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如今的河北省定州市中心,聳立著一座千年塔,俗稱定州塔,其實真正的名字為“開元寺塔”,為定州市的中心地帶。


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我第一次見這個塔是1990年夏季,我10歲左右,父親騎著自行車從60裡地外的農村趕過去定州城。遠遠的,就看見了這座塔,當時雖然很破舊,但是定州城內第一高度的建築物。歷史上因為多次地震,定州塔裂掉了一個大斜角,從1988年開始一直用腳手架圍著,看不到它的面貌。

2000年左右,我在定州塔的對面定州中學復讀過一年,第一次遠離家門住校,開心或不開心的時候,喜歡一個人去定州塔下走一走,其實當時整個開元寺都封閉著,也進不去。但走在悠然千年的古塔下,那種感覺很是放鬆,讓人心靜。也許是沾古塔的福氣,我的大學通知書也是從定州中學取的,記得取完錄取通知書的夏日,回首望了一眼尚在維修的定州塔,心中悠然升起的一種感激和虔誠。

多年後,再去定州訪友或回母校,定州塔已然是這個樣子了:


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定州塔現在已經是定州市的文化圖騰,地標,一提起定州塔,每個定州人都能升騰起無數的話題或記憶,每次回故鄉,遠遠望見了定州塔,才覺得真正踏上了定州的土地。

介紹一下定州塔吧:

《定州塔的歷史》


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定州塔,塔下為一寺院,開元寺,所以定州塔的真正名字為:開元寺塔,是中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稱。這絕對不是浪得虛名的。

“定州塔”,是該塔的現俗名,在1986年縣改市之前習稱“定縣塔”,而其書名,應當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其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公佈的名稱,即“定縣開元寺塔”,現書稱“定州開元寺塔”。

其實我常在想,如果定州也曾經像西安一樣做過歷朝的古都,這個定州塔也一定能更加知名度高一些,比肩西安的大雁塔。

據史料記載,定州是先有開元寺,後有定州塔。開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91年,隋朝開皇16年將七帝寺改為正解寺,到唐代天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為開元寺。河北民間將滄州鐵獅子與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並稱為“河北三寶”(“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也有華北四寶之說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看見沒,我燕趙大地,絕對是真正的瑰寶重地,國之重器。

隋唐時期雖然已經建了塔,已毀之戰亂。目前看到的塔,是宋遼金時期的產物。

據文獻記載,宋朝初年,開元寺僧會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回來覆命。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歷時55年。

開元寺建於高大的臺基之上,十一層,塔基外圍周長128米,高83.7米。塔身為八角形,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顯得雄偉大方,秀麗豐滿。

塔身為磚木結構。磚的規格不一,約有十幾種。為了增加磚與磚之間的拉力,加築了松柏木質材料,故當地流傳著“砍盡嘉山(在曲陽縣)木,修成定州塔”的民諺。

從此塔修造時間之長,用料之繁多,可以想見當年建造工程之浩大和修造工藝之精巧。此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內外兩層,外塗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餘四面闢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

開元寺塔作為宋遼金磚塔的代表,在建築水平上全面超越了前朝:改方形平面為八角形平面,減弱了塔的風壓力;改空筒結構為帶塔心柱結構或套筒結構,加強了塔體結構的整體性;改附壁盤旋塔梯為塔心柱與迴廊折返踏道,均衡了塔壁的受力;改仿木細節真實的刻意追求為淡淡傳神點綴,克服了塔立面構件的脆弱性,這一點不僅是技術上的問題,更體現為觀念上的衝破,因為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的木構建築體系已達到了成熟期的高峰,在述而不作、習故蹈常的文化氛圍中能夠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總之,他們在建塔中以一種新的境界追求歷世不朽之作,因為佛界既要枕地鋪開接眾生,更要拔地擊空向天國。

宋、遼對峙,此塔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當年,定州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說,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邊防要地,北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雲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瞭敵塔”。

定州塔曾是宋清兩代僧道徒和廣大民眾朝拜遊覽的勝地,每當晴日,碧空萬里,遊人如織,登高遠眺,西北方曲陽一帶的嘉山盡收眼底,在塔的正南方,可一眼望到距城25公里的大沙河,波光粼粼的河水象一條銀色的緞帶,橫臥在平坦的大地上,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登塔,寫詩抒懷,“舉飄接六漢,醇然玉色醪。不飲亦自醉,烈烈風生袍”;“安得生羽翼,高飛弄雲”。只有親臨塔頂,才能體味出這座集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於一身的古代文物建築的深刻內涵。

《定州塔的維修》

開元寺塔從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重要建築物的完整。從1986年開始,國家文物部門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2002年年底向社會開放,這一歷史名塔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


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開元寺塔自建成後距今已有950餘年的歷史,在此其間定州歷經了10多次地震,但定州塔損壞較小。導致州塔倒塌半塊的大地震發生在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6月,當時塔的東北面自塔頂至塔座之間垮塌、剝落了一角,露出了塔中塔,如上面照片所示。自此後無人敢去修繕,這種狀態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時光,因此關於“定州八大怪”的民謠中才有了“定州塔缺半塊”之說。

在定州塔被地震損壞103年後,即1987年,國家文物部門投巨資對殘塔進行了整體加固和維修,2001年年底基本竣工,2002年底向社會開放。

我曾親眼見過殘破的定州塔,當時一直就在想,缺半塊,怎麼修啊?所幸最終維修成功了。

《定州塔與偉人或名人的故事》

塔自身來說,也是一部歷史。在同一部青磚鋪就的幽深塔梯上、迴廊間,留下了提燈苦行的佛僧、持刀急馳的兵丁、指點江山的志士、攬卷抒意的騷客、興致盎然的遊人的層疊的身影,它們如活動的文字書寫著寶塔春秋。史卷有“殘缺”,“殘缺”又豐厚了史卷。

其一,史載,1093年,即定州塔建成(1055年)48年,北宋蘇東坡謫守定州,勵精圖治,廣傳佳話,但確沒有關於他與塔的記載,更無“大江東去”般詩篇。如果人們有足夠的心思,定能從中開出一方學術天地來。但東坡先生在定州做太守時候,留下的東坡雙槐,依舊巍峨。

其二,1952年11月初,剛剛走下天安門城樓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視察定縣,在塔下觀看了一週後,就提出要蹬塔,在蹬至第二層時,由於塔的東北角自上而下整體殘缺,再往上蹬,存在安全問題,主席接受了隨同人員的苦諫、勸說,決定不再蹬塔。這樣,主席的腳步在定州塔的二層定了格。可惜主席沒有留下筆墨給定州塔。

《如今的定州塔》

如今定州塔已經煥發新生,周邊一帶建成了定州的文化廣場,與文廟等一起成為了定州人民文化活動、旅遊的市民廣場。


千年古塔—定州塔(開元寺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