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的下場

看梁山好漢的下場,看梁山事業的風流雲散,讓人不由得想起《紅樓夢》的“食盡鳥投林”,悲劇往往如此,給人更多的震撼。

《水滸傳》從第一百一十回起,一百單八位好漢就開始陸續退場。在這一回中,次次旗開得勝,從來沒有損失過一個弟兄的梁山好漢,第一次有了一份陣亡名單。透過這份名單,作者將徵方臘時陣亡的正偏將佐五十九員一筆勾銷,按一百單八人來算,佔一半還要多,緊接著又來了個病故好漢名單,這下真可謂是“三停裡頭損了兩停”。

陣亡的好漢尚且罷了,都是些不怎麼要緊的人,病故好漢的名單了不得,豹子頭林沖和青面獸楊志兩位的大名就赫然列在其中,是作者安排最先下場的兩位重要角色。

悲劇與善終各得其秘

梁山好漢的下場

林沖和楊志兩位,是一部《水滸傳》中第一等的英雄好漢,佔用了《水滸傳》前半部分的不少篇幅,費了作者的不少筆墨,說起他們的事蹟,人們無不津津樂道,但是,這兩位又是一部《水滸傳》中第一等沒有福份命苦的人,一輩子坷坷絆絆,因此,當梁山好漢們就要紛紛謝幕退場的時候,他們就首當其衝,成了作者最先安排下場的好漢之一。

說林沖一輩子坎坷曲折,有大量的事實可作依據,他先是做個小小的教頭,屈居下僚,又莫名其妙地得罪了上司,因為性格的原因一忍再忍,一讓再讓,偏偏仇家還不放過,趕盡殺絕,又來火燒草料場,終於忍不過了,殺了人雪夜上梁山,還是沒有好運氣,又被白衣秀士王倫不容,只得抖擻精神去取投名狀。什麼叫投名狀?這待遇,簡直是打發江湖中的小弟,一百單八個好漢,不論本事大小,誰有這樣不堪的待遇?而且投名狀也不易得,林沖自己也嘆道:“你看,我命苦麼!來了三日,甫能等得一個人來,又吃他走了!”最後等來楊志,真好似一根藤上的兩隻苦瓜。

楊志同樣也是命苦,十個制使押送花石綱,九個都回京交令了,偏偏只有他時乖命蹇,黃河裡頭翻了船,失了花石綱,流落江湖,混來混去,又混到殺人犯罪的地步,好容易遇到恩主樑中書,抬舉他做了個提轄,看著像是要鹹魚翻身了,不料悲劇重又上演,他老兄又把生辰綱給丟了,無法交差,再度零落江湖。好容易混到去徵方臘,打了仗回來就可以升官發財了,可是雙方初一接仗,他卻患了病,不能征戰,捱到收兵還朝的時候,和林沖一起雙雙病死在軍營裡,早早地下場了事,都是橫死,並非善終。

梁山好漢的下場

我們試看一下招安以後林沖的處境:當年逼死其妻,三番五次要置林沖於死地的高太尉高俅那廝,如今成了梁山好漢的上級首長,林沖還要被這廝軍前驅使,心情之鬱悶,可以想象。可憐這位被逼來逼去,終於被逼上梁山的好漢,此時也只有死路一條了。

楊志是一門忠良之後,本來是個好孩子,跟江湖上的混混絕對不是一路人,要是和那些草莽英雄們比殺人,楊志的排名相當靠後,林沖還殺了幾個下級的情報官員和治安官員,宋江還殺了一個閻婆惜,更不用說《水滸傳》裡幾個殺人不眨眼的活閻王了,楊志只不過殺了一個牛二,牛二算是個人嗎?

與林沖、楊志兩人截然相反的是武松和魯智深,這兩個活閻王殺人如麻,從來不知道忍讓二字為何事,最終,反而得到了正果善終的好下場。

武松是一部《水滸傳》中殺人最多的一個,我們看血濺鴛鴦樓一場,不光仇人要殺掉,丫頭、老媽子、餵馬的,通通殺掉,如此濫殺無辜,偏偏天不假報應,雖然失了一條臂膀,到底是在六和寺內出家,後至80歲善終,算是得了一個好結果。

魯智深也是殺人無數,不讓武松,好在還算基本上沒有濫殺,大多數時候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最終的結局居然是在六和寺裡坐化,分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仙去了。

梁山好漢的下場

李應、杜興二人一般讀者不是太熟悉,事蹟戰功也不多,他們的結局這裡必須先提一下。二人打方臘得勝還朝,都作了朝廷的軍官,可是剛剛過了不過半年時間,就各自稱病辭了官,回到了自己的故鄉獨龍村,後來,二人在一起作了當地的富豪,俱得善終。這又是一種與前不同的結果。

小旋風柴進是一個有特殊背景的人,他鬧出這一大篇事情來,起因都是他太閒得慌。最後,朝廷還是給了他一個官做,可是有一天,柴進聽說阮小七被人舉報,已經追奪官誥削職為民了,想到自己也曾經在方臘那裡做過駙馬,一時懼禍,趕緊辭了官,再回滄州橫海郡為民去了。轉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原處,不知道柴大官人此後還會不會繼續結交那些江湖豪俠呢?

最可嘆的是阮小七,根正苗紅的受苦階級,奮鬥了這麼多年,做了蓋天軍的都統制,官也不小了,可以享享福了,忽又被人挾怨迫害,舉報他曾經穿佩過方臘的黃袍玉帶,終於被迫奪了官誥,復歸庶民。阮小七見了,心中也自歡喜,帶了老母,回還梁山泊石碣村,依舊打漁為生,奉養老母,以終天年,後來壽至六十而亡。像這樣質本潔來還潔去,也算是一個好的結局。

梁山好漢的下場

也有人閃亮退場

一百單八人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著力安排其“閃亮”下場的是燕青和李俊兩人,這兩個人是天生頭一等的聰明伶俐人,自然有聰明伶俐的結局。

早在第九十回,宋江率軍破遼班師,隊伍過了五臺山,來到一個叫做雙林鎮的地方,作者就橫生枝節,虛構出一個名叫許貫忠的人物出來。許貫忠突然出現,似從天降,原來是燕青十年前的朋友,此時已經“移居山野”。燕青遇到了這位朋友,便向宋江告假,到許貫忠的草舍一聚。二人吃了村醪野菜,許貫忠說出一番話來,道是:“兄長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自古道飛鳥盡,良弓藏……”一番話,說得燕青點頭嗟嘆。

這個叫做許貫忠的人,突如其來,來得蹊蹺,又偏偏名叫貫忠,與傳說中《水滸傳》的作者羅貫中同名。作者也不避諱,安排姓許的出場,就是來給燕青上課的,上完這一課他就完事兒了,再也不出來了。你看這位許貫忠,與燕青一應一答,一唱一和,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哪裡是小說裡的人物?這不就是作者在現身說法嗎?

得到了這位移居山野的高人指點,燕青當然該有不同尋常的結局。宋江徵方臘成功,離了杭州,望京師進發,這時燕青來勸舊主盧俊義,要一齊納還官誥,私去隱跡埋名,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盧俊義不肯。結果,燕青自認為已經盡到了作小弟的責任,納頭拜了八拜,當晚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挑著,竟不知投何處去了。

燕青這一去,不知所終,給讀者留下回味和遐想。儘管作者沒有交代,但燕青的去處必然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江湖,因為江湖是廣闊無邊的,從來就不為高高在上的官僚老爺們所知,英雄好漢隱身其中,猶如龍歸大海,鳥入深林,哪裡還看得見?

燕青還好,只是不辭而別,混江龍李俊卻是早有預謀,跟宋江玩起了心眼,最後居然帶著童威童猛這兩個昔日的小兄弟,一齊去了化外之國更遠的江湖。

梁山好漢的下場

宋江與他的追隨者

畢竟宋江才是一百單八人裡排名第一的老大,所以一部《水滸傳》還是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寫宋江的結局,和宋江之死相關的、相牽連的人,還有盧俊義、李逵、吳用、花榮等幾個,其中盧俊義先被高俅等人在御食裡下了水銀害死,繼而高俅等又在給宋江的御酒裡下了慢藥,將其毒死,宋江死前又親手將藥酒與李逵吃,將其毒死,吳用和花榮又雙雙在宋江墳前自縊而死,個個不得好死,都是宋江投降路線的犧牲品。

可嘆盧俊義,本來好好的在北京城裡做財主,被吳用使計賺上梁山,建功以後不知進退,不聽燕青兄弟的勸,最終服毒橫死在淮河水中。可憐李逵,莽撞一世,天真一世,盡心盡意跟著宋公明哥哥,最後竟然被自己信任的哥哥以堂皇的理由害死。

花榮死在宋江墳前,當然合情合理,死得其所,因為他正是宋江的心腹,可以為宋江殉葬。萬不該吳用也死在宋江的墳前,實在不合其人的性格邏輯。其一,吳用不是宋江的人,他是隨晁蓋上山的,從感情上來說沒有深到可以跟著他去死的地步。其二,此人最無情無義,最愛下毒計狠手,你看他賺盧俊義、朱仝等上山便知,直害得人家破人亡,眼睛也不眨一下。每回兄弟中有了傷亡,宋江尚且落淚一陣,吳用總是勸道:“有福人送無福人是千古自然,兄長不必傷心,要以國事為重。”可見全無心肝。其三,吳用與宋江未必真是一條心,如在一百一十回中,李俊、張橫、張順、三阮,見朝廷輕慢,俱有反心,找到吳用商議,吳用曾試探宋江,因宋江執意不肯,吳用不敢出頭方才作罷。其四,吳用是私塾先生出身,是小知識分子,這種小知識分子自有他的滑頭,遠非李逵等輩可比,是不太肯為別人殉葬的。吳用有這四個理由不該這樣死,卻不得不這樣死,因為作者要他這樣死,恐怕也是反映了作者的好惡愛憎吧?

宋江是一部《水滸傳》的重要主角,是一百單八人中的老大,天下英雄聞名而往,趨之若騖。宋江當然有他的長處,如他招賢納士的胸懷,就遠非王倫等能及,估計一百單八人中少說有一半以上是由他網羅上山的,宋江可以說是梁山泊的頭號大股東。不過,作者很可能並不喜歡他,也很難說他是站在宋江一邊的。看他寫宋江的死便知端倪。

梁山好漢的下場

等到方臘這個不替天行道的強盜被剮,作者有詩為證:“宋江重賞升官日,方臘當刑受剮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首詩明著是寫方臘,實際上是在寫宋江,簡直就是毫不掩飾地對著宋江怒罵。後來宋江鴆死李逵,自己也被毒死,可謂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宋江必然死於非命,這正是一部《水滸傳》的好處。

文/王果 節選於《看歷史》配圖/明.杜堇.繪.清光緒刊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