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近些年來,國際電影界,尤其是是好萊塢電影界,越來越呈現出一種

“全員黑化”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優秀電影、知名IP開始採用黑人作為主角,以黑人為題材的電影評價也是水漲船高。

因此,時下所飽受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觀眾,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偏見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可以看一個數據——截至2018年,棕黑種人在全世界範圍內佔15%左右。

黑人的數量和黃種人白種人無法相比,但絕對不可忽視。黑人有天生的運動和音樂天賦,他們能歌善舞,體格強健,當然也不缺乏表演的才能。縱觀國外電影史,無論哪個時期都少不了黑人演員的身影。

優秀的黑人演員,每個愛好電影的朋友幾乎都能說出幾個名字,有演技超群的摩根·佛裡曼、丹澤爾·華盛頓,又或是票房之王威爾·史密斯、塞繆爾·傑克遜。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所以說,這種偏見絕對不是因為黑人演技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他們膚色註定了與許多故事不適合,卻偏偏要迎難而上,往往起到的都是反效果。

這樣說不容易理解?那咱們可以舉個例子,史詩級魔幻鉅作《指環王》,三部曲中出場角色達到上百個,幾乎全部都是白人演員。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為什麼?

很簡單,這是白人寫的故事,裡面沒有黑人的位置。

同樣的道理,巨石強森的《赫拉克勒斯》在歐美票房慘淡,因為西方人不能接受他們神話中的神靈披著棕色的皮膚,哪怕演員的形象已經非常吻合,也掩蓋不了膚色的問題。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什麼是偏見?這就是偏見。相比之下,東方人對黑人的偏見還要更少一些。

這世界上白種人的數量幾乎是黑種人的四倍左右,西方所有的經典文化、傳說、神話、史詩,都是由白種人完成的,那些先祖們自然不會給後登場的黑種人一個位置,所以以這些文化為藍本製作的電影,也就難有黑人演員的一席之地。

奧斯卡獎的【政治正確】

奧斯卡獎明裡暗裡搞政治正確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早些年是反法西斯,再近些年是經濟危機和反戰爭,最近這10年,基本上都圍繞著【種族歧視】來論定最佳。

從2014年的《為奴十二年》,到2017年的《月光男孩》,再到今年的《綠皮書》,這些電影都足夠優秀,但如果沒有政治正確的傾向,它們未必能摘得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奧斯卡獎作為電影業內最權威的獎項,對世界電影人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越來越多的黑人主題電影就是有力的佐證。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僅在劇情電影中,在商業電影中體現的也同樣明顯。黑人主演的我們不談,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幾乎每部商業片中,都至少會有一位黑人演員,還必須得是正面角色?

這種影片,看多了就會感受到一個詞——刻意,太過刻意。因為膚色問題降低了整部電影的觀感,你叫觀眾們怎麼能沒有偏見。

膚色真的可以判定演員?

我個人認為,以膚色判定演員能力和成就的言論,是相當無知的

誠然,黑人是演不了白人的神話和史詩,就像白種人演不了我們中國人的武俠和玄幻一樣,一個種族一種文化傳承,因為文化衝突而對一個種族產生偏見,應該說是非常不理智的。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也是一樣的觀點,演員的優秀程度與膚色不應該產生聯繫。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黑人演員被觀眾嫌棄呢?

上面我們提到黑人不適合部分白人的文化,也就是說有些故事不能選擇黑人,但有些時候,卻是黑人強行選擇了故事。就比如號稱即將出演小美人魚真人版的黑人女演員,新版《神奇四俠》裡的霹靂火,因為強行讓黑人出演重要角色,而被觀眾一邊倒的狠狠吐槽。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全員黑化”?我們是不是真的對黑人演員有偏見?

因此,這裡要說的就是一個非常平常的道理:讓故事選擇演員,不要讓演員選擇故事,後者造成的惡果我們中國觀眾最清楚。黑人可以是領袖、英雄、戰士、勇者,也可以是罪犯、惡黨、懦夫、小人,在熒屏上,所有種族理當一視同仁。

總結來說,對觀眾而言,至少對於中國觀眾而言,

我們並不是對黑人演員有偏見,也不應當有偏見,我們只是希望合適的演員出演合適的角色,僅此而已。在國內電影市場也是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