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之“遇洪而開”釋義

洪信,諧音“紅杏”。

宋代葉紹翁有詩《遊小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話說太尉洪信不聽勸阻,砸開了伏魔殿,看到了石碑上刻有“遇洪而開”四個金字,就說“四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分明是教我開看…”,因此執意挖開石碑,結果魔氣沖天而出。

洪信看到“遇洪而開”,就認為意思是遇到他洪信時而被挖開,因他正愁沒有藉口去挖石碑,順勢做此認定,故而他的看法是不能作數的。那“遇洪而開”究竟做什麼解釋呢?

“遇洪而開”可能是說遇到洪信而開,也可能是說遇到洪水而開。先探討前一種可能。我們且問:施耐庵先生為什麼做出遇到洪信而開的編排呢?在創作上,如果認為先有洪信,後有“遇洪而開”,能不能說通呢?如果能,那就是說編排王信李信來做這個太尉,然後編個“遇王而開”或者“遇李而開”也是可以的。這顯然不通,因為那樣,落腳點在“信”字,就該說“遇信而開”了。反過來說,如果認為先有“遇洪而開”,後有洪信附會,又能否說通呢?無論能否說通,顯然我們都要面臨一個問題,“遇洪而開”是什麼意思?因為肯定要先有個意思,才有編排“遇洪而開”這句話,才有編排洪信這麼個人。顯然這時問題不在“洪”字上,也不在“信”字上,而在“遇洪而開”和洪信兩者關係上,那情況就複雜了。

我們只能猜測。我有這麼個猜想:洪信,諧音“紅杏”,“遇洪而開”實乃遇紅杏而開的意思。

諸位想到了什麼?

宋代葉紹翁有詩《遊小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當然,那時候的紅杏出牆是很正能量的。然而後來變了,就像我們大家都變了一樣。

清代《肉蒲團》作者李漁又說:“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餘初不信,而試之果然。是樹之喜淫者,莫過於杏,予嘗名為風流樹。”

在此之前,紅杏指代淫婦是很久遠的事情了。李漁說杏樹是風流樹則有神化的味道了。李漁作為最偉大的最風流的小說家和戲曲家,有這種說法真不奇怪。他說風流,而不是說淫蕩,這意味完全不同。只是不知道施耐庵是取哪一種意思呢?

姑且不論是風流還是淫蕩,施耐庵筆下“洪”或者洪信是否做紅杏論呢?還真有可能。

《水滸傳》中筆墨最重的好漢們,他們最後被逼上梁山,開端幾乎都和紅杏出牆的女人或者職業小三有關係。按出場順序,排名不分先後:有魯智深和金翠蓮、宋江和閻婆惜、武松和潘金蓮、石秀和潘巧雲、盧俊義和他媳婦兒,再有李逵和宋玉蓮勉強算一對。

先說魯智深和金翠蓮這一對。金翠蓮是職業小三是無異議的。找個男人做小,是她生存的方式,而且她也很擅長此道。她離開東京後,在魯智深再次遇到她之間的幾個月裡,她又迅速找到了下家趙員外。只是苦了我們的好漢魯智深,從此踏上了逃亡之路。

和魯智深和金翠蓮這一對做對比,先說說李逵和宋玉蓮。還是在酒樓。酒樓是職業小三尋找買家的常規地方。這也很好理解,來酒樓的主有錢。當然也會有李逵這種吃霸王餐的主。宋玉蓮就很不好運,遇到了李逵。那時李逵初次遇到宋江,有許多話要說,嫌人家宋玉蓮賣唱吵到了他,用指頭把她額頭油皮都摁脫了,疼痛得暈死過去。和魯智深的俠義比起來,李逵真是閻王爺。

再說宋江和閻婆惜。閻婆惜不只是職業小三,還是沒有職業道德的小三。吃著宋江的,又和張三勾搭上了。這一勾搭不要緊,和宋江情分全沒了,又不愁下家。所以生辰綱事發,她敢訛詐宋江。宋江殺了她,從此亡命天涯。

又先說說盧俊義和他媳婦兒。盧俊義的情況和宋江有點類似。管家李固和盧俊義媳婦有一腿,後來才有了告密謀奪家產這回事。他媳婦雖是媳婦兒,卻沒有媳婦的操守,做的事情和職業小三一個樣,丈夫有事了就忙著找下家。盧俊義上梁山,也是媳婦出軌後,沒了情分才鬧出來的事。

至於武松和潘金蓮的關聯,則在著名的“武十回”裡,其中有《水滸傳》裡關於紅杏出牆最出彩最詳盡的描述。王婆論“潘驢鄧小閒”五事和偷情十分光,是居家旅行的偷情寶典,沒事時可以多加揣摩。仔細說來,潘金蓮出軌西門慶,很難說沒有對武松的恨在裡面;武松殺死潘金蓮,也很難說純粹是為兄報仇。一個是心懷怨恨的婦人,一個是心懷壓抑的武夫,才能演出破腹剜心的戲碼。

同樣精彩的是和尚好色論。不過這段議論是寫在石秀和潘巧雲的情節裡。潘巧雲出軌和尚裴如海,其中的心思機巧真是歎為觀止。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最後兩個都落得身首異處。無獨有偶,潘巧雲也被破腹剜心。與武松不同的是,石秀是替結拜兄弟出手,是基於兄弟義氣。

相信各位看到這裡,即使我說施耐庵先生寫紅杏出牆是偶然為之,你們也是不認可了。

“遇洪而開”是遇洪信而開還是遇洪水而開呢?紅杏,又或者紅顏禍水,不都是一個意思麼?開篇稱之為“楔子”,金聖嘆評點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遇洪而開”是《水滸傳》的楔子,又何嘗不是水滸中人的楔子呢!

我們已經無從追尋施耐庵老先生當初是從“遇洪而開”而編排出個洪信來,還是從洪信附會出個“遇洪而開”來。可以肯定的是,“遇洪而開”非得有個洪信來呼應,而洪信又非得有“遇洪而開”來賦予意義。或許有人說,因為歷史上仁宗朝確有洪信這個官員,所以編排出來“遇洪而開”。這種可能性不大,畢竟施耐庵先生是有主動權的。因此我反而傾向於認為是為了呼應“遇洪而開”,才選擇了有洪信的仁宗朝做開篇。

30閱讀

搜索

水滸傳細思極恐的細節

金聖嘆評水滸108將

扈三娘全身圖片

水滸108好漢排名表

寫水滸的詩句

扈三娘與武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