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壞的劇本,最充分的方案,最好的結局!


最壞的劇本,最充分的方案,最好的結局!

復工之後,辦公室室有不少關於新冠疫情的討論。

一場疫情,讓歐美股市陷入大恐慌,有人說:若它很快在4、5月結束,經濟衰退就不會發生,我們把大家的悲觀推演寫出來,會否讓人更焦慮?

有人則說:10年期美債殖利率已降至不及1.2%,創史上新低。這是一個驚人數字,因為它代表人們寧可接受每年只有1.2%報酬率,也不要股票、黃金或其他資產。

換句話說,人們預期各種資產的報酬率偏低,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十分悲觀!

當工廠停滯,歐美市場又出現消費信心衰退,全世界同時面臨“性命危機”,需求與供給雙斷鏈,這是歷史沒見過的局面,沒人能推演未來,大家的說法都有道理。

而我的思考是:我們為什麼不敢先把最壞的劇本,攤出來給大家看?

先面對它,你才能提前做部署、思考與準備。若它沒發生,這是萬幸;若它真發生,我們就不至於驚慌失措。

我想起,李嘉誠曾經說過他危機的看法:「我會花九成的時間去考慮失敗。」他總不停研究每個項目可能發生的最壞狀況與問題。

「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他口中的齒輪,自然包含了內外環境等各種變量,對他而言,想清楚自己的脆弱點,是最好的投資。因為想成功,頂多讓公司的獲利提升50%到100%,但想失敗,卻能讓自己的企業,不至被覆滅。

只是,花這麼多時間想最壞狀況,不會讓自己趨於保守嗎?他的答案是:「我常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對他而言,先盤點最壞的劇本,人才反而更敢冒險,因為你會知道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更敢危機入市。

「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這是李嘉誠當時給大家的勸告,貫徹下去,我們定能把壞劇本,轉換成最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