌握化石的觀察、定種、描述、比較、討論、系統分類和演化關係等。否則,開展後續研究都是空中樓閣,做不深也走不遠。而另一方面,古生物學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較廣,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很難進入到高強度的前沿領域研究工作中。因此,‘集中訓練營’顯得十分必要。”傅東靜說。

課程設計涵蓋了古生物學最重要的各個化石門類,兼顧了微觀和宏觀的不同研究尺度,還將結合當今國際古生物學前沿科學問題,對最新研究技術、方法作詳細介紹。“每4小時一個專題,把基礎概念講透,把前沿熱點引入,讓學生有紮實的基本功、有開闊的視野,為後續研究做好充分準備,就是我們‘集中訓練營’的教學目標。”張志飛說。

線上開課以來,“豪華教學團隊”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目前,共有32名相關專業學生加入到了全程聽課的行列,而另有132名校友、博士後和交換生將通過線上旁聽的形式,選擇性學習部分專題課程。

新建的線上學習群裡,討論十分熱烈。碩士一年級的林威良認為課程很有挑戰,為了讓自己跟上課程,他以查閱參考文獻的方式進行預習。博士二年級的任心宜很期待此次課程,她最想聽陳延龍老師講授的“幾何形態測量學在古生物研究中的應用”。目前在瑞典接受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梁悅、劉璠則表達了她們的激動之情:“線上教學讓我們有機會聆聽到教研室老師們精彩的教學內容,真是幸運!”身在斯德哥爾摩的博士後李洛陽校友則將選擇性聽取前沿領域研究專題,並參加課程討論。校友張志亮目前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從事科研工作,他希望能在線上和學弟學妹們分享交流學習和研究經驗。

改革紅利:讓衝擊“世界一流”更具活力

據瞭解,這支“豪華教學團隊”出現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並非偶然。

作為西北大學全面綜合改革的特區與試驗田,地質學系2016年起就出臺了《全面深化改革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成為了學校“一院一策”管理模式的先行者。該系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細化為“引育世界一流隊伍、培養世界一流學生、產出世界一流成果、建設世界一流平臺、開展世界一流交流合作”等五個方面的建設任務,全方位開展了探索與實踐,大力投入學生培養和隊伍建設。學校為地質學系還開設專門財務賬戶,設立一流學科建設專項經費。

2017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科以國家認定方式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依託著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厚積累、一流學科建設的歷史機遇、國際一線水準的科研教學團隊,地質學系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嘗試。

2018年以來,該系對標國際一流高校,自主出臺了《地質學系資助師生參加學術會議和教學會議暫行辦法》《地質學系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以及一系列聯合培養和研究生留學資助新政策,打造“學在地質”品牌。該系率先實施教師掛牌上課,學生自主選課,面向全體本科生設立學費獎學金、提高學業獎學金資助強度;全額資助符合條件的學生赴海外參加世界名校交流培養、聯合培養以及國內外學術會議等項目;實行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改革,建立了研究生導師崗位動態調整機制;實行“儲才計劃”和“申請考核制”等招生新機制,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學術團隊”一體化、特色化、內涵型為特徵的“本碩博”貫通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地質學系已資助17名研究生赴美國等9個國家或地區(含中國香港)進行聯繫培養學習,資助81名本科生赴海外一流高校研學,接收21名外國留學生來系學習。2019年6月,古生物與地層學教研室在開展深層次研究生國內外聯合培養的基礎上,邀請外籍學者教授作為評委,首次嘗試了博士研究生全英文畢業答辯。

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師生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教學和科研中主動與國際接軌,在國際交流中樹立了自信,學習和工作有了更多的動力與底氣。多名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副主任,在多個國際SCI雜誌擔任主編和副主編。近三年來,地質學系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批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入選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獲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獲批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項目1項。獲全國教師教學比賽和微課比賽一、二等獎4項。出版教材3部,建設MOOC、SPOC課程4門次。11人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研究生獎學金資助,2名博士研究生獲評李四光優秀博士生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