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方正縣是個僅有人口23萬人的小縣,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165公里處。這座小縣城的出名是因在該縣境內建有一座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受害國政府為戰爭發動國遇難僑民修建的公墓。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1962年,正值中國國內3年嚴重自然災害時期,黑龍江省政府突然接到方正縣政府發來的一份報告。報告稱,當地農民在開荒時,在方正縣城外的炮臺山腳下,發現了大批白骨,足有5000具之多。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經調查發現,這些白骨多為兒童和婦女的骨骼,屍骨集中埋葬,且埋葬的土層較淺。後經查閱歷史資料得知,戰爭期間,埋葬地附近曾是日本一開拓團總部所在地。日本戰敗後被日軍遺棄在附近地區的婦女和兒童紛紛向方正縣靠攏,準備經哈爾濱撤回日本國內。因長途跋涉、飢寒交迫,加上疾病流行,其中半數人死在了方正縣。當然其中也不乏自殺身亡者。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方正縣地方政府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對散落在周圍的日本人遺骨進行收集,集中掩埋。儘管當時中國國內災情嚴重,財政狀況十分緊張。黑龍江省政府依然下撥20萬人民幣鉅款,在遺骨發現地附近修了一座日本人公墓,並從哈爾濱廢棄的俄國人墓地中選來一塊日本人墓地常見的尖頂柱型石碑樹立墓前,上邊請哈爾濱市著名書法家書寫了碑文。上書:“一九四五年亡故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一九六三年存立”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1970年,因公墓舊址將修建水庫,日本人公墓被遷移到了離舊址不遠的炮臺山東側。面積也由原來的3000多平方米擴大到14000平方米。後來,相鄰的麻山日本人公墓也遷入其內(麻山日本人公墓規模較小,埋葬的是500多具戰後因無法撤回日本國內而自殺的日本開拓團團員的屍骨),日本人公墓也於1994年改名為中日友好園林。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如今,中日友好園林內蒼松翠柏林立,日本人贈送的櫻花樹點綴其間,樹林深處並列著兩座日本人公墓:方正日本人公墓和麻山日本人公墓。相隔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由日本孤兒出資建造的中國養父母公墓,還有一座為紀念在中國東北地區推廣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術而在中國獻身的日本友人藤原長作先生的陵墓。再有一座就是由日本一民間團體贈送的中日友好紀念碑。位於中日友好園林入口處的陳列室內陳列著大量圖片和實物,向觀眾詳細介紹著日軍侵華罪行和中日友好園林發展的由來。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儘管方正縣在中國國內名不見經傳,但她在日本卻名聲響亮。目前,包括回國的孤兒及其家屬,加上以各種名義在日本生活工作的方正縣人竟多達4萬多人。每年慕名來方正縣參觀的日本團隊約30多個,共約300人至400人。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報道援引方正縣政府的介紹說,這個公墓一直都有人常駐,負責清掃等工作。每年維護管理費用大約需要20萬元人民幣。大約兩年前,當地政府出資700萬元人民幣鋪設了通往公墓的道路,更加方便了日本人的掃墓活動。

23萬人小縣城,每年卻要用20萬元,來維護5000多具侵華日本人遺骨

對埋葬著大批日本難民屍骨的方正縣日本人公墓不聞不問,前來參拜的日本政治家一個也沒有。這難道不反映出日本政治領導人同對待歷史問題一樣,繼續對昔日的“棄民”採取著無視和冷漠的態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