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慈禧的父親惠徵在咸豐三年(1853年)去世,享年48歲,然而作為國丈惠徵死後並沒有得到任何封賞,1865年,慈禧生下咸豐唯一的兒子,咸豐依舊沒有對老丈人有任何封賞,直到1862年(死後9年),慈禧掌權,才追封惠徵為三等承恩公,作為寵妃之父,未來太子爺的外公,咸豐為何沒有任何表示,這還得從惠徵之死開始說起。

慈禧普通的家庭出生

晚清時,慈禧憑藉生下同治之功,成功走向了權力的頂點,然而這個晚清最有權勢的女人,其實只是一個普通旗人家庭出生。她的祖父景瑞擔任過刑部清檔房主事,刑部山東員外郎。

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父親惠徵是一個監生,從道光十一年(1831年)起一直是吏部筆帖士,其實就是一個負責抄抄寫寫的普通文員,在這個崗位上他做了15年,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才升為吏部文選司主事。

1852年,惠徵外放到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做道臺,這裡是江南富庶之鄉,這個崗位不僅是要缺,而且還是個肥缺。道臺是四品官,這次調動意味著惠徵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同樣也是這一年,惠徵的女兒蘭兒被成功選入宮子,封為蘭貴人,這意味著惠徵輝煌騰達的日子指日可待了,他已經是家族三代中官位最高的人,而且 女兒現在又是皇帝的貴人,將來生下一兒半女,自己這個國丈可算光宗耀祖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如長江之水奔騰而下,大有席捲全國之勢。

太平天國席捲全國,惠徵臨陣逃跑,憂懼而亡

太平天國運功自道光末年爆發以來,已經波及到了江南地區,惠徵到任後不久,他親自督率地方水師巡船,鎮壓人民的反抗,安徽巡撫對他十分賞識。

咸豐二年,太平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當時的兩江總督陸建瀛帶兵增援安徽,卻在湖北老鼠峽遭遇太平軍,幾乎全軍覆沒,陸建瀛僥倖逃脫,路過蕪湖時與福山鎮總兵陳勝元、惠徵商議,決定讓惠徵去量山督辦糧臺。

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安慶,蕃庫30萬兩銀子、40萬石漕米被劫,蔣文慶被殺,許多文武官員死的死,傷的傷;惠徵一個文官,哪見過這陣勢,惠徵見勢不妙人,便帶1萬兩銀子以押解餉銀為名逃往南京。

咸豐得知安徽淪陷,大為震怒,下令徹查,相關官員一律革職待辦,這其中就有慈禧的父親惠徵,儘管他是咸豐的老丈人,但此時的慈禧還只是一個普通妃嬪,還沒有生下同治,自然無法為父親求情。

惠徵被革職待審後,憂懼不堪,不久便一病不起,撒手人還了。他臨陣逃跑,憂鬱而死,咸豐也沒有任何表示。這事也令慈禧抬不起頭,更不敢向咸豐要任何恩典了。

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9年後的追封

1862年,同治元年,慈禧上臺,追封惠徵為三等承恩公。

承恩公是一個僅次於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皇室子弟專有的爵位和憑藉軍功得來的公爵之下,“承恩”是蒙受恩澤的意思,意味著爵位的不勞而獲。承恩公雖在公爵這下,但卻在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之上。

慈禧給惠徵的這個追封已經是很高規格的,曾國藩創建湘軍,攻滅了太平天國,為清朝續命半世紀之久,也只是封了個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率兵平定陝甘之亂,收復新疆,維護了中國的疆域,朝廷也只是給了個二等恪靖侯,比曾國藩的級別還低,連公爵的門兒都沒有摸到。

慈禧生同治立下大功,咸豐為何不追封她父親,只因死法太丟人

結束語:

惠徵對朝廷一無功績,二無戰功,卻憑生了一個女兒,就封三封承恩公。這其實已經是最高的封賞了,而這樣的封賞也僅僅是因為女兒得勢,就惠徵本身的行為而言,臨陣逃跑,屬於叛徒行為,等待他的應該是牢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