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愛燒香拜佛,為什麼以前都熱衷信迷信?


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愛燒香拜佛,為什麼以前都熱衷信迷信?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裡,記錄的是福耀玻璃在美國開設工廠的歷程。其中有一幕是福耀老總曹德旺在老家燒香拜佛的畫面,乞求神靈而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也借神靈希望能夠保佑福耀美國工廠順順利利!廣東福建,尤其是香港地區,特別是大富豪,工廠落址、購置豪宅、搬遷嫁娶等等,都會看看風水、算算八卦,而這種迷信方式,自古就有!

迷信是傳統社會的保險

那麼問題也來了,迷信和保險的具體關係是什麼?

迷信就是遠古以來人類普遍的防衛,人們用迷信緩解對未來的憂慮。按照李澤厚說的,人類社會都是先有巫術(即迷信),後才有禮、學和宗教。像漁民出海前祭拜天后這樣的巫術禮儀”,目的是求得平安、豐收,其它巫術禮儀可能為的是向上天求雨、治病、消災、求子或求媳婦等等。這些活動是否影響客觀對象本身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人自己信、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心誠則靈是根本原則,要求巫術活動參與者有敬、畏、忠、誠的主觀情感狀態,不能有半點雜念。《禮記》上說:“筮(shi)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可見,巫術禮儀是對未來不確定事件的“非理性的理性化",是為了給人以“掌控之中"的幻覺。

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愛燒香拜佛,為什麼以前都熱衷信迷信?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哈佛大學楊慶堃教授對廣東、北方、中西部8個地區、1千多廟宇做了硏究,包括神農廟、財神廟、龍王廟、孔廟、佛廟、道觀等,發現去朝拜的入中,97%是為治病去求神,90%為婚嫁找好對象,88%為出行順利,85%的人是為了財,70%是求子!由此可見,迷信不是無為而之,而是因為未不確定。

當然,不只是老百姓如此。從周王開始,中國曆代皇帝都靠迷信統治,“天意論”就是一種迷信。比如,清朝初期,1679年9月2日,京城發生強烈地震,“聲如雷,勢如濤,白晝晦暝”。到下午6時,地震還是反覆發生,而且強度很大。京城內的宮殿、官名損壞嚴重,民居十倒七八。之後十多天裡,強烈的餘震還是很嚴重。通州、良鄉等城牆全部塌陷,裂地成渠,出黃黑水及黑氣。那時還是炎夏,遍地死屍,導致惡臭滿街,慘不忍睹。

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愛燒香拜佛,為什麼以前都熱衷信迷信?

康煕皇帝下諭旨:“頃者地震示警,實因一切政事不協天心,故召此災變。在朕固宜受譴,爾諸臣亦無所辭責。然朕不敢諉過臣下,唯有力圖修省。。。。。。”才可以挽回天意!要求各文武大臣不能輕率反省,而是真心實意。隨後,派遣各官告祭天壇。可是,官員祭拜天壇後,似平上天還並不滿意,餘震繼續不斷。因此,康熙皇帝決定朝廷齋戒,並親自前往天壇告祭。至於康熙的虔誠是否真的贏得天意,這個無法知道,但那次經歷據說對康熙影響很大,引導他走向仁政,康熙朝此後48年長治久安。這個效果是否跟漁民出海前祭拜天后的儀式類似呢?

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愛燒香拜佛,為什麼以前都熱衷信迷信?

迷信和保險的關係

由此,你可以看到,買保險和信迷信,在心理效果上類似,只是一個要付費,一個只要信則靈"。但是,一旦風險事件真的發生,保險可以給你賠付,而迷信可能無能為力,即使你傾家蕩產,迷信也沒法幫你。保單是主動避險,效果是客觀的;而迷信為被動避險,效果主要是主觀感受層面的。

當然,在傳統社會里,儘管沒有正式保險業,但人們虔誠地迷信,誠則靈,加上那時候家族和宗族也很發達,可能過去的中國人雖然不富,但還有主觀幸福感,也就是“瞎幸福”!

而如今,你可能也像香港富人一樣,甚至更富,但未必幸福。原因可能在於:你進步了,現在已不再迷信,也沒有緊密的家族宗族網絡做後盾支持;而同時保險業、金融市場的產品還不夠豐富或可信,你兩頭都不靠。

於是,你對未來的焦慮反倒比前人多!如果對未來缺少安全感,缺乏安心,你當然難言幸福。

要點:

1、對沒有保險的傳統社會,迷信有主觀被動的保險怍用。信則靈”、誠則靈"可以帶來安心,對人的行為與結果產生客觀效果。

2、 沿海地區漁民歷來面對更高的生存風險。因此,比內地更加迷信,因為有迷信的需要。這些地理因素帶來的文化差異至今還在,以至於香港等地更加熱衷於迷信。

3、保險和迷信在心理效果上類似,但事後的客觀效果各異。保險是人的主動避殮,風險事件發生後可以得到賠付,而迷信則無能為力。但是,在沒有保險的歷史時期,迷信有過它的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