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IP劇存在哪些問題?

被馴服的小麥


中國的IP劇發展比較緩慢,整體上來說,亞洲的IP劇相對都比較緩慢,在這方面的製作比西方都要落後。

看過美劇的朋友,都知道美劇基本都是IP劇。從第一季到十幾季都是很正常,幾乎橫跨了十年。

在中國以前是沒有IP劇的概念,我們的製作基本都是以完整的劇情作為結尾。即使有IP劇,但每一部都僅僅是套用名字,劇情上的銜接很薄弱。

比如宮的三部曲,幾乎是沒有聯繫的,都是一個獨立的劇情,只不過朝代都是清朝。

因此,愛情公寓這個IP系列是國內難得比較完整的IP劇,所以火熱程度可想而知。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IP劇很慢發展,很難發展?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一、製作團隊難以統一。

國內的影視製作團隊,從導演,編劇,幕後的團隊,很難統一為一個IP來完成,我們對於IP劇的打磨缺乏完整的產業鏈。

像愛情公寓的編劇導演,能夠從一而終是很難的,即使收視這麼好,第五季也是整整遲了很多年。

二、演員統一是最大的問題

製作團隊涉及的演員,會因為檔期,緋聞等等原因經常缺席下一季的製作。想想看,一個配角火了後,還會繼續在這部劇擔任配角嗎?即使本人願意,很多粉絲也不會買單。同時,片酬的問題也是一個,火了後片酬就要漲,但總成本就這麼多,種種原因下來,缺席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粉絲每次在IP劇的結局都會留言一個很搞笑又很無奈的問題:希望下一季是原班人馬出演。

這真的是很搞笑,下一季不原班人馬,那麼這個IP的人都怎麼延續下去?但這恰恰就是事實。

三、國內缺乏恢宏鉅作的故事

愛情公寓的故事比較簡單,本身故事性不夠強,所以比較容易銜接。

想想看,金庸古龍的小說,其實長度都是適合一部劇的長度。當然除開古龍的某些巨長篇和梁羽生的風雲。

所以,金庸的射鵰三部曲本身就可以製作成一個IP,從郭靖到張無忌。但主角不斷地變更,不適合IP劇的製作。

終於我們的網絡文發展迅速,開始有了類似國外冰與火之歌這樣的巨長篇小說,比如各路大神的作品,遮天,龍族等等。

但這類型的玄幻小說,製作起來難度很高,涉及的畫面和特效幾乎是國內團隊的巨大弊端。如此下來,怎麼能夠完整地把整一個IP製作下來,涉及的成本又得要多誇張?

我們的影視製作公司又沒有像好萊塢影視工廠一樣牛逼。

原因很多,涉及到投資和影視圈的內幕,個人也是很好說。

不過近幾年來,我們的IP劇也是不斷出現,觀眾口碑參差不齊。比如《將夜》兩季,從第一季的收視高到第二季的一般,都不知道還會不會製作第二季。

比如《慶餘年》第一季就很爆火,第二季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青雲志》,改編自誅仙,很多人懵懂中發現,原來誅仙已經影視化了,而且已經兩季,是不是很驚訝?收視也一般。

比如《楚喬傳》第一季,收視很好,不過林更新至今還泡在水裡,第二季沒有希望了。

比如《白夜追兇》,明明這麼火的網絡劇,居然只有一季,真是可惜了,編劇估計是編不下去了。

我們的網絡文影視化,多數都是差口碑,因此粉絲心情也是複雜,既希望影視化,又不希望被毀。

難兩全呀。


Berlin達人


很明顯來看,IP劇是目前中國市場的大趨勢,基本上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都是改編來的。下面說說,我覺得在這些劇裡出現的問題。

第一,IP劇能否成功,要看它的編劇。中國現在太缺少好的編劇了,前段時間的《下一站是幸福》因為三觀不正而被觀眾吐槽,編劇水阡墨夫婦也被網友噴。而《慶餘年》的編劇王倦卻因為能力好而得到觀眾的喜歡,甚至有了自己的粉絲群,而他所參與的電視劇豆瓣評分都很高,所以目前IP劇中的問題,首先就是編劇能力跟不上,好的編劇太少,僧多粥少的感覺。

第二,IP劇令人最煩的就是它的劇情拖沓,不停注水。每個電視劇後面的資本運轉我們不知道,但大家一定都能看出那些大IP集數多,劇情長,人物也多。這就造成了劇情拖拖拉拉的墨跡,觀眾會覺得煩。

第三,演員有時演技不過關。大IP劇的演員大多數都是流量明星,特別是偶像劇一類的。但這些流量明星有時候演技又不過關,讓觀眾很難入戲。

關注我,看劇追星,用最溫暖的角度看待一切。





初江雪追劇


中國不乏奇才,可惜題材受限




胡昕夢遊世界


長達75集的 《九州海上牧雲記》 第一季 (以下稱 《海上》) 日前收官。儘管頂著“東方魔幻史詩”的前綴且從製作到播出耗時三年,但反響卻並不熱烈。到目前為止,除了演員轉發外,其在新浪微博的熱門回帖,平均轉發基本一兩百。

不同於之前 《孤芳不自賞》 《上古情歌》 在製作上的不走心,《海上》 在製作上可算是近年來奇幻題材IP劇裡的良心之作。大量實景拍攝,劇中道具美工也相當考究。

問題出在哪兒?

一度大熱的IP劇在去年出現下滑跡象,儘管IP劇越來越長,50集打底100集不多,製作成本也是一路狂飆,最早幾千萬投資就能上天,現在三四億都等閒,但口碑卻是一路跌破發行價,再難挽回。從年初的摳圖鉅製 《孤芳不自賞》、頂級流量鹿晗擔綱的 《擇天記》,再到前後被電視臺退片只能轉到網絡平臺播出的《將軍在上》 《海上》,基本都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這種情況和前兩年的 《花千骨》 《琅琊榜》 不可同日而語。

從2014年的 《古劍奇譚》 到2017年的《海上》,僅僅三年而已。種種跡象表明,被不少業界名人批評的“大IP+流量=名利雙收”的粗放時代過去了。或者應該說,靠著流量明星和IP自帶的粉絲來衝量的賺快錢模式,興盛和失效一樣快。

然而,急著為IP的衰退鼓掌,其實和之前一味鼓吹IP的萬能一樣,都是把IP妖魔化的表現。近一兩年來成為熱詞的IP,不過是為了資本及背後的急功近利背了鍋。

放眼全球,在影視產業相對成熟的國家和地區,並非沒有IP成功的例子,比如美劇《冰與火之歌》 和日劇 《大奧》。它們都來自於有強大號召力的IP底本,同時也是成熟影視工業的外顯結果,是整體的好故事、好演員、好製作產生化學作用的結果,並非單項元素的成功,更沒有什麼砸錢就能解決的捷徑。

舉個例子,日劇 《大奧》 的原作是吉永史的漫畫。在改編成劇集的過程中,漫畫分格被直接複製到電視劇鏡頭上,構圖、姿勢乃至於服飾上的家紋毫無區別,活生生從紙面的2D活化到了3D世界。

然而美國和日本的模式很難被我們直接複製,除了工業化程度不同之外,我們的IP大多來源於網絡文學,改編難度本來就很高,因為原作的完成度不夠。這些作品都來自網絡連載,主線和戲劇衝突都是為了連載服務。而作者日更一萬是基礎,全文數百萬乃至於千萬字的長度都是常態,也決定了小說很難塑造人物的成長弧,只能是最基礎的性格一成不變。且很多支線情節的注水,也衝散了主線衝突的激烈性。

這注定了,在中國改編IP要成功,必須是對原著大刀闊斧的、碎片化的改編。

口碑大熱的 《河神》 《無證之罪》 可以說探索出了中國IP改編的一條路:電影班底+強劇情+對人性的開掘。這種模式令本來平庸的原作脫胎換骨,轉化為精彩的影視作品。

《河神》 原作更像筆記體小說,沒有很完整的主線,就是河神郭和他的徒弟丁卯不斷遭遇妖怪,中間穿插了很多天津異談和民俗傳說。到了改編劇,班底是電影導演陳國富的工夫影業,從服、化、道上首先做足了符合戲劇性的還原,又以片尾加入小花絮來表現民俗傳說,增加氛圍,把平面的世界擴展立體。

《無證之罪》 把事發地點從原作中的江南移到了東北,輝煌的工業史為劇本增加了歷史的縱深感;同時增加了人物,樣本十分豐富,也開掘了人性的深度。由此,製作方把一個本來單薄的二維世界在三維世界重新搭建起來。

最後,故事、故事、還是故事。情節要“燒腦”,戲劇衝突一定要足。碎片式改編,尊重的是小說和電影的不同,迴歸到強情節。《河神》 抽出了魔古道這條線,把原作中無足輕重的小頭目樹立成了大人物;又把丁卯單拉出來做了一條線,形成了幾方勢力的重合。《無證之罪》 也同樣。原作就是一場兩人之間的較量,更近於本格推理,但劇集版把它完善為一出社會推理劇,通過形形色色涉入罪案的人,展現光明面、黑暗面交織而成的人性,極大增加了情節的厚度和可看性,也給了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

順便一提,《河神》 一共24集。《無證之罪》?12集。

要說 《河神》 和 《無證之罪》,不是沒有破綻,也並非開創了什麼前所未有的模式,它們的成功,表面看是好的故事和好製作,底層邏輯是尊重工業,尊重觀眾,尊重了戲劇規律。

曾出品了 《琅琊榜》 《歡樂頌》 系列的金牌製作人侯鴻亮談及IP改編時說過,“IP就像選演員,我們有一個角色,要去找一個合適的演員,我們看到一個所謂的IP,基礎是能夠改編成電視劇……我覺得IP的編劇更重要,因為一個好的IP再好也不可能直接去影視化。大家不要買櫝還珠,忽略了最主要的東西。”

說到底,IP不必被神化,也不該被妖魔化。藝術創作不是金融產品或者互聯網創業產品,提出一個模式就可以無限分裂增長和普及。它非常依賴人力與智慧,又夾雜了太多感性和不確定。就好比互聯網創業,真正改變時代的創新是少數,最後能成功的,大部分勝在團隊強大的執行力上。點子難嗎? 不難,難的是後期的完成度。

回過頭來看 《海上》,它的缺點很明顯:注水太嚴重,形式大於內容。把原著裡分量不多的瀚北草原放在了最重要的頭兩集,大肆展示原始部族的風俗、草原景色的遼遠豪闊。導演的攝影功底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可是把一個情節拉長到半集的量,是否有足夠信息量和吸引力來撐劇情?

事實上,原著作者今何在自己也承認,“有的戲的確有些慢……完全可以多剪掉些。但這些戲都是花錢拍出來的,真剪了可能連本都收不回來……也請大家理解其中的苦處。”

問題是,當IP變成了劇,原著粉可以體諒苦處,普通觀眾卻沒有提前做功課補習的義務。

觀眾已經在改變,從最初的有華服有顏值就照單全收,到可以出教程分辨摳圖與實拍,趣味在漸漸迴歸正途。這樣的變化正反過來倒推製作方提高水準。現在一齣戲不行,已經不能讓IP“背鍋”,也不能讓觀眾的品味“背鍋”,製作方也是時候調高一下對自我的要求了。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存在諸多問題:經濟收益不樂觀、抄襲盜版比比皆是、粗製濫造的劇本使市場魚龍混雜、投資者盲目跟風、用戶反饋差等現象層出不窮。IP熱的迅速蔓延所引發的問題值得人們關注,通過對IP文本的分析及對成功IP劇的發展路徑進行研究,對整體IP市場的良性循環發展進行思考與探討。


同難客棧大掌櫃


“感覺現在但凡有點印象的電視劇都是由某某小說改編過來的”……?“現在”?ARE YOU SURE?

"中國那麼多原創編劇現在都致力於改編小說?這種依賴大IP的浪潮是否會一直延展下去? "

我來一點點跟你分析吧,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1、“編劇致力於改變小說”這種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的。

2、“IP”這個概念是在2010年左右,以《甄嬛傳》為代表的一系列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大賣之後,才衍生的話題現象。

編劇致力於改編小說的現象,其實很早就有了,只是你沒留意而已。什麼叫IP?IP的意思是“知識產權”,是對“有獨立著作權的文藝作品”的一個統稱。也就是說,不光什麼《盜墓筆記》、《三生三世》、《琅琊榜》之類的網絡小說叫IP,很多經典名著、漫畫甚至電子遊戲,其實都是IP。這個概念自古有之,之所以這幾年才大火起來,完全是影視圈的跟風現象所致。


YY網紅娛樂在線


1 改編編劇人才比較缺失,影視化容易水土不服

2 劇情注水比較嚴重,資本扶持下演員加戲現象嚴重,造成故事魔改

3 演員表演欠缺


花茶abby


特效不是很足,劇情很有水分太拖拉,一些年輕演員的演技比較生硬,很難讓人產生代入感


芬達愛娛影


優秀改編編劇稀少。

看慶餘年,步步為營,環環相扣。

看鬥破蒼穹,鬥氣化馬,只要馬兒跑的快,鬥帝就追不上我。


嗶嗶老師


劇情結構不合理,演員不敬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