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難關


支招: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難關

文/韓樹傑


此番“新冠”疫情,很可能成為壓死許多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疫情背景下,將有大量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初”企業,會因資金鍊斷裂或虧損壓力,選擇關廠、閉店、停業、退租或裁員、降薪,這將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從企業自身講,應該如何認識和應對這場疫情危機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對本已艱難求生、抗風險能力差、非常脆弱的中小微企業來說,該如何自救求生?這是一個非常現實和急迫的問題。

一、疫情下的經濟:損失巨大,危中有機

對企業來說,面對疫情,切忌盲目恐慌,首先要清醒的認識疫情對經濟、對企業的影響,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

1、疫情之前: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抗風險能力差

準確判斷疫情的經濟影響,首先要把疫情放到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來龍去脈”中理解。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改革開放之後30多年時間裡,中國年均GDP增速超過10%。但2015年跌到7%以下,一直到現在都在“保6”,很多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保6”將非常困難。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在“改革紅利”、“人口紅利”、“稀缺紅利”、“城市化紅利”等基礎上,依靠“鐵公機”等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低端製造、外貿等發展起來的,發展至今造成了環境汙染、產能相對過剩、負債率高、行業天花板等一系列問題,積累了很多深層次的矛盾。

隨著經濟體量的不斷加大,這些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增長方式和增長動能不可持續,勢必要刮骨療傷,而以“創新驅動”為代表的新的發展動能尚未成熟,轉型升級的壓力很大。中國經濟正處於“青黃不接”、“進退兩難”的轉型“換擋”期。

同時,近年來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如中美關係,也會對經濟帶來影響。

在此背景下,過去幾年,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持續加大,抗風險能力降低

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作為2020年開年的一隻巨大的“黑天鵝”,將會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成為壓死許多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2、疫情之下:衝擊巨大,影響深遠

我們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看待此次疫情的經濟影響。

(1)宏觀:衝擊供需兩端,放大失業和金融風險

疫情對供給側和需求側都造成了巨大沖擊。從供給端來說,各個行業開工受限,尤其是酒店、餐飲、旅遊、電影等線下人口密集型、人口流動型業態,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從需求端來說,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除了一些特殊行業,大多數人都“宅”在家中,消費需求大量縮減。

受此影響,短期內必然帶來GDP增速的下滑及失業率的上升

同時,由於近年來政府、企業、個人負債率較高,受疫情衝擊,違約風險大增,可能帶來一系列金融風險。

總體而言,疫情對經濟短期影響較大;中長期影響較小,但會改變經濟業態格局。

有許多文章對比了非典和新冠對經濟的影響,其實兩者不能簡單類比推論,其中有一個關鍵差異:2003年非典之後,中國正處於10年的經濟上升通道,城市化需求旺盛,房地產、互聯網等產業蓬勃發展,而當下我們處於經濟下行通道,經濟增長和轉型壓力巨大。

(2)中觀:線下損失慘重,線上危中有機

疫情對各個行業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線下經濟損失慘重,人口密集型、人口流動型及服務業受衝擊較大,酒店、餐飲、旅遊、線下購物娛樂(商場、電影、KTV)等是重災區。

線上經濟損失較輕,部分業態迎來了發展機遇。有五個行業方向機遇值得關注:

一是在線娛樂。長視頻、短視頻、遊戲、直播等在線娛樂方式成為宅在家裡打發時間的重要選擇,用戶量及在線時長猛增。據報道,僅除夕當日《王者榮耀》流水超20億。

二是在線教育,受疫情影響,目前很多中小學以及各類培訓機構都開始採用線上教學方式,各類在線教育平臺需求猛增。

三是在線醫療。疫情進一步推動了一些在線遠程醫療手段的拓展,如在線問診等。

四是遠程辦公。疫情之下,各個行業都爆發了遠程辦公的需求,釘釘、企業微信、飛書等遠程辦公平臺需求大增,大幅擴容。

五是智慧城市。在疫情之下,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意義凸顯。這是一個很大的方向,有著無數的應用場景。

例如,曠視最近上線了 AI 測溫系統,以“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 / 可見光雙傳感”方案,實現非接觸密集型人流 AI 輔助溫感,解決開放場所的通行效率與可控度。城市智能化、生活智能化的需求極為廣泛,發展空間巨大。

(3)微觀:中小企業生死存亡、復工困難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中小企業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收入斷崖式的下跌,與人工、房租、負債、稅費等剛性支出之間的矛盾。

像西貝這樣比較大的餐飲企業,宣稱也只能維持3個月。其實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很難維持3個月。而對疫情何時結束的預期和判斷,也直接影響著中小企業的決策。很多企業已經在裁員降薪、關門停業、斷臂求生。

同時,很多企業還面臨復工困難:

一是防控形勢嚴峻。目前防控形勢之下,很多企業要復工,需要滿足一定的規範和條件,做好充分的預案和防護物資準備(如口罩、消毒水、體溫儀等)。由於目前防控物資緊張,許多企業面臨物資短缺影響復工。

二是人流、物流不順暢。在疫情之下,人員流動、物流都受到較大限制,也制約著企業復工。

三是產業鏈殘缺。疫情使各個產業鏈的完整性受到衝擊。許多企業面臨著上下游復工不足,導致自身無法復工復產。

總體上來說,我們對疫情防控持謹慎樂觀態度。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對經濟、對企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影響。

二、 如何自救:調整戰略、加速轉型

疫情就像一個“試金石”,舉國上下都在接受一場“大考”

面對疫情,各地政府迅速出臺了一系列的應對政策(如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幫助企業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從根本上來講,單靠外部力量紓困,效果是有限的;企業應對疫情危機,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情況,積極行動,自救求生。

面對來勢洶洶而又難以退散的新冠肺炎,中小企業需要及時自救,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採取行動:

1、對待疫情:積極心態,辯證思維

面對疫情,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首要的一點是按照規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這是對員工負責、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

在危機面前,要以積極的心態、強大的心力去面對,做好充分的形勢研判和清醒的自我評估,充分盤點家底,不要心存僥倖,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準備接受嚴酷的考驗。

同時,要有辯證思維,“危”中尋“機”。每次危機之後都會帶動格局的變化,在解決問題中推動進步。疫情將帶來一次大規模的行業洗牌和重啟,背後蘊藏著大量的機會,彰顯著未來的趨勢。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具有這樣的眼光和能力,在疫情中把握機會,找到屬於自己和企業的發展方向。

2、調整戰略:設定底線,提早佈局

疫情打亂了企業原有的工作計劃。面對疫情,要快速反應,調整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

首先要做出的戰略抉擇是:堅持下去?還是斷臂求生?要設立明確的企業能夠承受的底線,形勢發展一旦觸碰底線,就要採取果斷措施,必要時斷臂求生。每一種選擇都要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無論何種抉擇都要有充分的預案,將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

同時,如果選擇堅持下去,就要快速行動、提前佈局,為疫情之後的市場機會做好充分準備。疫情過後,可能會面臨市場行情的反彈,釋放出壓抑的消費需求。例如,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疫情之後,出行或旅遊的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企業要做好謀篇佈局和戰略決策,對於疫情之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方向做細緻的規劃和提前準備。

3、收縮戰場,聚焦閉環,重視現金流

疫情衝擊下,對中小企業來說,活下去是第一要務,先求生存再談發展。

把現金流管理作為企業生命線,開源節流。努力維護和拓展客戶,可協商更優惠的條件,比如付款時間,產品交付等。

疫情之下要將企業資源和精力聚焦到最有現金流價值的業務,對整個業務體系作出戰略調整和收縮,短期內砍掉一切無效的業務和動作,縮減一切不必要的開支,高度重視造血和閉環,先尋求企業的生存和安全。

4、尋求利益相關方諒解和支持

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和損失,企業應積極與各個交易方或利益相關方(如客戶、政府部門、租賃方、供應鏈、投資方、債權方等)溝通協商,將疫情作為商業活動中的“不可抗力”,爭取有利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諒解和支持。

例如,與客戶協商交付時間、交付方式、付款週期、預付款等,也可給客戶一定方式的優惠來換取對自身更有利的條件;與政府部門協商財政補貼、稅費(企業稅及個人所得稅等)減免、政府採購、其他優惠政策和支持條件;與租賃方協商減免租金甚至退租等;與投資方協商應兌付條件的諒解,或爭取新的投資等;與債權方協商債務延期、利息減免、給予新的貸款等,甚至可探討債轉股、產品(服務或資產)抵債等可能性;與供應鏈協商合作變更、付款週期、合作的延續(或解除、修改)等。

需要注意的是,積極的溝通協商和爭取支持非常重要,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願,即使獲得了一定的優惠條件和補償,也可能是杯水車薪、無力迴天。

所以,要做好兩手準備,要有自己底線方案和Plan B,採取自救措施

5、加速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非典”疫情,刺激了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此次“新冠”疫情,也必然對未來商業趨勢和商業格局帶來影響。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產品服務及商業模式的線上化和智能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是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而疫情則凸顯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加速了這一進程。

疫情進一步推動了線上與線下業態格局的變化,所有企業、所有行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哪些成分、哪些模塊、哪些業務能夠做數字化轉型升級。

企業應積極推進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及營銷、交易和交付(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數字化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盈利模式當中數字化比重。

同時,在疫情影響的特殊時期,要注意避免短期內大規模投入的整體轉型,可從有實際效果(如客戶滿意度、現金流、營銷獲客等效果)的小切口入手,驗證效果、風險可控時,再推進更大投入的整體轉型。

6、變革組織方式,提升遠程協同能力

從組織的角度講,在一個5G的萬物互聯的時代,技術上完全能夠實現高效率、智能化、分佈式的遠程協同,這必然帶來組織模式、管理模式、激勵模式的變革。具備分佈式的遠程協同工作能力的組織,更具有靈活性、延展性和抗風險能力,面對疫情時,也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組織方面比較突出的是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遠程辦公。遠程辦公不單純是辦公的問題,本質是分佈式遠程協同。關於遠程辦公,我總結了7個要點:戰略問題,目標問題,時間問題,場景問題,溝通問題,工具問題,文化問題。對員工來說關鍵是自我管理能力。比如當你一個人在家辦公,有沒有足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是自由職業和靈活用工。未來社會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應該更具柔性和彈性,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合夥人關係。同時,自由職業、靈活用工的趨勢也更加鮮明。

總之,面對疫情,企業應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中理解此次疫情影響,在規範防控的前提下,重點要思考以上六個問題並採取行動自救

附韓樹傑博士現場回答觀眾提問:

Q:遠程協作如何提高員工積極性?

A:從組織績效的角度講,遠程辦公要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保證工作效率,具體操作上有幾點建議:

一是要有清晰的目標管理。遠程辦公時目標的拆解和工作任務的分配更要做到幾個明確:任務明確、標準明確、時間明確、方法明確、分工明確;


二是對遠程辦公的時間和場景有明確的約定和要求;


三是要有定期的團隊溝通方式(如早會、晚會、日報、週報等);


四是採用適合自己的高效率的遠程辦公工具;


五是建立適合遠程辦公的培訓和薪酬福利體系。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員工歸屬感和凝聚力。


Q2:疫情對創業的影響?

過去五年是一個創投大週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推動對中國“創新驅動”轉型意義重大,但目前處於本輪週期的低谷,創業的難度和風險相對更大。再加上當下疫情的影響,也會抑制創業。

從總體上看,很難說是創業的好時機

。但在任何“寒冬”時期,總有許多好的企業;在任何“繁榮”時期,也總有大批的企業死掉。最終還要看創業者的認知水平和創業能力

作者:韓樹傑,知名商業顧問與創業導師,新銳天使投資人,未名眾創管理諮詢創始人,北大1898咖啡館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北京大學等校創業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等校MBA導師。著有學術專著《中國土地收益分配研究》,同時也是暢銷書《中國式眾籌》的聯合作者。


本文系作者在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與建行大學聯合發起的系列公益直播課程上的演講內容(“華章管理”,ID:hzbook_g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