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近代史上一顆耀眼的星

武昌起義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承接了清政府統治與共和政權這兩大重要的歷史進程,雖短暫,但耀眼而光輝。正是因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加速了清政府及其代表的兩千多年的帝制迅速走向滅亡,同時也作為共和制的起點,使中國歷史進程有了新的方向。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武昌起義的槍聲在這裡響起


但是,當我們仔細翻讀關於武昌起義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武昌起義的爆發,可謂意外頻發,狀況百出,最後頗有點歪打正著的意味。

在湖北武漢一直積極策動革命的,是同盟會的兩個分支——共進會、文學社。他們在武漢不斷的發展會黨,積極籌備革命。而駐紮在此的清軍,則是當年張之洞練成的新軍“自強軍”,但是此時清軍的將領多是腐敗無能之輩,更為重要的是,共進會、文學社將革命的思想慢慢的滲入到這支武昌新軍內部,而且多以基層幹部為主,會眾多大3000餘人。簡單來說,革命軍形勢一片大好,要等的只是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則是被一連串的意外生生的創造了出來。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起義軍用過的“鐵血十八星”旗


意外:打草驚蛇的“南湖炮隊”事件

1911年6月,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武昌新軍約兩個團被調往四川。眼瞅著武漢鎮守的兵力大減。革命黨人覺得時機已到,秘密約定舉事事宜。並決定將起義日期定為1911年10月6日,同時將作戰計劃悉數下達,大家靜候10月6日的到來。然而,意外發生了。

1911年9月24日夜,武昌新軍駐紮在南湖的炮隊裡發生了一起打架鬥毆事件,也僅僅就是因為幾名士兵和長官的一點矛盾。雖然事情不大,但是結果卻對革命軍很不利。新軍的主要領導人瑞澄和張彪,除了處置了這幾名士兵外,還把所有新軍(除了執勤的)的武器彈藥,集中管理,統統鎖到了楚望臺軍火庫。另外,也不知道是走漏了風聲,還是瑞澄等人有所察覺,突然下令新軍換防。也就是說,革命軍起義所需的武器、人員,都出了意外。無奈,

革命軍只得將起義日期推遲十天,也就是10月16日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意外:突如其來的爆炸

當眾人靜靜等待著10月16日到來的時候,另一個意外發生了。1911年10月9日,革命軍領導人之一孫武,在秘密據點研製炸彈的時候,意外發生了爆炸

。爆炸不僅造成革命軍人員的傷亡,更為嚴重的是,聞訊趕來的軍警不僅拘捕了該處部分革命黨人,而且還查獲了革命黨名單

名單在手的瑞澄,決定徹查這批亂黨份子,一方面嚴禁不同營隊的士兵互相走動,另一方面更是豪言,要按照名單搜捕革命黨人。這一舉措,使得人人自危,恐怖氣氛籠罩了整個武昌城。


意外:等不到的起義信號

在這種關鍵時刻,起義軍決定不能再等,提前起義。約定好當晚十二點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城內外起義軍聽聞炮聲,則同時起義。可是,到了晚十二點,起義軍苦苦等不到南湖炮隊的炮聲,原因是南湖炮隊戒嚴,出入都很困難,起義軍的這一命令無法送到南湖炮隊內部的革命黨人手中。無奈,計劃只能再一次擱置!

然而,清軍卻在緝拿革命分子上,又取得了進展。因爆炸案被拘捕的革命黨人劉同,叛變革命,將革命黨人秘密據點、機關、人員統統說了出來。不少革命黨人被拘捕,隨即被處決。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此次被處決的三位領導人


意外:不在計劃之內的槍聲

革命黨人的相繼被抓、遇害,使得起義軍心急如焚。為防遲則生變,工程第八營起義召集人熊秉坤,決定不再等待遲遲不到的起義信號,而是和同營的起義軍約好,以槍聲為號,相約舉事。

1911年10月10日晚七點,工程營的一名排長在查寢之時,發現一名士兵抱槍而臥,立馬懷疑其有造反的嫌疑。於是,這位排長前去繳槍,雙方起了衝突。同寢室的一位革命軍士兵-程正瀛,在幫忙的過程中,開槍結果了這位排長。就是這一聲槍響,拉開了武昌起義的序幕。大家聽到槍聲,以為就是約定好的起義信號,四方湧動,大家紛紛衝出營房,開槍、放火,響應起義。而存放武器彈藥的楚望臺,不經意給毫無組織的起義軍一個方向,各路起義軍紛紛匯合於楚望臺,奪取武器彈藥。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各路起義軍紛紛湧向楚望臺


自此,起義軍以吹枯拉朽之勢,奪取了武昌起義的勝利。

武昌起義的成功,原因有很多,小編不一一列舉。只說一點,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早已失去了民心,再加上新思潮的湧入,大家都想早日脫離清政府的統治。繃緊的神經,等待的只是一個機會,儘管這個機會來的意外連連,但只要開端一起,革命之勢就會如同江水一下,奔流向前。


武昌起義—意外造就的歷史

紀念武昌起義的浮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