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2020年剛開始,全球就陷入了困難模式。


先有美國斬首伊朗少將蘇雷曼尼,伊朗揚言報復卻只進行有限度的反擊,美國大兵毫髮無傷,卻拉上了烏克蘭一飛機180人和伊朗參加蘇雷曼尼葬禮的兩百多被踩死的人當了墊背的冤魂,全世界都擔心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最終伊朗還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並沒有跟美國來個雞蛋碰石頭,美國本來就是要從中東收縮勢力,也是借坡下驢,沒有再繼續發作。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美國戰略收縮、迴歸本土的趨勢不會變,第三次世界大戰暫時不會發生,但緊張度會持續上升。

然後就是非洲幾十年一遇的蝗災,幾千億隻蝗蟲就像會飛的推土機一樣,所到之處寸草不留,肯尼亞、索馬里、埃塞俄比亞這些國家的作物基本被蝗蟲吃淨,蝗蟲是邊吃邊生,邊生邊飛,吃完了非洲就往東飛,進入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為此已經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從蝗蟲嘴裡搶吃的,印度預計蝗災將會造成減產30%-50%。而且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預測,此次蝗災可能會持續到今年的6月份,這意味著蝗蟲的規模將會是現在的500倍!好在有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擋,這波蝗蟲被擋在了山的西邊。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由此而來的將是國際糧價大漲,饑荒氾濫,甚至有可能造成個別國家的動盪,這時候就顯示出糧食自給自足的優勢了。

接下來就是重磅炸彈新冠肺炎,1月16號中美剛剛簽訂完第一階段的協議,過了沒幾天2月20日管理層開了日常的會議,決定將新冠肺炎當做SARS級別的事件來對待,於是各大信息平臺以一天幾條甚至十幾條的推送量將疫情的信息擴散到每個人手中,全國很快被動員起來,速度以小時計,人們認識到這次新冠疫情可能跟SARS一樣,甚至要更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誰也不敢怠慢,尤其是基層管理者,於是進行了飽和式地處理,從武漢封城到鐵路、航空停運,從交通管制到出行限制,整個春節消費檔被完全犧牲,甚至整個第一季度的經濟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大幾萬億就這樣生生地打了水漂。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中國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將新冠肺炎硬生生地控制住了,即便沒有在最佳的時機,即便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但仍然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住了,同時對外界秀了一把肌肉,一方面是強大的動員能力,在極短的時間實現了醫療資源的集中以及緊急生產,一方面是秩序控制,相比於其他國家更加令行禁止,說推遲開工就推遲開工,說金融支持就金融支持,讓所有的人看到強大的控制力量。


當中國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來控制疫情的時候,新冠病毒悄然在世界各地鋪開,韓國確診人數飆升,意大利封城,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迷之操作,伊朗成中東疫情輸出地……新冠肺炎呈多點開花狀態,全球陷入全面恐慌之中,美國的股市一週內跌了10%以上,全球主要股指都對疫情表示不太樂觀。


01

地緣政治深度調整

我們回過頭來看,從2017年1月特朗普上臺開始,世界格局就已經註定了要發生巨大變化,為了讓美國再次強大,特朗普決定要犧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美國進入戰略收縮階段,全球出現了很多力量真空,這些真空就必然將導致地區格局的重塑。幾個月之後,美國的戰略目的就開始顯現,沒有人相信美國會真的對中國動手,但是正如沒有人相信特朗普會當選一樣,他真的這麼幹了,儘管我們一再顯示出想要和平不想要鬥爭,但來來回回幾番交鋒以後發現,這回是來真的了。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民粹將特朗普推上了總統的位置,那麼特朗普就會按照民粹的意思行事,美國社會對中國的看法經過二十年的時間已經產生了質的變化,如一艘巨大的航船調轉了船頭,美國普通百姓對中國的看法已經轉向負面,在他們看來兩個國家看起來似乎已經不能共同繁榮,科技進步減弱導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增量環境已經變成存量環境,世界進入存量博弈的階段,誰強誰就拿大頭,誰弱誰就只能喝湯。

經過兩年的較量和切磋,彼此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於是達成了第一階段的成果,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這並不是穩定的狀態,反覆和此消彼長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美國超越英國用了近100年的時間,這個階段是極其漫長的,這次也不會例外,沒有一種成功來得很容易。


這次新冠肺炎將會是一劑催化劑,加深彼此的隔閡,同時也會成為一個極佳的互相傾軋的藉口。新冠肺炎剛爆發不久,正式命名還沒有確定的時候,除了中國,其他地方滿世界叫“武漢肺炎”,美國一個冬天因為流感死了幾萬人,也沒人叫“美國流感”,當疫情稍稍有擴大的趨勢時,世衛組織認為沒有必要提升中國的疫情等級,結果美國那邊聯合幾個小弟就愣是把到中國的航班停了,估計特朗普做夢都能笑醒,竟然來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但是還沒等美國高興多久,我們就力挽狂瀾把疫情給控制住了,然後其他國家的擴散才剛剛開始。對新冠肺炎觀察了兩三個月之後,他們發現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其實不高,最多也就是2%-3%,所以很多國家就採取了比較“佛系”的措施。

但是經驗表明,相比於高致死率的流行病,低致死率高傳染性的疾病更值得警惕,巨大的人口基數會造成巨大的死亡人數,新冠肺炎看來正數此列。

由於新冠肺炎,很多地方開始互相停航停運,疫情給了本來就矛盾重重的各方一個完美的藉口開始彼此傷害,像伊朗這樣的國家本來就被封鎖得動彈不得,再加上個新冠就更加受不了。

我們看到各個國家進入到“甩鍋模式”,互相指責,美國帶頭說新冠肺炎是中國起源的,中國這邊拼命弄住,然後回過神來,不對,不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於是我們看到了鍾南山院士的“疫情雖然首次在中國出現,但是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源頭不一定在中國”這種說法,然後接著就是日本等有媒體指責新冠肺炎是來源於美國,美國光流感就死了上萬人,誰能保證這裡面沒有新冠肺炎?

反正病毒傳播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麼說全憑藉一張嘴。

底層的民眾被帶節奏互相攻擊更加顯現,新冠疫情之初就有中國人在西方被攻擊,前幾天有兩個日本女性在伊朗被伊朗人攔住大罵甚至動手,一個新加坡小夥在英國直接被打……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新冠疫情碰上民粹,正好成為一個情緒發洩口。

當然,也有向好的一方面,本來這個世界已經開始朝著四分五裂的方向走,沒想到碰上了新冠肺炎,這是全人類的公敵,如果擴散開來,誰也跑不掉,於是大家真的發現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這給了大家一個明確的警示。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這次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中國又反過來幫助日本,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如果利用得當,新冠反倒會成為一個修復關係的契機。

不管怎樣都會出現地緣政治深度調整。

而這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


02

社會結構大幅改變



新冠肺炎讓大家意識到,除了彼此,人類還有一些共同的敵人,而這些敵人需要利用大量的資源來解決。

這次疫情相當於給整個社會出了一個考題,就是在絕大部分人都足不出戶的情況下,社會該如何繼續運轉,該如何創造財富。

很多企業離開了辦公場所工作就陷入了停滯,但是有一些企業和職業卻仍然可以繼續,甚至正常地進行工作。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如果說2003年非典促進了中國人的生活從線下開始往互聯網遷徙,那麼2020年可能就是整個社會工作形態開始大規模地線上化,很多辦公軟件(如釘釘)直播軟件成了這次疫情的大贏家,集中強烈的社會需求將會促使遠程辦公成為更普遍的現象。

但是說實話,現在的遠程辦公,絕大部分的體驗仍然不是很好,我們現在只是解決了“通訊”的問題,而且有些通訊的質量並不是很好,其他的遠程辦公的條件並不成熟,比如遠程辦公的機制並不成熟,比如高質量的互動也沒有。很多人都在抱怨遠程辦公並沒有讓工作更輕鬆,反而加重了工作的負擔,原本朝九晚六的工作,現在可能變成了全天候待命,這就讓人吃不消了,這就是制度設計沒有跟上的結果。

這次新冠肺炎來得稍微早了一點,因為被寄予厚望能夠成為經濟新增長點的5G沒有正式鋪開,這就意味著“遠程辦公”的基礎設施還不具備,我有一個評價在家辦公的標準,即,當網絡傳遞大型文件(如視頻文件)的普遍速率接近或超過用硬盤拷貝的速率,這樣的話在辦公場所辦公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當然還有一個思維方式轉變的問題,從有資本主義開始,工人就本認為是老闆的資產,當資產在自己身邊的時候,會有安全感,當資產遠在“雲”端,可能就會喪失這種“所有權感”,所以是否在家辦公,老闆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而老闆觀念的轉變仰賴於整個社會結構的調整。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整個社會彷彿處於一個巨大的財富分配調整前夜(具體參考《警告,財富分配方式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調整就是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生產者參與到社會分工中將會成為普遍現象。而這也就是和上面所說的老闆需要調整自己對員工的看法是同一趨勢,這次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我覺得至少會讓這一趨勢提前5年。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這次疫情還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共享員工,就是類似的企業,員工可以在原來公司沒有開工的情況下,有條件地去其他公司工作,這裡就出現了人力資源所有權的改變,這可以看作上面這一趨勢的中間形態。

同一個事件還有另外一面,那就是站在老闆的角度來看會突然發現遇到這種突發事件,整個生產就會陷入停頓,不僅如此,如果是一個比較有良心的老闆,在沒有開工的情況下,甚至還要繼續支付員工的工資,如果是你會怎麼想?特別是假如你的企業絕大部分的工作都能由機器人來做。

——換機器人,這會是你的第一反應。

而且疫情的人員流動限制導致了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使得提前開工的企業備受折磨,人工成本飆升已經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現在這一情況又有所加劇。

所以我們將會看到,很快將會有大批的工廠考慮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這麼做了,傳統的工業已經走在了前列,因為這次疫情,很多原先只能存在於試驗階段的應用得到了實戰的機會,比如用無人機送餐,比如用物流機器人派送貨物等等。

03

新基建成發力點


疫情對經濟的打擊顯而易見,所以我們亟需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此前我們碰到經濟困難的時候就是“鐵公雞”,鐵路,公路,基建,然後靠刺激房市,通過促進ZF投資為經濟注入能量,為社會託底,但是現在不能只這麼幹了,鐵路建設已經初步形成,公路都實現了村村通,“凡事有路的地方都被鋪上了水泥”,也是很難有大的增長點,房住不炒是硬性指標,已經有鬆動的城市被要求緊急撤回房市政策。

那麼印出來的錢要往哪去?

很快“新基建”這個概念被提了出來,新基建有兩個要求,一個是屬於“基礎設施”,一個是不能屬於傳統的基礎設施,將現在重點的產業盤點一下,有人給出了這樣的清單。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第一個層次,圍繞數字經濟的6大支柱,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第二個層次,電子化,智能化改造傳統: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第三個層次,新能源、新材料配套設施:充電樁、光伏、垃圾發電等;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第四個層次,補短板:鏈接城市群內部高速城際鐵路,城際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科技園區開發等補項目。

新基建耗費的資金可能比傳統的基建要多得多,但是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除了極個別,絕大部分的新基建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見性”。傳統基建,錢砸出去,鐵路公路大樓咔咔咔就起來,投入多少產出多少管理層基本有個數,下面也好交代,但是新基建錢砸出去可能就打了狗了,可能水花都聽不見一個,像5G、雲計算這類的比較成熟的技術,砸錢還是比較穩妥的,像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花了錢東西能不能出來還得打個問號。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這些,則是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夠完成的,在某個臨界值以前,根本看不出什麼效果。

新基建還要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錢能否被控制在這些領域,錢出去了,最終流向哪實際上很難控制,所以考驗真正技術的時候到了。


(期待下文,請關注人間報告)


- END -


2020,我們向何處去(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