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疫情防控下的班級管理與建設》隨筆

聽《疫情防控下的班級管理與建設》隨筆

活動海報

昨日晚八點(3月11日), 我參與了愛心與教育研究會的 3月11日呱呱活動之“疫情防控下的班級管理建設與管理”活動。雖不是班主任,也無參與網課的經歷,但是聽起來卻感覺非常有意思。或許,正是因為缺乏相關體驗,所以才有強烈的瞭解興趣吧。

疫情防控期間,我有很多的思考,不知道是否有偏頗。昨日聽了大家的交流,心有慼慼焉。於是竊喜。“廉頗不老,尚可飯矣。”

聽《疫情防控下的班級管理與建設》隨筆

網絡圖片

王軍老師是位高中化學老師,也是班主任。他利用騰訊視頻上網課的同時,每天在“班主任自主課”中安排學生講“疫情故事”,進行責任擔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感覺特別好。年輕人,有思想!他說育人其實是育心 。所謂擔當,最低是不給社會添亂。在他的網上課堂中,沒有人缺席,而且他不用讓孩子“打卡”。偶爾在別的老師課堂上有缺席者,學生說家裡沒電了,他選擇相信。相信學生,學生焉能不信老師。多麼智慧的年輕班主任啊!另外, 他開設的“空間小課堂”非常有創意,把“規定動作”轉換為“自選動作”,孩子們的興趣空氣高漲。

楊小梅老師是一位鄉村語文老師,她談了在網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諸如學生玩手機、網絡不暢、家長頭大等種種問題。對於出現的困難,她採取的方法是“家訪”。親自教孩子們學會如何在網上上課。至於她如何去家訪的,我沒有弄明白。疫情下, 教師去學生家長中家訪,會不會給家長和學生造成另一種困擾呢,不得而知。她在上網課期間,和學生“共讀”,我感覺非常好。

夏婷老師,一個湖北的英語老師。她分享了互聯網下師生關係問題、教育方式問題等理論性問題,很受用。是的,互聯網是現代教師必須適應的教育新方式,但是互聯網教育不會代替教師教育。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師永遠不會淘汰。我贊成這個觀點。教育是以心靈喚醒心靈的事業,是關於心靈的藝術 ,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會代替教師的智慧。老師的真誠關懷和豐富的體態語言,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當然,作為現代教師,既懂教育,又會技術, 是最好不過了。

聽《疫情防控下的班級管理與建設》隨筆

網絡圖片

後來還有幾個老師分享交流。由於到了我休息的時間,沒再聽下去。聽了三個老師的分享,已經讓我能一葉知秋了。

不管社會發展到什麼時候,不管遇到什麼災難,真誠的教育,教育的真誠,用心教育,以心育心,是亙古不變不變的常理。

(鄒城市鳧山小學 周廣玲 2010年3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