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有個視頻火了。
受疫情影響只能宅家看電視的兩個小男孩,在看動畫片《葫蘆娃》的時候太投入:
哥哥趴在電視前哭喊著被妖精抓走的爺爺,而弟弟則在後面跟著哭喊“媽媽你快救救爺爺”。
兩個孩子臉上掛著淚珠,顯然是動了“真感情”。
很多網友覺得,孩子真是善良可愛啊。
但最高讚的評論卻說——
別說孩子,我現在看,也會哭。
被妖精抓走的爺爺,觸發了我們內心最牽掛、最脆弱的情緒,讓我們感知到孩子眼淚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很單純的悲傷。
你說他善良與可愛,並安慰不了孩子的情緒。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點同理心。
你的孩子,是否有時會表現出難以理解的激烈情緒?
有一年,我們全家帶著孩子在山區旅遊。
孩子爸爸挑戰高空滑索(一種懸空滑過懸崖的驚險遊戲),還在調試安全帶的時候,孩子突然撕心裂肺地嚎哭了起來。
奶奶皺著眉頭批評他:哭什麼哭,爸爸又不是不回來了,真不吉利。爺爺試圖安慰他:沒事的,男子漢堅強勇敢,不流眼淚。
結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加傷心,路人頻頻側目,我都驚訝於他的激烈情緒。
直到孩子爸爸返回來,看見嚎啕大哭的孩子,緊緊地擁抱了他很久(期間他一度哭得更傷心),十幾分鍾後他才停止抽泣。
孩子為何會突然大哭?
原來他害怕爸爸,有哪怕萬分之一的機會,會一去不返。
小小的可能性在孩子心中被無限放大,可是在成人眼裡,卻不值一提。
這其實很可怕。
孩子的情緒被斥責與說教生生掐斷,他以後會覺得:
原來表達情緒是一種“丟人”的行為!
我不勇敢(我很可憐)!
我不配做男子漢(我不行)。
幸好,孩子爸爸在返回後沒有奚落他,反而給了他緊緊擁抱。
《喚醒老虎—啟動自我療愈本能》一書中,曾詳細描寫過人在面對重大應激事件時,可能會出現一種僵化反應,就是不哭、不笑、不敢怕、更不敢生氣。
這在心理學上稱作“情緒封鎖”,孩子在表達情緒時如果受到父母嚴厲地說教甚至斥責,很肯能 會用封閉感受來保護自己免受刺激。
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案例表明,那些曾經被封閉的,被可以忽略的感受和痛苦記憶,會像烙印一樣封存在孩子的潛意識裡。
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甚至人格形成。
但是隻會哭鬧的孩子,如何去了解他的真實情緒?
TED演講裡,有一個有趣的卡通片:
一隻狐狸跌落深井,它逃不出來,在井底大聲呼叫:
我脫不了身
這裡好黑
我快要崩潰了……
一隻麋鹿路過,它高高站在井口向下張望:
喔!你真的很可憐!
我建議你……,可惜你並不願意。
一隻熊來了,他爬下井底:
我理解你的感受,
你並不孤獨。
他“戴”上了和狐狸頭頂相同的烏雲,默默地傾聽狐狸的敘述。
沒有建議,更沒有說教,熊只是說:我明白你的感受,你不是一個人。
狐狸終於和熊擁抱在一起。
想想家庭中太多類似場景——
當孩子處於情緒漩渦時,他們會用哭叫、吵鬧等行為來向上喊:
爸爸媽媽,我像是被卡住了。
四周好黑,我好害怕。
我們大多像麋鹿一樣,試圖用說教去改變他們的情緒,糾正他們的行為。
結果小一點的孩子,會哭得更大聲,鬧得更歇斯底里。
而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狠狠地關上房門,生生與我們隔離。
說教,給孩子高高在上的疏離感——
我的遭遇、我的感受,對你來說並不重要。
我不要你的憐憫和說教。
走開,你根本不理解我。
有時候,孩子真的明白自己表現得有多糟糕、多可笑。但他其實,並不需要你的同情或者建議。
父母如果能聽到“哭聲”,然後再看到“洞底的漆黑”,接下主動“爬下來”,告訴孩子:
我知道這種感覺;
我的孩子,你不孤單。
這,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有人說,我真的不知道孩子的哭聲後面隱藏著什麼,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同理心”。
成年人,往往放不下修煉已久的鎧甲,去掏出心底的脆弱感情,來共情孩子看似誇張的應激反應。比如很多人都遇到過,孩子的一個玩具壞了,修不好也買不到。
你只能和他說“換一個吧”,可是他卻不依不饒的哭鬧,以至於你忍無可忍。或許,我們都忘了,失去了心愛的玩具,是一種怎樣的心裡感受。
就像《頭腦特攻隊》裡的小象冰棒一樣,眼睜睜的看著它,掉入深淵。
代表“快樂”的樂樂一個勁的安慰冰棒: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會有辦法的。
一切都會好起來嗎?孩子不知道。
他只知道,他的玩具再也回不來了。
他也不需要你轉移注意力式的逗樂。
像憂憂那樣,坐在孩子旁邊,去描述你看見的事實:
很抱歉,你的玩具再也回不來了。
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我知道,你一直非常喜歡這個玩具,你和它在一起做過很多事,對麼?
孩子可能會哭泣得更加傷心。
別擔心,那只是他的情緒,找到了出口。
最後,試著和孩子去分享同樣的經歷:
媽媽小時候,也有一個小鴨子,我去哪都帶著它。
可是有一天,我坐在奶奶自行車後回家的路上,把它弄丟了。
媽媽也哭了很久,小黃鴨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我和你一樣,會永遠記得它。
武志紅說:愛的本質,是被看見。
富有同理心的父母,懂得如何讓孩子釋放情緒,懂得如何穩妥的接住孩子的情緒,更懂得如何在接納情緒之後,同理進行回應。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如何去感受,可以只對孩子說:
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你,我的孩子,但我很高興你願意在我面前哭泣。
“幫孩子哭泣”,就是撫慰,就是同理心。
父母有同理心,就是給處於情緒漩渦中的孩子,最好的幫助。
-END-
策劃:有養
視覺:magic y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頭腦特工隊》截圖、
動畫片《It's dark》、《小歡喜》劇照、百度
閱讀更多 有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