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當時有多少人馬守城?為什麼這麼有自信?

小灰灰35573020


此事應該看資治通鑑,三國志都記載得不清晰,更別說小說三國演義了。資治通鑑的記載比較符合事實,而且邏輯情理上說得通。星火辰為朋友們歸納一下吧。

一、王允並非拒絕西涼軍投降,而是暫時沒下赦書。董卓死後天下形勢複雜,王允顧慮頗多,因此猶豫不決

“治大國如烹小鮮”,其實哪裡那麼容易,何況東漢當時的執政者王允面對的是一個亂世,一個複雜多變、找不到頭緒的局面。

董卓雖死,但是董卓的部將卻散佈各處,不但關外(函谷關)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關中也有,譬如胡軫、楊定、樊稠等人。你說王允不接受西涼軍投降,這肯定是不正確的。至少胡軫、楊定等人在王允管轄下好好的活著,雖然王允對他們沒好臉色,但也沒說要處置他們。

曾經王允曾想馬上下赦書,赦免董卓的手下,但是他又很猶豫:“如果下赦書,就要在赦書中寫這些人是逆賊,反倒做實了他們的罪行,會不會讓他們滿心疑懼、害怕朝廷收編他們後再過河拆橋,反倒使得這些人不敢投降?”同時,赦免逆賊的文書若讓百姓看到,肯定也不是不利於勸人向善的。於是,王允遲遲沒有下達赦書。

後來,在關外的李傕、郭汜等人主動向王允要求赦書,王允卻犯了官僚主義、形勢主義的錯誤,反倒說:“按照漢朝制度,一年之內不能下兩次赦書。”這不過是王允的藉口而已,是他沒想好,猶豫不決找的藉口。當然,東漢政府多半在當年誅殺董卓後下過一次赦書,應該是赦免普通犯罪的赦書,王允正好藉口制度的規定來向李傕等人推脫。他這一推,制度是維持了,可卻搞得李傕等人更心慌。

二、曾經有人建議,讓皇甫嵩駐紮陝城(今河南三門峽附近),鎮撫收編董卓餘部,然而,王允考慮到關東諸侯(袁紹、曹操等反董聯軍)是西涼軍的仇敵,怕引起他們疑懼,又錯過一次避免叛亂的大好機會

皇甫嵩就是平定黃巾那位,大家應該比較熟悉,皇甫嵩也是西涼人,這在當時不奇怪,東漢流行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皇甫嵩雖是西涼人,卻和董卓有矛盾,漢靈帝還活著的時候,曾想以皇甫嵩代領董卓的部隊,但是沒有成功。此時,王允的手下提出讓皇甫嵩去收拾董卓餘部,這個辦法本來很好,但王允又猶豫了。

為什麼?因為,王允覺得關東諸侯都是他的子侄輩,應該是他的支持者,此時讓西涼人皇甫嵩去管理董卓的餘部,難道不是給關東諸侯樹立一個關西的軍事對手嗎?這多半會引起袁紹等人的疑懼。由此可見,東漢末年的軍界,已經派系分明。袁紹等關東諸侯成為一派,幽州軍有一派(公孫瓚、劉備等人),涼州軍有一派(董卓、皇甫嵩、馬騰等人,這三人又各成一系),幷州軍也有一派(呂布等人,王允是幷州人,因此拉攏呂布)。

其實王允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王允更深一層的擔心通鑑上沒說,恐怕還有:皇甫嵩倘若真的統一掌控了西涼軍,成了另一個董卓該怎麼辦?

總之,因為王允的一再猶豫,這次機會又失去了。

三、王允難道對西涼軍有可能的反叛沒有任何覺悟和準備?

這也不盡然。王允手中是握有一定軍事力量的,只是形勢的突變超出他的想象。

《三國演義》寫到,王允因為深恨李傕等人助紂為虐,而故意不赦免他們。而實際情況是,王允想招撫他們,問題是該怎麼招撫。怎樣招撫才既能不損朝廷顏面,又有利於宣傳,還顯得自然而然,不引起關東反董勢力的疑懼。

王允想多了,時間也浪費得太多了,於是流言四起。最具殺傷力的流言就是:朝廷要殺盡涼州人!於是涼州軍對死亡的恐懼,成為了他們毅然決然造反的最大動力。

其實,王允手下不但有呂布的幷州軍,也應該掌控了董卓留下的一部分涼州軍力(這些人以胡軫、楊定為頭頭),而且,王允的兩大同鄉親信,分別擔任著左馮翊和右扶風的長官,從前後拱衛著長安城。

應該說,長安城池還是比較堅固的,王允掌握的軍隊也不下數萬人。

當李傕、郭汜、張濟,連同本在長安附近的樊稠等人一起攻來,十餘萬大軍,也一時不能拿下長安。

此時,長安城裡出了內賊,是所謂的“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李傕等人的軍隊入城,長安這才陷落了。這些叟兵,來源不太清楚,有可能是蜀叟、但也很可能是原本從屬董卓的氐羌士兵。

資治通鑑裡也說了,真正一意要殺涼州人的,是與涼州軍有巨大矛盾的呂布,而不是王允,難怪呂布手下叟兵內反。

綜上所述,王允對涼州軍的問題本來是有長遠考慮的,然而,他的驕傲、猶豫、以及突然冒出來的影響巨大的流言,讓他喪失了拯救天下的機會。三國演義對王允不接受西涼軍投降的描述是錯誤的,好歹人家王允也有王佐之才的美名,恰恰因為他想面面俱到的、毫無後患的處理好涼州軍的問題,反倒讓他擔了個老頑固的罪名。所以,許多事情不怕做錯,就怕猶豫。


星火辰


想一鍋端掉董卓集團的其他勢力,當時守城加上收編的估計也就幾萬人在京城,西涼軍因為比較分散,小頭目較多,王允以為老大都掛了,其他小弟應該沒啥實力,這就是書生之見了,剛愎自用的以為,能把大哥都搞定,其他小弟算啥。他沒想到過,會有賈詡這種神人幫忙西涼軍。詳細的看看下面的介紹。。。

六 自傲被殺


1多年的隱忍終於撥天見日了,京城一片慶祝。沒想到蔡邕那個老頭,居然還哀嘆董卓的死,嚐到權力滋味和剛有大成就的我當然不能忍,況且他還比我有名,文人相輕難免,果斷把他打入天牢殺了,好對董卓其他勢力殺一儆百,果然效果不錯都投降了。

2只有還在其他地方的李傕郭汜等人,我想著故意不赦免他們,讓他和呂布在打一次,好徹底消耗他們的力量。沒想到出來個叫賈詡的謀士,幫他們運籌帷幄居然打敗了呂布,順帶控制了京城,我居然玩火自焚玩大了。面對李傕的質疑所犯何罪,何必趕盡殺絕,我竟無言以對,心想這不過是我的權謀。之前呂布叫我一起逃走,我想著逃也沒用,況且誅殺國賊已經成功,秉承殺身成仁志向的我,寧死不屈,果斷自殺而亡。

至於後世詬病我的倆點

1對蔡邕的殺害,我沒想到一個院士級別的文官會有那麼大影響,另天下士人心寒。

2 對李傕的打擊,我確實沒想到籍籍無名的賈詡,居然能把馬中赤兔的呂布打敗。

沒辦法,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無完人,篇幅時間關係,以後會專門分析我這類性格的人,如何為人處世和怎樣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詳細的關注本號,見知解三國11連環計策,怎麼考慮殺董卓的。。。


浪兄筆記


我一個一個回答吧。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首先西涼軍沒有沒有向王允投降,這個是真的。

當時的西涼軍按照董卓生前的排布,是分散在關中的各地。還有一部分在關東和朱儁交戰。

董卓被刺殺之後,一部分西涼軍像徐榮,胡軫等人是投降了朝廷。王允和呂布的第一反映是派李肅前去攻打西涼軍。而另一部分在當時的西涼軍正在董卓的女婿牛輔手中,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又是董卓的大將,他有這個威望可以統籌這些西涼軍部將,而且牛輔確實當時帶領軍隊準備攻打長安,王允和呂布的第一反映也是派李肅前去攻打西涼軍 ,牛輔中途和李肅帶領的朝廷軍交戰,李肅被打的大敗而歸。但是後來就比較搞笑了,牛輔的軍隊發生“夜驚”,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炸營,牛輔以為西涼軍都跑了,於是他收集財富珠寶準備逃跑,但是很不幸,跟隨他的隨從們看到這麼多的金銀珠寶,受不了誘惑,把他殺了,然後瓜分了金銀,然後把牛輔的首級帶回了長安。

這個時候的西涼軍才算是真的大敗。西涼軍各自逃生,李傕郭汜這些人害怕了,急忙向王允請求赦免,注意這裡面只是請求寬恕他們的罪行,而不是直接帥兵投降。但是終究是王允勝利了。

這就是為什麼王允自信的原因。而且當時的王允也考慮到了西涼軍的形勢:

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一開始也是準備寬恕西涼軍,但是西涼軍畢竟多年濫殺無辜,搶掠財富。現在告訴他們,你們沒有罪,朝廷準備放過你們。當然有腦子的人都會想這是不是陰謀,我殺了這麼多的公卿,這麼多百姓,現在朝廷說放過就放過了?王允就是這麼想的,不肯發佈命令。

這實際上也是王允的一種謀略,但是謀略抵不過現實。

當時百姓就流傳一種說法,朝廷想要殺光西涼軍,這麼可能是當時百姓出於對於西涼軍的仇視說的話,但是西涼軍卻口耳相傳,於是最終在賈詡的教唆下攻下長安。

其實你也不能說王允沒有任何兵力,當時長安周邊的三輔地區實際上就沒有受到破壞,民庶熾盛,兵谷富實。王允曾經派同郡的宋翼和王宏前去擔任三輔地區的長官,控制長安周邊,但是西涼軍進攻極速,很快攻下長安,控制天子,以至於這步棋導致功虧一簣。

這就是西涼軍作亂和王允被殺的整個過程,王允從來沒有自信,他只是一時沒有想到好的辦法處理西涼軍,結果百姓的傳言和賈詡的教唆使得西涼軍最終反力一擊,最終使得王允身亡。


人者仁義也


王允之所以會拒絕西涼諸將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實際上王允確實有這樣自信的資本。

首先,當時的西涼軍內部已經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將領已經開始紛紛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當時長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實際掌控的兵力是佔優勢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長安此時王允和呂布直接指揮的兵力在兩萬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當時支撐東漢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內佔據壓倒性優勢,也讓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賈文和”,因為重修漢史而憐憫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並最終致死。這嚴重傷害了所有與西涼兵有關聯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涼兵關係都不錯的賈詡。

賈詡先是幾句話就穩住了準備逃亡的李郭,而後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組織起了一個擁兵十萬的“反王允聯盟”。

著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呂布的想象,這才有了西涼兵迅速拿下長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規,預計西涼兵會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況下彈盡糧絕,做鳥獸散。賈詡出現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

但賈詡的出現改變了歷史。


baby愛科學


王允並非拒絕西涼軍投降而是解散西涼軍——在沒有宣佈特赦下卻要解散西涼軍是李傕等反叛的原因

在董卓被殺後,對於董卓部下西涼軍,呂布提供2個建議,均被王允拒絕:

1、公開特赦董卓部下以安定西涼軍人心。但王允拒絕的理由是:董卓部下本來就沒有罪,現在突然特赦豈非讓西涼軍擔心秋後算賬:

“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後漢書 董卓傳》中王允的理由是:當年已經進行過大赦,一年不能進行兩次大赦,因此拒絕大赦西涼軍。

2、把董卓財產都分給西涼軍將士以安定人心。王允又不同意。

在王允提議解散西涼軍時,曾有人建議不要解散西涼軍而是讓皇甫嵩率領,留在關中安撫,然後慢慢和關東反董卓軍進行溝通:

“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

但王允以讓關東反董卓軍疑心而拒絕。

政策不明朗導致西涼軍反叛

西涼軍認為蔡邕不過是在董卓死後說了兩句同情的話就被處死,自己這些跟隨董卓作戰的人能有活路嗎?

“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為魚肉矣。”

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既不大赦又要解散,不是擺明了秋後算賬?


根本原因在於王允過於堅持原則不肯圓緩的為人

1、作為郡吏堅持殺趙津,導致太守劉瓆被下獄處死;

2、太守王球不過是想要填補路佛為郡吏,可做為郡吏的王允竟然不同意,和王球爭執,若非刺史鄧盛相救,王允就被處死了;

3、王允在董卓死後,對待各大臣不再溫言和藹,一點面子都不給百官:

”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一些很少人知道的事情:

1、王允本人文武雙全,尤其擅長騎射:

”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

大家都誤會:王允是個文臣,卻沒有想到還是個射箭高手的武將;呂布是個武將,卻是長期擔任丁原主簿的文臣。

2、董卓封王允為溫侯,董卓死後,王允又封呂布為溫侯。

3、都說呂布殺丁原投靠董卓,王允雖然沒有殺人,卻深受董卓信任,讓王允獨自在長安進行治理;呂布和王允都是深受董卓信任的叛徒。

4、王允和呂布密謀殺董卓,王允是不服董卓,呂布是為了升官,沒有貂蟬什麼事。


李傕能夠攻破王允、呂布所守的長安是因為蜀兵反叛開城門

李傕等在洛陽西行時僅有幾千人,一路走,一路著急西涼軍士兵,到了長安時,人數高達十幾萬人。

本來李傕是沒有辦法攻下長安的,最後因為蜀兵開門讓李傕軍進入長安,導致呂布不得不逃跑關東:

”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城潰,放兵虜掠,死者萬餘人。殺衛尉種拂等。呂布戰敗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門樓上。於是大赦天下。“

綜述

王允能夠成功執政,是因為他和呂布一樣深受董卓信任,絲毫不防備——但反叛、刺殺董卓的罪名都由呂布承擔,王允自己一推三六五,沒有承擔一點責任,還因此處死了知根知底的蔡邕。

但王允因為個人性格太過剛正、固執,不肯圓滑處事,導致西涼軍在生死未卜下起兵,擊破了王允和呂布一文一武架構扶持漢室的局面。

李光地對王允的評價很客觀:

”自古守節秉義,而才不足以濟者,豈少乎,漢李固、王允,晉周顗、王導之徒是也。“

典型的有德無才之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計,誘使呂布殺掉董卓,天下蒼生拍手稱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時,與呂布一起共同執掌朝政。王允被封為錄上書事,總朝政,呂布被封為奮武將軍,溫侯。本以為四百年大漢可以轉危為安,然而王允因拒絕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餘萬西涼軍圍攻長安。

賊軍裡應外合,竟然輕而易舉的拿下了長安,王允以死明志,呂布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而獻帝也再一次淪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為何堅決反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投降?長安究竟還有多少兵馬,王允有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絕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底線。王允一直都是有著嚴格做人原則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惡到頭終有報。而他最大的原則莫過於對於大漢的忠誠,對於反臣賊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處委曲求全,其實是在尋找光復大漢的機會,在他眼裡十常該死,董卓應該萬劫不復。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隨董卓南征北戰,也立下過不少功勞,這在王允看來卻是作惡多端,助紂為虐。因此王允認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惡不赦之人,就應該收到懲罰,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們了。演義曾這樣記載: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這樣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為殺董卓的頭號功臣,他已經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來,就連董卓這樣的大奸大惡,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樣對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並不會和顏悅色,當時很多大臣對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來,他擁有當世名將呂布,足可以擊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確,呂布號稱董卓部下第一勇將,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後。但王允確實高估呂布了,呂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撓楚”之計。二人前後夾擊,呂布追李傕郭汜在後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後面打,最終呂布忙的焦頭爛額,沒有任何戰果。


隨後呂布與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聲東擊西之計。二人明著與呂布交戰,卻偷偷令張濟樊稠二人偷襲長安。呂布知道後急忙救援,然而為時已晚,長安早就被圍的水洩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懼怕呂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後來董卓的餘黨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內應,打開四門,賊軍一起殺入。呂布不能提防,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


再次長安究竟有多少守軍。守軍數量無論正是還是演義,都沒確切的記載,不過通過雙方軍隊的交戰情況,可以大志的推斷。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結了十餘萬軍隊,兵分四路進攻長安。而呂布率軍迎擊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斷呂布應該帶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馬。呂布與李傕郭汜激戰,雙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當。


張濟樊稠奉命前去圍攻長安,可知他們應該帶領多餘長安守數倍的人馬,這樣他們才敢圍城。十萬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還能圍困長安,可知長安的收守軍應該在兩三萬,呂布應該帶走了兩三萬。再由後來呂布回援長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殺到,而呂布的軍隊數量兼職不值一提。演義這樣記載:

比及(呂布)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步布軍與戰不利。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


由此可見,不足十萬軍隊就將長安圍的水洩不通,王允閉門不戰,可知軍隊少的可憐。呂布到達長安後,作戰不利,說明呂布的軍隊數量有很大的劣勢。據此推斷,呂布與王允的軍隊數量總和應該在五萬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將小獻帝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王允這個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搖擺不定,結果把死亡名額留給了自己。


那麼,王允為什麼不特赦西涼人馬呢?正史記載的意思是說:除掉董卓之後的王允,這時候自以為他已經牢牢控制了長安城,認為李傕和郭汜這兩個反賊根本就不足為慮。所以,信心爆滿的王允,做出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兩次為由,拒絕了李傕和郭汜歸降的請求。同時,王允唯恐西涼軍不反,又缺心眼兒似的殺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涼軍徹底逼上了絕境。

就在這個“風雨欲來風滿城”的關鍵時候,出餿主意的西涼人賈詡出場了!他力勸李傕和郭汜二人說,聽說現在長安要殺光涼州人,你們這個時候放棄軍隊逃跑,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在半路幹掉你們,反正伸頭縮頭都得捱上一刀,乾脆反了吧!於是,李傕和郭汜率十萬西涼軍又殺向了長安。

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為:憑藉長安城堅牆高,又有呂布所率董卓留下來的一萬多人馬軍隊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領的又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敢和他公開叫板開打。他哪兒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涼軍就攻進了長安。從此,陷入了比董卓還黑暗的後董卓時代!


歷史兵說


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他不是自信,是殺掉董卓後高興過了頭,很輕鬆。這時,尤其還有呂布在,導致他輕敵了。王允和朝臣很透了董卓,連帶著也很西涼軍四大軍頭,他們是董卓幫兇,王允此時十分自大,就拒絕了投降。試問,要是此時允許投降,西涼軍四軍頭因為王允和呂布在,不會掀起風浪了。那麼王允也是好人,可以自命為丞相之類,呂布為大將,其他人輔佐。就會又是一番天下,說不定曹操等也出師無名。中央政權在王允領導下走向強盛。


浩浩和湯湯


王允這個人,出身豪族世家,從小飽讀詩書、學富五斗,19歲就出仕當官,非常痛恨宦官和貪官,而且不畏強權,不向權貴低頭,高風亮節,王允這些行為為他贏得了好名聲。

漢靈帝去世後,王允進京奔喪,被何進徵辟為從事中郎、河南尹,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掌控朝政,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董卓雖殘暴無道,為了掌控朝政,還是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



而王允的尚書令官職雖低,但是一個有實權的職位,朝政大大小小的事,尚書令基本上都有涉及。王允之所以暫時投靠了董卓,一是因為董卓勢大,控制朝政,不投靠要麼逃離,要麼身死;二是因為王允有野心,想幹一些大事。

董卓初進京時,只帶了三千西涼軍,進京後吞併了何進的大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何苗的車騎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及京城的南北禁軍,再加後來陸續到達京城附近的西涼軍,董卓手上的軍隊不下五萬人,在董卓手下掌兵的是七位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楊定、徐榮、呂布,除呂布外,其它將領都被董卓安排在長安以東駐守,或參與和關東軍的戰爭,或駐守在長安的東邊,而留在京城長安的只有呂布。



正因為董卓的如此佈置,才讓王允和呂布有了可乘之機,呂布誅殺董卓後,王允與呂布合力控制長安,而依靠的軍隊主要是原來丁原的幷州軍及長安的禁軍,人數不足萬人。

董卓死後,王允因大儒士蔡邕嘆息了一聲,便以同情董卓的罪名殺掉蔡邕,這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滿,而且對於事後的論功行賞,多封自已的親信,對於同樣有功的士孫瑞卻沒有封爵,呂布勸王允將董卓的財物分賞眾人,赦免董卓的西涼軍,王允將不同意,連呂布都明白的道理,王允不明白,只能說明王允在政治有多麼的幼稚。

王允不僅幼稚,而且開始驕傲了,居功自傲,群臣的大部分建議不能正確聽從,在對待西涼軍的問題上,犯了很大的錯誤,再加上當時的西涼軍諸部聽說董卓死後,謠言四起,西涼軍諸部很快從長安東邊向西邊逃竄,在路上聽從賈詡的建議,合力圍攻長安城,當時長安城中軍隊不足萬人,而西涼諸軍至少有三萬人。



長安城不是被破的,還是被蜀兵從內部開了城門,這些蜀兵從哪來的,史書沒有記載,這些人應該是董卓的餘黨,在西涼兵攻城時,打開了城門,城門一開,呂布並逃亡,王允沒有逃,被西涼軍殺死。

王允一生所從事的官職不過是:郡吏、豫州刺史、從事從郎、河南尹、太僕、尚書令等文官,雖飽讀詩書,但沒有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對形勢的判斷完全錯誤,以為殺了董卓後,西涼兵就會亂成一團,不足為懼,王允不是自信,他是自滿,一招錯導致身死城破。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司徒王允在對待涼州軍的態度上走了一步臭棋,那是肯定的,派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是最好的辦法。至於王允不願意接納董卓的手下,從王允的立場也是正常。

董卓進京以後,廢少帝立漢獻帝以後放縱手下的涼州兵公報私仇隨意抄沒官員家產,姦淫婦女,嚴刑拷打百姓。趁著何太后下葬,搶掠帝陵中的珍寶,甚至奸亂公主。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子被賞賜涼州的將領、士兵,國家的綱常法紀蕩然無存!離開洛陽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

命令手下燒燬皇宮以及整個洛陽城,致使洛陽城兩百里內無人煙。最令人髮指的是涼州軍搗毀漢室的帝陵和王公貴族的墳墓,搶奪裡面的陪葬品。涼州軍原本是在邊境上對付羌人叛亂的,作戰過程中大量的羌胡加入進來,史書記載李傕手下有羌胡數千人,並有羌胡大帥在內。這些驕兵悍將即使董卓也是放任他們搶劫,通過不斷賞賜來籠絡,最後沒錢把秦始皇時期收天下兵器所鑄的銅人都化了鑄錢給手下發餉。涼州兵戰鬥力雖強,軍紀極其敗壞,在關西地區犯下的罪惡可以說罄竹難書,老百姓是恨之入骨,王允厭惡涼州軍也是情有可原。加上手裡有足夠實力,趁著董卓已死,涼州軍群龍無首,消滅他們。

王允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呂布的幷州軍團,呂布殺董卓,除了和董卓的小妾私通,幷州軍和涼州軍兩大軍事集團的利益衝突才是關鍵。呂布收了董卓的好處背叛丁原,並被董卓認義子,出門都跟隨左右,看著恩寵有加,但是以董卓多疑的性格,對軍力比自己多的呂布和幷州軍一定有防範的。

董卓的親信兵馬其實並不很多,涼州邊章、韓遂、馬騰等叛亂,皇甫嵩和董卓各領兩萬人馬進剿。董卓嫉妒皇甫嵩的戰功,相互告狀,漢靈帝升董卓為幷州牧,把兵馬交給皇甫嵩指揮。董卓帶走五千兵馬,上書說和士兵長久相處有感情要帶到幷州,駐留觀望,等來了漢靈帝駕崩,何進請他進京。董卓只帶領三千人馬進京,靠著白天大搖大擺的入城,夜裡出城,第二天再大搖大擺的進城,反覆操作才忽悠住朝臣。另一個被何進請來的幷州刺史丁原,可是帶著五萬幷州軍進京的,而且幷州軍的戰鬥力是不弱於涼州軍的。董卓聽從了李儒的建議重金買通呂布殺了丁原,控制了幷州軍和原來由外戚何苗掌握的禁衛軍。董卓嫡系的涼州兵後來肯定是又調來不少,但肯定沒有幷州軍和禁衛軍的多,為了增加兵力董卓甚至請過去的對手韓遂、馬騰帶兵到長安共商國事。

兵力上的優勢就是王允要除掉涼州軍的底氣,更何況王允還有關東諸侯的支持。原本一切都按王允的想法進行,董卓一死,涼州軍群龍無首,自己已經亂了。呂布、李肅進攻董卓女婿牛輔,涼州軍不戰自潰,牛輔逃跑路上被自己人殺死。要不是賈詡,王允應該已經成功,賈詡找到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將,向他們曉以利害說“聽聞長安城內商議要殺光涼州人,諸位拋下部屬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了。不如帶兵向西,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失敗再跑不遲。”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聽說朝廷要殺光涼州軍人,這些人也知道一旦失敗,憑他們在關西地區這些年犯下的罪過,怕沒什麼好果子吃。

王允在這個時候又犯了錯,派同屬涼州軍的胡軫、徐榮來討伐,結果不是出身涼州的徐榮戰死,胡軫和李傕、郭汜一起反了。在長安城裡的涼州兵接應下,很快攻入城防堅固的長安城。東漢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王允不肯逃走殉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