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無調性序列音樂及爵士音樂的區別

無調性音樂的含義經歷過一些變化,一般來說現在泛指先鋒古典音樂中拋棄調性語彙的寫法。無調性的特點是必須嚴格避免調性,所以有很多限制。與之相比更為寬鬆的概念是泛調性,也就是不受調性語彙的約束,比較自由。


那麼形似無調性但又不是侷限於無調性的就是所謂的多調性音樂,多調性是指不僅有調性,而且不同聲部在不同的調上,實際聽覺效果可能是無調或者泛調的。最早期的理論化無調性寫作叫做十二音音樂,其基本思路是把十二個音按規則排成順序,再依照這個順序作曲。這種思路後來被髮展到音樂的節奏、力度、表情、音區等等參數都要事先設計順序,再按順序寫成曲子,這個就叫序列主義,或者整體序列主義。


「好文分享」無調性序列音樂及爵士音樂的區別


爵士樂跟這些都沒什麼關係,彼此沒有交流或影響。爵士樂更多的是在傳統的古典音樂、通俗音樂基礎上逐漸發展出自身風格。即使有時候爵士樂是沒有調性的,其思路和無調性音樂也是不相及的。


爵士的和絃變化音來源於將柱式的13和絃的每個音按照高低排列成音階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和絃-音階”思想。


爵士裡的大部分七度和絃規定了一條音階上的1,3,5,7,但是2(9),4(11),6(13)沒有被規定,換句話說作曲家可以自由調整2,4,6的升降來組成不同的音階。


比如可以有1 b2 b3 4 5 b6 b7 1這條對小七和絃的音階,它降了2,6,從而形成了大調和弗裡幾亞調式(Phyrgian)。這是所謂的從和絃到音階的思想,而相反的從音階到和絃的思想也成立。比如我們選取和聲小調音階的第六個調式:(b6 7 1 2 b3 4 5 b6)1 #2 3 #4 5 6 7 1,這是一個符合1,3,5,7大七和絃的調式,延伸音是#2,#4 和6, 也就是某種大13升9升11和絃。

「好文分享」無調性序列音樂及爵士音樂的區別


如果將這種思想追究到源頭,則仍然是古典調式分析中將音階的每個音進行三度疊加然後分析這個音為根的和絃的屬性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大調和和聲小調中已經在古典樂被運用到三和絃上,現代的古典音樂則將這種分析方式用到了更罕見的音階上,比如全音階,減音階等等,爵士僅僅將這種思想拓展到了每個音的13和絃。事實上大量使用疊加和絃的古典音樂也存在。


爵士裡運用的四度和絃也來源於古典音樂,在印象派之前,肖邦這樣的作曲家已經能將四度和絃用於修飾,而德彪西拉斐爾這樣的作曲家能夠在音樂建立基於四度和絃的和聲體系,比如德彪西的四度鋼琴練習曲。


「好文分享」無調性序列音樂及爵士音樂的區別


而爵士也採取相同的方式來模糊和絃與和絃之間的聯繫,一個和絃並不連接或者導向另一個和絃,相反它們建立起一個和聲的環境之後直接移動到另一個,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採取四度和絃這種沒有屬性的和絃。爵士薩克斯演奏家John Coltrane就是這種風格的發揚人之一,在他的Giant Step的即興中他大量運用四度和絃的琶音來迎合曲目中快速的和絃變化。


「好文分享」無調性序列音樂及爵士音樂的區別


和他合作過的鋼琴家McCoy Tyner則利用大量的平行四度和絃來在爵士曲目中為整首曲子營造特殊的和聲環境。爵士鋼琴家Bill Evans則利用四度和絃的轉位在著名爵士曲目So What中營造多利亞調式(Dorian)的氛圍。


爵士音樂的思想是:我們不建立某個和聲是否悅耳的思想,因為這種悅耳感完全來源於我們對古典調性音樂的熟悉。相反,我們建立所有和聲都是一個巨大的集合中平等的元素的思想,而使用他們的原則完全取決於作曲家個人的品味,無論他的喜好是調性的還是無調性的或者兩者皆有的。


運用這種方式,我們便可以向更新的音樂領域和感受探索,而這種不斷更新和聲體驗的發展方式無疑和貝多芬從維也納派的古典樂中發展出浪漫派,德彪西拉斐爾從浪漫派中發展出印象派,斯特拉文斯基,巴爾托克發展無調性音樂和勳伯格的序列主義是一脈相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