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公元前124年,衛青打敗匈奴右賢王,建立巨大的功業,被漢武帝封為大將軍。自此之後,朝廷上絕大多數的公卿大臣,都順著漢武帝的意思,在衛青面前禮讓三分,可偏偏就有一個人不買賬,不肯在衛青面前低頭,這個人就是汲黯。

作揖還是拜禮?

《資治通鑑》在描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借用了《史記》裡面的一些文字,說所有公卿大臣在衛青面前“皆卑奉之”,在衛青面前自我降低一級,“獨汲黯與亢禮”,唯獨汲黯覺得自己和衛青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有人看到汲黯不肯在衛青面前屈服,也挺替他著急的,因為大家都覺得遵從衛青應該是漢武帝的意思,汲黯不肯在衛青面前禮讓三分,不就是得罪漢武帝了嗎?所以有些人就去勸說汲黯,“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也就是說,很多人都判斷這是漢武帝的一個態度,希望看到所有公卿大臣在衛青面前都恭恭敬敬的,都能夠卑微一些。可以說,那個時候的衛青簡直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他們勸汲黯“君不可以不拜”,見到衛青要行拜禮。

汲黯就說了,“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這句話怎麼理解?我們把它拆開,詳細地分析一下。“夫以大將軍有揖客”,“揖”是古人見面的一種禮節,那麼兩個人見面是作揖還是拜?當兩個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那作揖就可以了,如果雙方關係不平等,自己的身份地位比較低,比如對方是長官或者長輩,則需要行拜禮。可想而知,其他的公卿大臣見到衛青應該都是行拜禮的,只有汲黯見到衛青,大大咧咧地只作一個揖。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然後我們再來把這兩句結合起來,汲黯這句“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對著大將軍只作揖,不行拜禮,不是更加體現出大將軍有包容賢士的這樣一種氣度嗎?我通過另一種方式在成全他,來彰顯他有氣度,有品格。這當然是汲黯的一番解釋了,汲黯的這一番話最後傳到衛青的耳邊,衛青聽後就更加尊重汲黯,覺得他有個性,不趨炎附勢,不會因為皇帝看重誰,就去拍馬屁,反而能夠堅守住自己的立場,是非常了不起的。

不僅如此,每當衛青在和漢武帝或者其他公卿大臣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有所疑問,他就會想到要去請教一下汲黯,因為他覺得汲黯有風骨,不人云亦云,一定會有他獨特的觀點,一定會對我有所幫助。

汲黯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講到這裡的時候,《資治通鑑》筆鋒一轉,開始比較汲黯、衛青這些人在漢武帝面前不同的分量。首先是衛青,《資治通鑑》中說,“大將軍青雖貴,有時侍中,上踞廁而視之。”衛青在宮裡面和漢武帝一起商量的時候,漢武帝有時是“踞廁而視之”,後來包括蘇軾在內的許多學者認為,“廁”是

廁所的意思,“踞廁而視之”就是漢武帝在廁所裡面和衛青商量事情。其實這個解讀是錯誤的。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皇帝和大將軍怎麼可能在廁所裡面商討國家大事呢?這明顯是不符合常識的。那麼“踞廁”應該如何理解呢?

漢朝人不像我們今天一樣坐在椅子上,他們是席地而坐。如果場合不是十分嚴肅,他們會雙膝著地,小腿緊貼在地上,屁股坐在腳跟上。如果場合嚴肅,對方身份尊貴,則要“跽坐”,還是雙膝著地,小腿緊貼在地上,但是大腿和屁股不能墊在腳跟上,必須完全直立起來,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西漢銀女坐俑

漢武帝的“踞廁”應該是另外一種坐法,因為膝蓋跪久了之後會發麻,如果隨意一點的話可以換一種姿勢,比如一條腿平放在地上,另一條腿弓起來,那麼弓著的這條腿就可能踩到坐席的邊緣,而“廁”就是坐席邊緣的意思。總而言之,“踞廁”不是一種正規的坐法,也就是說,漢武帝見到衛青時,他的坐姿是非常隨意的,不像在朝廷上開正式會議那樣。

說完了衛青,《資治通鑑》又講到了丞相公孫弘,漢武帝見公孫弘的時候,坐法就不會像見衛青那麼隨意了。《資治通鑑》記載,“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意思就是說,在和公孫弘討論事情的時候,漢武帝有時來不及著裝整齊,甚至就不戴帽子。古代成年男子在正式場合見客人的時候,是一定要戴帽子的,所以漢武帝在見公孫弘的時候,雖然不像見衛青那麼隨意,但也處於一種比較放鬆的狀態。

最後,《資治通鑑》講到了汲黯,“至如汲黯見,上不冠不見也”,如果汲黯求見漢武帝,漢武帝不僅不敢擺出非常隨意的坐姿,連冠帶都要整整齊齊的,必須要穿好上朝的衣服,戴上帽子,等著汲黯的到來。有一次汲黯來找漢武帝,漢武帝沒來得及戴帽子,怎麼辦?身為天子,漢武帝居然躲避到後面去,聽聽汲黯請示的是什麼事情,然後叫身邊的人到前面去,代表自己跟汲黯說皇帝同意了,他都不敢出來見汲黯。可想而知,汲黯雖然只是一個地位不高的大臣,但他在漢武帝心目中的威嚴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丞相,也超過了衛青。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漢武帝和衛青、公孫弘、汲黯三者之間的禮節程度和親近程度是呈反比例關係的。他和衛青最親近,所以二人的禮節也就最隨意;和公孫弘之間相對熟悉,所以禮節也相對隨意;和汲黯之間如此莊重的禮節,其實反映出漢武帝跟汲黯並不親近。

那麼,汲黯這個人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司馬遷在《史記》裡,為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資治通鑑》裡,司馬光為什麼也要把他的事蹟重點講述?

正因為汲黯和漢武帝之間不親近,漢武帝要用非常莊重的禮節對待他,所以汲黯不是因為和漢武帝之間的私人關係而成為朝廷上的大臣的。這也就應了古人的一個觀念——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不能所有的公卿大臣都是因為和皇帝關係近,才可以在這個朝廷上面立足。

衛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公孫弘是漢武帝提拔起來的書生,如果說所有的大臣都成為皇帝的個人關係戶,還能夠體現出“天下為公”這個道理嗎?所以必須還有一些大臣,他是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風骨在朝廷上立足,和皇帝沒有其他關係。汲黯就是這樣人群的代表,這就是他存在的意義。

歷史,不應該只看故事

我們如果把《資治通鑑》往回翻兩卷的話,就會發現汲黯這個人物其實在建元六年(前135年),也就是漢武帝登基以後不久就出場了。

汲黯剛出場的時候,《資治通鑑》根據《史記》提供的材料,講了兩個小故事。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建元六年,當時處在東南一角的閩越國和周邊的一些民族政權發生摩擦,漢武帝想幹預,於是就派汲黯去觀察閩越國和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矛盾,希望他回來以後能夠提供一些信息,為中央處理做準備。結果汲黯根本沒有進入閩越國境內,只是到了吳國的地界就回去了。

回去以後他怎麼跟漢武帝交代呢?他就跟漢武帝說,少數民族相互攻擊的事情很常見,這就是他們的風俗,不足以勞駕天子的使者千里迢迢過去觀察,算了,這個事情你別管了。等於說他根本沒有執行皇帝派給他的任務。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那麼汲黯是不是翫忽職守,不認真?下面還有一個故事,告訴我們汲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又有一次,河內郡(今河南焦作、新鄉一帶)發生了嚴重的火災,有一千多戶百姓的家都被大火燒了,漢武帝又派汲黯為特使,去視察。汲黯這一次到現場去看了,回來之後,向漢武帝報告說,火已經燒了,老百姓的家都已經毀了,現在也沒有什麼其他辦法,無非就是災後重建,這個事情不重要。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什麼事情呢?他說我到了河南一帶,看到因為水災、旱災波及的一萬多戶人家。這一萬多戶貧困的老百姓都沒有糧食吃,悲慘到人吃人的地步,因為我是你的特使,手裡拿著使節,所以就仗著這個使節,讓河南的地方官把當地的糧倉打開,拿糧食去賑濟老百姓了。這個事情事先沒有徵得你的同意,我擅自就這麼做了,所以我犯有假託聖旨的罪行,請你處罰我吧。

根據漢朝的法律,假託皇帝的旨意去做事情是死罪。然而,漢武帝覺得汲黯雖然事先沒有向自己彙報,但是畢竟是救濟老百姓,是一件好事情,而且膽量也夠大,願意冒生命危險去救濟百姓,這是賢人所為。所以漢武帝非常欣賞他,也沒有治他的罪。從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汲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不僅有膽魄,而且非常愛民,能夠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


怎樣的名臣能讓漢武帝也敬畏有加?

如果這樣去解析的話,歷史是非常豐富的,不僅僅是看幾個故事就結束了,我們一定要看透這個故事背後到底是什麼,古代史學家塑造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是有他的用意的,如果我們僅僅是留於對這個故事本身的瞭解和講述,可能就無法看到一些更加深層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