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我還活著,已經住在棺材了。”

近日,香港最小房屋出售,再次“轟動”國人。15平售價百萬,足丈不過五步,面積還沒一車位空間大,四塊瓷磚就鋪面廁所。

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這不,開發商直言,連皇帝也只睡一張床,所以該盤被稱為“龍床盤”

要知道,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位子,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床鋪歇息,就很滿足了。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隨著,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它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倫敦、紐約合稱為“紐倫港”。

可是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讓很多港漂者深感生活的重壓。

去年美國城市規劃諮詢機構Demographia發佈《全球房價負擔能力調查2018》,香港連續八年被評為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而隨手搜索“香港”二字,緊接著就會出現:香港人為買房有多拼……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其實,在香港,住房一直是重大的民生問題。

持續高漲的房價,物價的提升,導致籠屋、棺材房、太空艙、陽臺屋、貨櫃屋,水管屋、劏房等各種各樣為了滿足最基本住房需求的“奇葩房屋”層出不窮。

並且,在香港有一個可悲的事實,那就是最窮的人住著最貴房子,香港房租最高的地方不是中環,也不是淺水灣,而是全港十八區最貧窮的深水埗。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在那裡,有些人,每晚都睡在“棺材”裡。

據瞭解,之所以會衍生“棺材房”,因為當橫向空間已經無法再被利用時,房東們便把目光投向了縱向空間,於是棺材房應運而生。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然而,於有些租客來說,棺材房已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沒流落街頭。

因為,這裡每尺(0.09平方米)的最高租金可達300港元,計算下來,每平方米相當於2800餘人民幣

竟有,20萬居民棲息在此。他們的職業、生存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但唯一相通的是,大家都負擔不起一個可以站立的房間,只能過著「彎腰屈膝」的日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更令人震驚的是,20萬人中兒童佔了4萬人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成人尚且可以承受“無光”照耀的日子,孩子卻得在這暗黑環境中學習成長,實在讓人心痛。


棺材房中,最嚴重的安全隱患就是火災。高度密集加密封。

可每當我們提到“香港”,腦海裡浮現的都是繁華、購物天堂、快節奏諸如此類的“讚美”。

殊不知,在這浮華的背後,包含著20萬人的絕望。巨大的貧富差距,是城市的悲哀,也是無奈……

難怪,有人自嘲,還沒死,就已經躺在了四塊棺材木板中。(關鍵連腿腳都沒辦法伸直…)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並且,最小的“棺材房”面積不過1.4㎡,一般都控制在4㎡內,僅夠一人臥躺,租金為1600—3200/月。

最難以“忍受”的是,一個衛生間,24位住戶共用,環境可想而知,惡臭無比……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如果說,住“棺材房”已是極限,而“籠屋”則被批“無尊嚴”可言。

其實,港籠屋最早出現在1950年代,是用作外來勞工的臨時住宿

而何為「籠屋」,就是一張張被鐵絲網包圍的床位,大多存於深水埗的危樓之中。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通常,一間小屋裡,會安置十個三層鐵籠床位,來自四面八方的租客齊集在此,每天結束繁重的工作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這2平米空間內。

早已無暇顧忌,到底什麼是活著的意義?先生存下去,才有活的希望。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在電影《一念無明》中,就曾有描述,儘管他們住的不是“籠屋”,但已讓人有窒息感。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電影《一念無明》劇照

雖然籠屋,在很多香港人看來,實為“恥辱”。

但是在“籠民”心裡,把床用鐵網封閉上鎖,就是一個不至於流浪街頭的家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由於很多基層市民收入低,最低工資約在5000 - 7000港元,而這些收入只夠他們選擇租金又高、空間極小的

劏房

為了紮根在這座城市,很多港漂一家人就“蟻居”這小小小室內,大家努力且認真地生活著,即使未來不可期……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曾志偉直言,在劏房拍了十幾天的戲,儼然也無法忍受,住在劏房裡“怎樣豁達的人慢慢都會受不了,我已經很幸運,房間有窗,很多房連窗都沒有。”

或許,比起“棺材房”、“籠房”,“劏房”要體面許多,儘管依然隔斷間,但大小還都俱全。

只不過是,廚房、廁所、臥室為一體,一般面積不會超過8平方米,租金最高達4000港元/月。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曾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為5.7平方米,僅比懲教署監獄囚倉人均標準多27%。

而“豬”的均居住面積就有5—9㎡,車位的標準面積是15㎡,可14㎡卻是一些人的全部。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我們都知道,香港住房緊張,可每每看到這些報道時,幾乎難以想象,更沒法設身處地的感受,他們的感受。

TVB曾播出一檔節目名為《有房萬事足》,講述的就是香港年輕人為了買房到底有多拼!

就像主人公Chris,他的人生格言:寧願給樓吃,自己也不吃。

40歲的Chris為一家貿易公司的老闆,收入相較於一般港漂青年要可觀多,然而,在買房前,他過了八年每天花銷控制在50港元內。(50港元在香港甚至有的都不夠一碗麵錢。)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基本上能省則省,上班帶飯,手機用2G,去公共運動場的更衣室洗澡,不旅行、不戀愛……

恨不得有一分錢存兩分錢,整整八年時間,Chris終存夠了300萬港幣,接著再貸款300萬港幣,買了間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

這下,終於可以考慮個人問題,戀愛、結婚。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而為了買房,28歲的“紮鐵哥”Roy,直接放棄了辦公室輕鬆的工作,選擇到工地上做紮鐵工人。

因為早前的辦公室文職工作,收入只有一萬多元,根本談不上買房,吃飯、看電影都不夠。

而現在做紮鐵工人努力一點每月可掙三四萬塊錢,能存下一大半,再辛苦拼搏些就能實現購房。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還有,甚者直言,“有房就有愛情,有房才有高潮”,面對鏡頭,22歲的Seasun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由於,香港房價是按尺計算的,也就是1平方米約等於9平方尺,房價則需要在基礎上乘以九。

也難怪余文樂曾在節目裡說,

在香港1000W只能買一個一室一廳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所以,才有了這麼多“不可思議”的房型。

一個馬桶和一個沙發的“廁所房”,而租金則為2900元/月。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就連,演員吳孟達曾在節目裡便感嘆道,香港年輕人的巨壓,這是很痛苦的。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攝影師Benny Lam,曾耗時四年,拍攝了100多個香港“蟻居”群眾的現狀,他坦言:“拍完這組照片回到家,我哭了。”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在香港夜晚迷人的霓虹燈外,還有多少人只能做著沒有顏色的夢。

多少人到香港旅遊一番,在維多利亞港、中環、尖沙咀消費一番,便以為見到了香港的全貌。殊不知這裡聚集著多少苦苦掙扎的底層群眾。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在摩天大樓間夾縫求生的人們

未來將何去何從

夜幕下,中環寫字樓與平房小屋共存

一如這個貧富懸殊的香港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有人說:

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想象力。

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

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一句,「沒辦法,這就是人生」。多麼無奈,又不屈。

而我們還有什麼資格抱怨生活,有些人僅是活著就用盡全部力氣。

「生活篇」香港超小籠屋,更殘忍的是“我還活著,卻已住進棺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