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吃螃蟹」

動作要領最規範的戰士,通常被叫做排頭兵。這個詞被應用於其他領域,也就有了各行各業的排頭兵。從排頭兵的姿態往往能看出整體的方向和趨勢。

近日,一向被認為是省屬高校排頭兵的西北大學發佈了一條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西大宣佈,2018年新生將全面實行完全學分制改革,代表陝西向本科教學改革開了響亮的一槍。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由於歷史的機緣,陝西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坐擁眾多重點學校,是毋庸置疑的高教重鎮。

而在市場經濟的演進下,東西部發展差距變大,舊時計劃經濟的佈局受到衝擊。陝西高校常有人才流失之苦,就業不佳之殤。

在中西部高校衰微的背景下,陝西高等教育重鎮的傳統優勢該如何守住?重新燃起的完全學分制之火能否在陝西成燎原之勢,解當下困局?人員與財力不佔優勢之下,改革又該向何處借力?

吃螃蟹的人

學分制於2004年進入陝西,取代了舊有的學年制,成為代表變革的力量。同時,也意味著計劃經濟思維將逐漸在教育領域退出,更適應市場經濟的學分制成為新寵。

學分制下,學生對課程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校也鼓勵學生多接觸不同的學科,諸如培養“國際化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口號火熱一時。

但受制於教師評價體系、學生考核辦法、師資水平、軟硬件資源等,也出現了一些頗為矛盾的現象。如,一些學校在招生宣傳時稱,學生入學後可自由調換專業,但轉專業的要求卻是成績位於班級前列,與興趣導向相背離。“穿新鞋走老路”的事時有發生。

西北大学“吃螃蟹”

此後,呼籲本科教育改革、與國際接軌的聲音日盛。

2015年西北工業大學亦開始實行此項改革;2017年陝西省教育廳有召開完全學分制改革觀摩會,會址即設在西工大。今年又在省屬第一校的西大推行。

眾多嘗試全面推開,改變陝西本科教育格局的願望可見一斑。

需要一支“槓桿”

有人曾說,大學所能提供的功能要比預想大得多,院系設置上除了熱門的經濟管理學院、信息科技學院等熱門專業外,還設有特色的“兩院一廳”(即養老院、美容院與遊戲廳)。話雖調侃,但也暴露出了目前本科教育的問題,“閒與散”成為一面寫照。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近期教育工作會議上稱,需要給大學生“加壓”。落實在教學實踐中,這個壓怎麼加,是從外部加,還是調動大學生動力自我加壓?

後者當然是首選,內部打開要比外部打開好。

西北大学“吃螃蟹”

要改變“閒與散”的局面,給大學生加好壓,需要一根槓桿來撬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目前來看,這根槓桿被寄希望於完全學分制。

畢業年限一刀切與低淘汰率是損害本科教育效率的兩大因素。無論學生學好學壞只要成績及格,四年大學便可順利拿到雙證,畢業率達到了95%以上,遠遠高出了美國的50%。

在完全學分制下,畢業時間被設定為3——6年,如果接受程度好,達到考核要求,學生大可3年畢業。相應的如果學業不力,也有可能6年才畢業。

畢業年限的改變實則給學生灌輸了一種理念:大學教育不是大鍋飯,也不再會有基礎教育階段老師“保姆式”的督促與看管,需要自己為自己負擔起責任來,而這也更靠近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

問題與展望

英美的優質高等教育享譽全球,證明了完全學分制的可行性。西學東用,使其在陝西的土壤上開出絢爛之花,成為振興陝西高等教育的希望,尚有幾朵烏雲。

早在2004年西安理工大學便開始實行完全學分制,2004——2012年間畢業的九屆本科生中,4年學制的畢業生佔到了96.7%。2016屆畢業生中,提前畢業的僅有15人。

彈性學制沒能真正的“彈”起來。原因何在,不妨從相關主體利益的交錯點做以窺探。

現行評價體制下,大學老師的首要價值在於科研而非教學。課時費比起科研經費杯水車薪,與職稱晉升掛鉤的是課題與論文。因此,從個人收益上來講,將精力放在課堂上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

對大學生來說高校還是一片“伊甸園”,在課堂吸引力下降的情況下,寬鬆的考核要求又不會使“放飛自我”受到懲罰。對於價值觀正在形成階段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狀況難以形成有效的自我約束。

西北大学“吃螃蟹”

此時,一套與完全學分制相適應的配套制度調整就尤為重要。沒要相關的配套制度做保障,就難以掃清改革的障礙,相關主體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誠然,陝西在高等教育存在著人力與財力等要素的劣勢。但劣勢並非意味著改革絕不可為,資源上的劣勢還可以通過制度上的優勢去彌補。將希望單單寄託在優質教學資源供給上的路子是難免呆板,制度優勢也是生產力。

無論如何,陝西本科教學改革這一槍是打出去了。成效如何,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或許在不少人眼裡,大學教育是神秘神聖的,但改革需要做的就是揭開這神秘的面紗,讓問題能夠及時的暴露出來得到關注與解決。

在全省每年近百所高校三十多萬的畢業生走出學校的時候,能將多大比例的學生由人力資源轉化成人力資本,這便是衡量陝系高等教育的價值標準。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