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鵬友程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把他放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中來考量,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華文化有三個基本元素,佛道儒。三個處世態度,修身、退隱、用世。三個修學著力點,無我、無用、謙虛。說白了,中華文化就像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身份態度作法。

謙虛。《易》是儒家思想重要源流,孔子晚年喜《易》,韋編三絕。六十四卦中“謙”卦最禎祥,沒有一點點不吉祥。在治學上,《論語》說“不憤不啟”,不憤指的是當有強烈求知慾時,會把心地放空,這時接受時機最好,知識接受能力最好。《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運行,生機勃勃,原動力來於太陽,君子心地如虛空,太陽行於虛空,普照大地,謙虛是根本。

無用。莊子言論“汪洋恣肆”,中心是“無用”。道家被人所熟知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隱士”思想,邦有道則用,邦無道則隱,隱士示人即為“無用”。“無用”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兼容幷蓄,《道德經》所謂“地穢生萬物”。“無用”是《三韜六略》等道家權謀兵術原生思想基礎。

無我。《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放棄對物慾追求,就會把身心放空,就會有“我以身心奉塵剎”的身心自覺,就會自覺去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無數革命先烈坦然面對刑戮,“無我”都到達相當高境界。


小濤說天下


此語源自《莊子.人間世篇》“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中國五千年文明,帶給我們無線的養分,供中華民族茁壯成長。所以這種經典之語,會早就無數思想出來。

但也有一點,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也會產生片面的理解,甚至誤解。

但是在你有了大量的思考,不斷積累的生活經驗,加上與比你高層次的人的學習,以及閱讀,也就是終生學習,對這些話,會有自己請理解,並以之用於生活。

就像《道德經》裡有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可以根據自己生活,閱歷,不斷詮釋他,不必拘泥於本意是什麼。

這裡我覺得,有幾位老師,我們可以去讀一下,或者聽一下他們的言論。吳伯凡,可謂博覽群書,論述精道,廣證博引,而且淺顯易懂。梁宏達,對於很多實事,歷史都有很好的闡述,會得到很多知識。吳軍,估計認識的人偏少,但是讀他的書,文章,我們對於自己的舊有認知,會提升很高的層次。對工作,生活,學習,他都有很深刻的闡述。

當然現在比較好的知識付費平臺,《得到》,可以找到來查閱。

對於此話講解比較好的,我覺得是吳軍老師的《數學通識50講》。

無用之用,不是你覺得一些東西沒用,而是他們是很多未來東西的基礎,有了這些,未來才可以實現。

就像我們手機用的3G,4G技術,理論有些是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了,但是當時看似用處不大,但是,現在卻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數學通識這門課裡,你會學到數學跟哲學的作用。

我就複製一段話,讓我們來理解一下。

“我們通常會覺得這一頭一尾的數學和哲學是沒有實際用途的,中間可以實用的自然科學才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一個人只有在深刻理解了人類知識的普遍性原理之後,才能站在一個制高點往下俯視。這也是數學和哲學的共同之處。”

所以理解了未來在哪裡,自己做什麼,那也就知道了。

現在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沒有人能不學習,就能獲得你想要的,所以,你的無用學習,是未來的大用。





做首飾的小譜


無用是指沒有能力,大用是成才或者好處,整句連起來就是,沒有太多能力的人或事物也可能是好事或者也是優點。

這句話體現了對無用之用的辯證看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如果你執著的認為某物無用,你就會看不到它的可用之處而不能為你所用。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所著的《人世間》,體現了莊子的“無為“思想,原文為: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孔子去到楚國,楚國隱士接輿有意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啊!你怎麼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聖人便成就了事業;國君昏暗天下混亂,聖人也只得順應潮流苟全生存。

當今這個時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麼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麼迴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揚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人為地劃出一條道路讓人們去遵循!遍地的荊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曲曲彎彎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

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燭火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中國式情感


莊子在《人間世》中這樣說道: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山中的林木因為不是良木,反而能夠保全,長成參天大樹。可見無用之用,有時反而能成大用。莊子慣用寓言、比喻講述道理,表面上說的是林木之事,實則講的是人生哲理,更是在講述自己的一生。

莊子一生困頓,生活在底層,不應楚威王之聘,一生只做過漆園吏,甚至淪落到貧民窟裡以編草鞋為生,還因斷糧去與人借米。一生落魄,潦倒至此。

用世俗的眼光看莊子,無功無祿,他自是無用的。但若以一顆道家的心看莊子,他卻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不僅讓他自身逍遙於世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給今天身處於浮躁社會中的我們以無限的精神啟迪。



林陌21


莊子《人世間》裡講了一個故事:石木匠帶徒弟們去齊國,路過曲轅時看見一棵碩大的櫟樹,其樹陰就可以臥牛數千頭。徒弟們蜂擁過去觀看,但石木匠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們氣喘吁吁追上來說:“師父,自從我拿斧頭以來,就沒見過如此大樹,你怎麼看都不看一眼。”石木匠說:“用這棵樹做的船會沉,做的傢俱會腐,做的棺材會爛……毫無用處,看它幹嘛。”

這晚,大櫟樹給石木匠投夢說:“你說的那些有用的樹,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萬年,恰恰正是因為我的無用。”莊子想借此寓言說明一理——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變化的。他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有 用 ”之 用

功利主義的人生就像一把沒有刀鞘的的刀子,鋒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這盤菜,用這樣的刀來一刀切,便是一種讓人難以釋懷的悲哀。

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明星帶兒子去法國旅遊,恰好趕上當地正舉辦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書最多,將收穫一份大禮。”明星和其他家長一樣,給孩子報了名。其兒子特別努力,一週讀了五本,而其他孩子最多的才讀了兩本。看著領先的成績,明星很開心:“爭取創紀錄給老爸爭光。”但這時,讀書節工作人員來了,帶著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明星說:“希望你們放棄這次比賽,禮物可以先給你。”

明星很驚訝:“為什麼讓我的孩子退出?”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只想爭第一,為讀書而讀書,而沒去體會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聽完這番話後,明星很慚愧:“對不起,我們太功利了。”禮物也沒要,他就讓兒子退出了比賽。

“我想學哲學。”“這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我就是喜歡畫畫。”“畫畫有什麼用,能賣錢嗎?”“媽媽,我想出去旅行。”“旅行有什麼用?能賺到錢嗎?”從小到大,從生到死,我們都在和“有沒有用”這個詞打交道。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愛人、上司以及我們自己,習慣性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兩類。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上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是沒用的。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是沒用的。我們以“錢權名”為標準,如果不能“最直接地應用”,如果“短期內無法出成果”,如果沒有“眼下能看見的利益”,那我們就不要去碰這些“無用”的東西。有用則寵之,無用則棄之。實


鵬程萬里278266266


《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很多事有了是便利,沒有是大用


陽陽的窩


先了解“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是什麼意思。大體解釋,看似無用無能無才,實則大有用處。屬於莊子“無為”思想框架。

通俗的理解,年輕時候,大人經常罵孩子,你們一群學生不好好學習,男孩子整天唱,跳,rap,打籃球。女孩子年紀輕輕打扮,護膚,化妝!不看專業考試書籍,語數英物理化學,天天埋頭看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讀這些有什麼用!將來能考上大學有個好工作嗎!整天把時間浪費在這“無用”的事情上,以後會後悔的!

時光荏苒,孩子長大了,學校擴招,大學生庸才滿大街,工作不好找。互聯網飛速發展,誰曾想自媒體興起,vlog出現,曾經被罵無用的人,那些深入鑽研唱,跳,Rap,精通打扮,護膚,化妝的女孩紛紛成了優秀的各類博主,主播。那些不好好學習,天天看武俠言情的,寫網文寫得風生水起。那些被說無用的人,在時代的助攻下,也都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當然,並不是說讀書無用。只是並非只有讀書一條路,行行出狀元。





宅叔仁厚


這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的高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是特殊與普遍,個性與共性,實與虛,有形與無形,器與道,外與內,下游與上游,基礎與上層,流與源,實用性與價值性,局部與全局,暫時與長遠,部分與整體,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係:俱有整體性,連續性,互動性,聯繫緊密,缺一不可,同存共生,一損俱損,矛盾促進。 從某種意義上說,莊子與惠施就是這樣一種關係:從世俗觀點看,惠施輔助君主,身居高位,金衣玉食,名利雙收,應是“有用”,而莊子一生貧困,四處晃盪,無官無爵,似乎“無用”;莊子多次與惠施就“有用”“無用”的議題辯論,且莊子持“無用之論”,批駁惠施“無用之談”,並把惠施看作是目光短淺的“無用之士”;同樣惠施是有用論的代表,常反駁莊子的無用論,也把莊了看作只會高淡闊論的無用之人;戲劇性的是莊子比惠施多活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莊子缺了有用的辯論對手,惠施並非等閒之輩,也是個學富五車的名家辯手,失去了“有用”者,莊子的“無用”之論也無發展再顯輝煌!然而莊子留芳百世,可見其無用之論厲害! 現實中有多少人曾抱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稍有不順,便懷才不遇空嘆息,旁人看來是才幹不夠能怨誰?筆者看來,是不是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認知有誤區,如今網絡平臺那麼大,英雄大有用處之地,全球就是你用的午臺,就看你自己有沒有用了! 中國的山水名畫,飄逸悠遠,空靈意深。大片留白,單看留白,什麼都沒有,空白一片,有什麼用?正是這片留白,突出了寫實部分山水的俊朗,反襯了意境的悠長,沒這片看似無用的留白試試,誰會欣賞滿幅塗鴉墨黑滿滿的劣作?人生呢?不留白,什麼都想,哪個都要,滿則溢,不說別的,累也把你累死,壓也把你壓跨,到頭來,還一事無成,貪心不足蛇吞象,宇宙浩瀚人渺小,有用無用本連體,供需轉折一念間。 全球廢棄手機幾十億部,單中國就有十億部,放在家裡沒用且有害;而如果回收利用,無疑是世界最大的一座的巨大金礦,品相勝過任何一座金礦,2015年蘋果公司從4萬噸廢材中提煉了1噸黃金3噸白銀及其它稀有金屬,價值四千萬美無,而這僅可能是幾個萬分點的回收率,無用之物,換一地就轉化為有用! 人身處有用無用建構的複雜多變世界裡,有用無用是供求人性的一體兩面,兩者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在某種條件下滲透轉化,今天以為無用的,明天說不定很有用;此地有用的,彼地可能無用;身外的世界比你一己天地更有用,人不能被短淺偏狹的有用無用誤導! 人的有用性--人在全球供需鏈價值鏈節點上的效用總和。


羽球小將永不言敗


從小總是被問“這有什麼用?”

“我正在讀《紅樓夢》。”“讀這有什麼用?”

“我想學吹笛子。”“學這有什麼用?”

“我想練毛筆字。”“練書法有什麼用?”

是啊,文學、藝術,世間一切的美好,確實沒什麼用。正如莫言在諾貝爾晚宴致辭中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人與外界的聯繫是多維度的,很多維度是看不見的。這些看不見的維度被忽視,成為無用,一旦失去這些維度,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無用,才是靈魂安歇的地方

周國平曾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

有用,意味著一種奴役;無用,意味著忠於本心。無用,才是靈魂安歇的地方。

有用之學關乎生計,關乎功名利祿,無用之事只關乎心靈。詩歌,遠方,愛情,美好......這些無用之事,才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這些都是無用之事,這些都是大用之事。


水墨清華128


先清楚何為有用?無用相對於有用!外王有用,內聖無用?或者意識與物質的辯證關係,那個在前那個在後!或者因果中的因重要還是果重要?或者你看此花時與不看此花時,或者是拈花一笑的心照不宣?看似無用實則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