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規定秦國士兵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那秦國爵位含金量如何?

吧吧娛姐


秦國20級軍功爵位制規定,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個,就可以升為“公士”,獲得“田一頃,宅一處,僕人一個”。這樣看起來,似乎秦國的軍功很容易建立。畢竟秦軍打的勝仗非常多,似乎只要獲得一個首級,就能夠從平民進入“士”的階層。

(王齕劇照)

那麼,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度,真的不值錢嗎?

其實,這顯然是一種誤讀。《史記》中記載,王齕在率領秦軍在長平與趙軍對峙的時候,他的爵位才是左庶長。左庶長是多少級的爵位呢?10級。這麼低的爵位,就已經是軍中的統帥了。王齕手下的那些人,顯然在爵位上不可能超過王齕。我們再看後來王陵率領秦軍圍攻邯鄲,王陵當時是什麼爵位呢?五大夫。五大夫是哪一級呢?9級。比王齕的左庶長還低一級,但他依然是軍中的統帥。

由此可見,在秦國的軍隊裡,實際上士兵們所獲得的爵位都不會很高。

我們再也看一段事實。當時白起把趙括包圍在長平,因為白起人手不足,於是,秦王在全國範圍內徵召15歲以上的少年去當兵。作為一種鼓勵,秦王給所有徵召入伍的士兵們都晉升一級軍功。也就是說,升他們為“公士”。這個鼓勵政策,極大了鼓舞了那些年輕人們。他們參軍的勁頭非常踴躍,積極加入進來,開赴長平前線,和趙軍殊死搏鬥。

要知道,整個長平之戰,秦軍總共殺了趙軍45萬人,但是秦軍自己實際上也損失了20萬人。這20萬人中,有多少屬於那些為了獲得一級軍功,衝向戰場去拼命的!正是因為他們非常拼命,甚至戰死也不足惜。由此可見,秦國的軍功獲得,有多麼的不容易!

(白起劇照)

那麼,為什麼秦國的軍功獲得非常不容易呢?

實際上,秦國制定的這個軍功爵位制度,看起來簡便易行,可操作起來,卻有非常大的難度。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可操作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軍功爵位制上說,斬獲敵人甲士首級一個,就可以升一級獲得“公士”爵位。這裡的“甲士”該如何理解?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認為,“甲士”就是披甲勇士,也就是穿鎧甲的勇士。有的說,“甲士”應該是指軍隊中最精銳的前鋒士兵。不管是哪一種,在戰場上,秦軍士兵要有好運氣,才能遇到這樣的軍隊作戰。要是運氣不好,就算打敗敵人,獲得了敵人不少首級,也不符合這個規定。

就算運氣好,能夠在戰場上遇到敵軍“甲士”,但獲得敵軍“甲士”首級,其實也很不容易。打敗了,肯定不可能記功。就算獲得敵軍首級,顯然也不行。打勝了,那還得到戰場上去清點對應。畢竟在打仗的過程中,士兵是不可能一邊打仗,一邊把敵人的首級割下來拴在腰上,或者裝進口袋裡的。那樣做,一方面時間來不及,另一方面,腰上掛著這麼一個首級,也不好繼續打仗。而且,關鍵是,就算是掛一個首級在腰上,拿回去也沒用。你怎麼證明你那顆首級是“甲士”的首級?“甲士”披的甲都在身體上,沒在腦袋上。就算腦袋上也有頭盔,這個頭盔也不容易和腦袋一起存貯。

(長平之戰)

總之,在戰場上一邊打仗,一邊割腦袋的辦法,完全缺乏操作性。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戰功,應該是在打仗的時候,伍長之類的人會記他手下士兵殺敵的人數。士兵呢,割一隻耳朵之類的放在口袋裡,戰勝後,再到戰場上去清點對應(伍長也不敢隨便說,因為說錯了,那就是大罪)。當然,要是打敗,就沒辦法對應,也不會記功了。

由此可見,戰場上真正作為軍功記下來,其實非常不容易。

作為軍功記下來不容易,但是失去軍功卻很容易。秦國有非常嚴苛的法律,稍微不注意,就會犯罪。犯罪以後,就得把軍功拿出來抵扣。《史記》就記載過白起曾獲罪,軍功降低的情況。

秦國還有一種罪叫做“連坐”。也就是說,你本人並沒有獲罪,但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鄰居,或者是你同一“伍”同一“什”的人犯罪,你也會跟著獲罪,也會把軍功拿出來抵扣。這樣一來,就算自己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軍功也會因為一個毫不相干的原因減少。

所以說,在秦國要真正建功,其實並不容易。以至於像王陵、王齕這樣的一代統帥,居然只是9級、10級這樣的軍功級別。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鞅規定斬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嗎?若是這樣,那麼斬個幾十人爵位不就到頂了,若二十等爵制有這麼簡單,那麼秦國的徹侯就一大堆了。故秦國的爵制當然沒有這麼簡單,而且秦國的爵位獲得的方式也不只有軍功這一種方式,下面來說說。

二十等軍功爵

所謂斬一首,爵一級的說法是出自《韓非子·定法》,其雲:“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這是通過軍功的方式來獲得爵位。按照學者研究出來的結果表明,這種一直持續到斬五首者,爵五級。之後就是率50人得16首以上才能爵六級,然後第十級以上的爵位如何獲得就已經不詳了。

若是光通過斬首就能得到爵位,那麼長平之戰結束後秦國獲得侯爵之人應該比比皆是,但是根據現存的史料記載,秦國的侯爵並沒有很多。可見秦國的爵位,越到後面就越難以獲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還有這各種相應的附加條件,比如控制己方的傷亡人數等等。


含金量嗎?

秦國賜爵的方式有幾種,比如因官賜爵,因吏賜爵,因軍功賜爵,因納慄而賜爵,因移民賜爵以及對普通庶民賜爵等等。總得來說,秦的爵位可以分為民爵和官爵兩大部分。民爵從第一級公士到第八級的公乘,大多數是授予庶民的,而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的爵位一般授予官吏。

那麼秦爵的含金量高嗎?二十等爵制不僅僅只是爵位,而且還能相應的獲得田地與宅地以及免去奴隸身份等很多方面的好處。所以長平之戰在最後決戰之時,秦昭襄王發動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去前線,並且“賜民爵各一級”,可知秦爵的含金量還是蠻高的,不然也不會用這種獎勵辦法來提高戰士的積極性。這種雖然是民爵,但更能體現秦爵位的含金量。



總之秦爵位的含金量高才能使得人們為之賣力,但同時越到後面就越難以晉升。其實想想也知道,若是很容易就能達到頂級,那麼這爵位有多少含金量可言?不就是因為晉升到後面越難,獎勵越高,含金量也就體現出來了嗎!


淡看天上月


這是商鞅創立的二十等爵

只有第一等爵——公士,才是“斬獲一名甲士首級,晉升一等”。

也就是說,你殺了敵方一名披甲的士兵的首級,就能晉升一等爵。

看似很容易,秦國連年打仗,殺一人不容易嗎?

可是要看清楚哦,是“甲士”哦,可不是一般士兵,一般士兵是不披甲的。

“甲士”一般都是隊長之類的小官了,要不就是衝鋒死士,沒那麼好殺的。

就算你僥倖獲得一等爵位,在想往上晉升也是困難重重,不再是殺一人就可以的了。

單靠拿人頭,也只能升到第四等爵

想往上升,就要靠集體功勳

只有團隊打了勝仗,才能有功勳。

這也是為了讓士兵在戰場上知道協作,而不是一味的搶人頭

要知道,那個坑殺趙國40萬人的,人屠白起,也不過是16等爵

已經是軍人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了。

秦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就是為了刺激將士奮勇殺敵

但是自古作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白起一戰殺趙國40萬人,可是自己也損失20萬人。

有多少人能活著拿到爵位,但是人們還是在這條追尋功勳的道路上,前仆後繼

雖然是最低的爵位獎勵可是相當豐厚

《商君書》明確規定,一等爵,獎勵良田100畝

,一座佔地9畝地大房子,還給配一名傭人

這是許多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所以才有人願意為此而拼命

但這也只是統治者畫下的一張大餅

,很少人能夠吃的著。

但是真要是得到了,那就是實打實的好處含金量非常高

這也是秦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老蟲


秦國普通士兵斬首一級,可進一級爵位,但並不是每進一級都只需要斬首一級。越往上面晉升,則斬首數量越多,爵位超過一定等級,則不以斬首論功,以戰勝規模論功進爵。秦國軍功爵總共20級,如果一顆首級進一級,那麼秦國的大良造上將軍就數以萬計了,秦國的將軍都成勇士了,何談名將智將呢?以商鞅的智慧,必然不會犯如此錯誤,一級一進爵只是宣傳口號而已,越往上升是越不容易的。

秦國軍功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所謂一顆首級進晉一爵只是指沒有爵位的士兵殺敵一人,可獲得公士爵位;殺五名敵人可升上造爵位;殺九名敵人可升簪嫋爵位。不更以上的爵位以集體功論,首先要戰勝,其次看戰勝的結果來論功行賞。

白起一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麾下將士斬敵百萬以上,也僅僅獲得大良造爵位,可見對於軍人而言,大良造就是最高爵位了。駟車庶長、大庶長是秦國公室成員執掌王族事務元老的爵位,外人是不能得到此爵的,比如秦國宗正府長官一定是贏秦公族德高望重的族老。關內侯、徹侯一般是王室成員當了丞相的方可獲得,比如國舅魏冉妝丞相上將軍職所以得到了徹侯高爵。

秦國的軍功爵執行十分嚴格公平,作為普通士卒,得一個公士爵不難,奮勇搏殺得一個四級不更爵亦可。做為將軍以後,再要向上升就十分的困難了,沒有赫赫戰功,是不可能升爵的;沒有殺敵佔地得民之實,想獲得升爵,亦是不可能的。投降者削爵,戰敗者降爵,因此不是每次戰爭都能取得爵位的。得大良造的將軍只有司馬錯、白起、王翦三人而已,蒙鶩、王齕、王陵、樊於期、李信、蒙恬、蒙毅、王賁等人皆在大良造之下。


大秦鐵鷹劍士


秦軍的爵位很難獲得的!秦軍的首級晉爵斬獲數量是按2的次方增加的。也就是斬獲一顆首級可以晉爵一級公士,斬獲兩顆首級可以晉爵升二級造士,而要想升三級籍梟就得斬獲四顆首級,到第四級就得八顆首級(到第四級不更可以全家免除服徭役跟兵役,也就是說,如果不想當兵這個時候就可以退伍了),五級十六顆,這樣以此類推下去,而且這種記功方式只可累積到第八級公乘,再往上就不僅是看首級了(也就是說,兵王的最高級別就是到這裡)。

現實情況是要在戰場上斬獲一顆敵人的首級難度非常大!這也是為何商鞅會因此下重獎的緣由。

在古代冷兵器交戰時期,真所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總共斬殺了220萬人,自己也損失了50~60萬人,平均每斬殺4個人自己就得付出1個人的性命。其中白起任統帥的37年時間內,以自己損失20萬人的代價貢獻了165萬顆敵人首級(戰損比1比8),也就是說,扣除被白起平均掉的這短時間,秦軍與六國的戰損比是1比2,每斬殺2人自己就得戰死一人。這足以證明戰場殺敵的難度了,畢竟都是兩個胳膊扛一個腦袋,誰怕誰。有很多秦軍將士在殺死一名對手之後轉眼就死在對方刀劍之下了。

其次,殺敵難,梟首更難。正常來說,能被帶回來的首級不足五分之一,因為沒有哪個人會站著讓你梟首,也沒有哪個人會看著敵人梟自己同伴的首級。只有打了勝仗的一方才有時間去梟敵人的首級並帶回來記功,這就是商鞅設立軍功晉爵制度的主因,除了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之外,還鼓勵打勝仗,只有打了勝仗才有機會拿首級記功。

因此,看起很簡單的殺一人憑首級立功領爵,往往當十幾年兵都未必能領到一個。不過呢,為了保證將士們立功的積極性,秦法除了憑首級認領個人功勞之外,還還有另外的集體獎勵。按著秦法,秦軍將士斬獲一顆首級可以憑首級記功,如果沒有來得及將敵人梟首,則戰功歸入集體均分,這個也是一種保證大家齊心協力的方法。


優己


簡單來說,商鞅變法之後,給秦人們畫了一張張大餅,然後大聲宣佈:

這些餅都是你們的,去拿敵人的人頭來換吧!拿得人頭越多,能換到餅就越大!


秦國的士兵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的興奮,在戰場上一個個嗷嗷的叫著衝上了敵人,像打了雞血一樣。在這一張張大餅的刺激上,秦軍變成了虎狼之師,橫掃六國。

商鞅畫的餅子就是爵位,從低到高依次分為二十級:

1 公士 、2 上造 、3 簪嫋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長 、11 右庶長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上造(少良造) 、16 大上造(大良造) 、17 駟車庶長 、18 大庶長 、19 關內侯 、20 徹侯(通侯)


根據《商君書》記載,最低等級的公士爵位獲取難度也並不低,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也就是說,不是隨便殺一個普通士兵就能獲得公士的爵位,而是要殺帶有爵位或者精銳的士兵才行。(先秦時期,並不是每個士兵都能穿得上鎧甲的)

當然,即便是最低一級的公士,獎勵也不算太低: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翻譯過來就是良田百畝,佔地九畝的宅子一座,還有一個僕人。

其實從這個獎勵來看,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有田有房還有僕人,而且這僅僅是最低級別的公士,更不用說級別更好的爵位了,但前提是你得活著回來才行。

當然這個爵位僅僅是個爵位,不是官職,就算你得了爵位,該服兵役的還是得繼續服兵役,如果戰死了,軍功可以給兒子繼承。

但是,靠拿人頭能晉升的爵位也是有限度的,最多隻能晉升第四等級的不更爵位,而且想要晉升到這個爵位也不是四個人頭就夠了的。想要再上升,那隻能靠集體功才行。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拿到最低一等的爵位就已經不錯了,畢竟六國士兵中能穿上鎧甲的人就那麼多。能一般能獲得二級三級爵位的士兵,基本就是秦軍中精銳部隊了。

不過,想要單純的靠著軍功,秦朝建立以前最高也就到16級的大良造,百萬人屠白其的爵位就是大良造,已經代表一個秦國軍人的巔峰了。(後來,秦滅掉楚國後,秦朝建立,秦始皇大賞功臣,王翦父子分別被封為武城侯、通武侯,已經是最高級別的列侯了)

但不管怎麼說,商鞅畫餅之前的秦國士兵,打了勝仗基本也沒啥獎勵(都被長官拿走了);而畫餅之後,至少有了改變人生的希望。


小鎮月明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爵位都是世襲的。換而言之,團長的兒子將來是團長,師長的兒子將來是師長,將軍的兒子將來也是將軍,這些貴族子弟不需要靠任何軍功,只需要靠血統和家世就可以獲得這些令人羨慕的爵位。

相反,對於廣大平民百姓而言,不論你在戰場多麼英勇殺敵,也不管你斬首多少敵人,你的平民身份永遠無法改變,平民想獲取爵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但是,等到商鞅變法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換而言之,爵位不再世襲,只能靠軍功來獲取,無軍功者不能封爵。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那些貴族子弟強烈要把商鞅車裂的緣故,因為商鞅實實在在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當時,商鞅在變法中,將秦國的爵位設為二十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

1 公士 、2 上造 、3 簪嫋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長 、11 右庶長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良造 、16 大良造 、17 駟車庶長 、18 大庶長 、19 關內侯 、20 徹侯(通侯)。

在這二十個爵位中,最低一級為“公士”,根據《商君書》中所記載:在戰爭中,秦國的士兵“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簡單翻譯下就是,秦國士兵只需要在戰場上斬殺一個敵人的首級,就可以獲得“公士”的爵位,並賞賜耕地1公頃(約我們現在的15畝地),宅地9畝,除庶子1人外,其餘兒子都可以到軍中擔任低級官職,類似於我們現在軍中班長或者副班長的職務。



從這裡可以看,秦國的第一個爵位,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獲取的,而且含金量也不差。畢竟在古代,一個出生底層的平民百姓可以得到15畝的耕地,還有9畝的宅地,自己和兒子們也可以到軍中擔任班長或者副班長的官職,這份待遇,客觀來說已經算很不錯。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秦國用來晉升爵位的首級並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級,而是敵國有爵位的長官首級。換句話說,至少要是敵人班長的首級,這也就決定不是每個英勇殺敵的士兵都能夠獲得爵位。但總的來說,這個要求不算太過分,對於廣大士兵來說,通過努力還是能夠實現的。

然而,根據商鞅所規定的爵位晉級制度,靠斬敵方長官首級晉升的爵位,最高只能達到第四級“不更”。再往上,就不允許個人斬首,而要以團隊斬首33個以上才算達標。

並且這個33還必須是秦國士兵斬首數多於自己的陣亡人數至少33人以上,也就是如果自己陣亡100個士兵的話,那就必須斬首敵人133人以上才行,這樣才能再授爵一級。

當然,這個也能理解,因為當一個士兵的爵位達到“不更”級別時,他在軍中的官職至少已經時屯長和百將級別,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排長級別,這個時候他們屬於是帶團隊作戰,自然要考核他的團隊軍功,而不是他個人的斬首數量。



從這層意義上說,“不更”這個爵位相當於是大多數士兵的天花板,是士兵最高所能夠獲取的爵位,再往上的“大夫”爵位,一般都只有軍官們才能夠得到。

也正因為此,人們又習慣把前面四級爵位統稱為“士爵”;第五個爵位到九個爵位稱之為“大夫爵”。大夫爵不僅可以在朝廷擔任重要官職,還都有稅邑可食,一般是可以享受300戶到600戶百姓的租稅收入。

至於再往上,那就屬於是卿爵和侯爵,絕大部分士兵和軍官都已經是很難再獲取,比如戰功赫赫的白起,他的爵位也不過是第16級的大良造,可見對於軍人而言,大良造基本上就是最高的爵位。

據統計,在秦國曆史上,得到大良造爵位的人,一共也只有三人:司馬錯、白起、王翦。像大家熟知的蒙恬、王陵、李信、樊於期等,爵位都再大良造以下。

至於秦國最高的四個爵位:駟車庶長 、大庶長 、關內侯 、徹侯(通侯),基本上都是王室成員才能獲取,比如秦宣太后羋月的弟弟魏冉就曾獲取過徹侯的爵位。

最後,爵位還有一個非常有用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用來抵罪,也能給家人取消奴隸身份,代價就是把自己獲得的爵位再交出去。這對於廣大百姓來說,也相當於是一次免罪金牌。


我是趙帥鍋


斬首一級就升一個爵位,理論上基本上上了戰場的人,只要不死,基本上都能夠獲得晉升。
理論上來講在其他六國之中,能夠擁有官爵的一般都是貴族,因此秦國通過戰功升級的方式,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商鞅制定的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豈不是人人都能夠爵位,那爵位還有什麼甜頭。
爵位一旦濫封,那麼人人享受待遇,國家哪裡有那麼多錢能養得起這麼多爵位的人來呢?
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
秦朝制定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確實是能夠一級一級的往上升,其中這二十個級別分別是: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不過想要從最低的公士升到最高的扯侯,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容易。
理論上普通人晉升公士,史書記載,斬殺敵人一個首級,就能晉升為公士,待遇為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後來根據法家研究來看,商鞅制定的升級制度,斬首兩級應該就能升到第二等級,然後隨著逐漸增多,就能升的越高,但並沒有說升到最高等級以後,應該是怎樣的。
而且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有人通過軍功升級升到徹侯的,不過秦始皇時期,不少有功的將領,後來都被敕封為侯爵,似乎也驗證這種說法。
秦代將領中擁有爵位的人雖然多,升到高級的也並不是很多,秦代一開始施行爵位制度的時候,是官爵不分的,如王齕,和白起同一時期的名將,打韓國奪取上黨地區的時候,爵位為左庶長。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五大夫王陵奉命率軍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當時五大夫爵位中還有鄭安平,因討好丞相範睢而被授予爵位,作戰中全軍覆滅,投降魏國。
由此可以斷定的就是,在秦國低等級爵位雖然很多,但是逐次升級到高等級爵位以後的人很少,而且也有說法,一般升級到高等爵位以後,計量功績除了參考斬首的數目以外,自身傷亡也要計算在內。因此能夠一直晉級的人並不是很多。

另外斬首一級就能得到最低等的公士爵位,也仍然是屬於最低等層次,只能享受一定待遇,但是仍需服役,除非一直晉級到第四等不更,才有特權允許輪流服役,但也不能不服役,一直到第八等公乘一下等級爵位,仍需要服役,是普通士卒之中的一員,漢代以後五大夫以上才是高爵,能爬到這個層次的人,也極不容易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雖然晉升不易,但還是讓人趨之若鶩,因為自秦代之前,幾乎普通百姓服役作戰,並沒有特殊的待遇,死就是白死,立功也不會有任何獎勵,雖然公士、上造還是最低等的爵位,但畢竟能享受待遇,和普通人有了差別。

漫步史書


戰國時期秦國的爵位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在古代,爵位就是地位的象徵,爵位越高代表對於國家貢獻越大,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族保持繁榮的保障!

秦國的爵位分為二十級,如果一顆首級進一顆,那秦國的上將軍就數量以萬計算了,當將軍都成為了勇士,那麼哪裡來的謀略家呢?

商鞅的智慧當然不會留下那麼大的漏洞,一顆首級進一級只是最低級的爵位而已,想要獲得更高的爵位沒那麼簡單。

就以秦國戰神白起為例,白起一生戰功無數,攻無不克,麾下將士常常以百萬作為單位,但也僅僅獲得了一個大良造爵位,這是秦國爵位體系中的第十六級!

可見對於軍人來說,這就是最高的爵位了,在往上就需要更多的“深度”了

秦國爵位最高為徹候,這個就需要是自己人才能夠當了,外人都是當不了的,比如說國舅魏冉妝丞相上將軍職就得到了徹候。

在這個秦朝時期,得到大良造的將軍只有司馬錯、白起、王翦三人而已,這還是為立國與外拓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蒙騖、王影、王陵、樊於期、李信、蒙恬、蒙毅、王責等人皆在大良造之下。

秦國最低一級為“公士”也就是一顆首級就可以升的爵位,可以得到的獎勵有: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翻譯過來就是,良田百畝,院子一座,還加帶一個僕人。

從這個公士最低的獎勵來看,秦國爵位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已經足夠一個普通農民通過這種方式讓自身立足!


娛樂吃瓜主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秦國的爵位可以做很多事情,爵位的作用可是舉足輕重的,根據繼承製,爵位可以世襲,只是要降兩級繼承。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世家大族的地位,而且也緩和了階級矛盾的作用。

另一方面,爵位也可以用來抵罪,甚至是取笑家人的奴隸身份,等等生活在秦國,如果擁有爵位,可以很大程度上相當於免死金牌來使用,一人獲得軍功,全家人都可以受益,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在追求晉升,來獲取更高的爵位。

對於如何獲取爵位,秦國創立了按軍功授爵的制度,只要是秦國的士兵,只要你上戰場奮勇殺敵,你就有機會建立軍功。

建立軍功後,除了爵位之外,還可以獲得獲得土地、金錢、僕人等能夠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社會地位的東西。

商鞅變法是秦國發展的一個轉折,變法之後,秦國開始變得強大,其中就有軍功爵制度的功勞,“秦國士兵斬獲一顆首級就能夠晉升一級”。

這對當時戰火不斷的時代而言,這可是奮勇殺敵就能擁有光明前程的手段,這可讓不少人動了心。

但是如果真的這樣算起來,那麼升級到最高爵位豈不是很簡單,只要殺死20個人就完成了任務?其實,哪裡會有那麼簡單,商鞅不過是給大家畫了一塊餅,想要吃到這塊餅,還是要付出很多辛勞的。

那麼具體商鞅是怎樣規定斬首級獲爵位的呢?

商鞅首先將將軍功設置二十個級別,這二十個級別可是一環扣一環的,需要士兵在戰爭中有卓越表現,才會一級一級走上去的。

其次,也並不是殺死誰都爵位,而是要殺死對方的有爵位的人,《商君書》中寫道:“能得爵(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這句話言簡意賅的意思就是,秦國用來晉升爵位的首級並不是普通士兵的首級,而是敵國有一定地位的長官的首級,就像是有“爵”或者是有“甲”稱謂的長官。

所以從一開始,商鞅設立的法律的時候,就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既想到了不能讓士兵沒有積極性,又想到了不能讓晉升之路走得太順暢,所以士兵想要快速晉升,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達到。

另外,依靠敵國長官首級晉升,只能到第四級不更,之後再想要晉升就要依靠集體作戰,贏得戰爭。這也是商鞅精心設計的,因為他知道,如果只按照首級來晉升爵位,那麼對士兵而言,還是很快打通關的。

商鞅還規定,集體作戰斬首人數要多於本部隊陣亡人數,且必須人數多於33人,才有晉升的資格,而且集體作戰獲勝的戰役數量也有限制,只有達到一定的標準才有資格晉升。所以從不更之後,想要獲得晉升的機會就會變得困難,不僅僅是要斬首的人數增加,而且還要團結戰友,共同殺敵,從個人戰變成了集體戰。

當然,如果光靠獎賞,可能還不足以調動全部士兵的積極性,商法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那就是一邊是胡蘿蔔,另一邊就是大棒,如果你不想建立軍功,因而而不在戰場上不奮勇殺敵,就會被治罪,秦國法律是什五連坐,一人犯法,家族連坐,所以就算士兵不追求軍功,也要表現得積極主動,和敵軍殊死戰鬥,否則自己的下場也會是很難看的。

所謂的“秦國士兵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激勵士兵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斬獲一顆首級就能晉升一級爵位。

所以說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含金量還是挺高的,因為不容易達到的位置,含金量都比較高,就像現在的考試製度一樣,想要達到博士後的人數還是很少的,而且還會會比較困難。

軍功爵制度的誕生,大大促進了秦國人作戰的能力,將士們在戰場殺敵,也有了很高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秦國能夠統一全國,也有這種按軍功授爵的制度貢獻。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