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衝華為危機,克利夫蘭為臺積電與華盛頓搭橋

今年初,英特爾(Intel)前任全球公共政策副總裁克利夫蘭(Peter M. Cleveland)更新了領英(LinkedIn)個人頁面,曾主持華盛頓遊說工作的他,已在去年下半年成為臺積電新任副總裁,執掌全球政策、監管及立法等事務。

緩衝華為危機,克利夫蘭為臺積電與華盛頓搭橋

之前為英特爾主持華盛頓遊說工作的克利夫蘭(左),現為臺積電副總裁。

能影響整個國家的說客

這項個人職位變動引起媒體高度關注,不只因為臺積電與英特爾都是全球舉足輕重的電子大廠,克利夫蘭獨特的職業生涯背景,更反映出臺灣半導體行業龍頭在中美博弈之下努力求取平衡的現況。

現年 55 歲的克利夫蘭曾在美國國會工作長達 16 年,他自稱民主黨人,曾擔任參議員查克·魯布(Chuck Rubb)的幕僚,以及參議員黛安·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的幕僚長,兩人都是以中間路線著稱的資深參議員,克利夫蘭也大方展現對“搭橋者”(說客)的認同感。

“我十分景仰參議員亨利·M·傑克遜與其他中間派人士,我相信他們能發揮有意義的影響力。”克利夫蘭 2010 年接受《國會山莊報》(The Hill)時說。

克利夫蘭任職英特爾期間,將這種特質展現淋漓盡致。他表示,自己總是試著與政壇光譜的兩邊互動,只要國會議員願意為了創新和科技發展“做對的事”,共和黨或民主黨的身份不會阻撓英特爾的支持,影響力才是他在意的事。

他說:“我也許只是個說客,但我投入的領域能影響整個國家。”

現今,美國對華為的防範仍不斷高漲,前段時間傳出美國將推出“微量條款”,把供應華為的美國技術佔比門檻從 25% 下調至 10%。此舉恐將對臺積電供貨華為產生影響。

臺積電對其信息保密到家

雖然臺積電聲稱美國並未施壓要求停止向華為供貨,但早在半年多前,《彭博社》(Blooberg)就報道臺積電打算在美設立政府公關部門,可見抉擇時點正朝向臺積電逼近,終須在美國與華為之間做出取捨。克里夫蘭的位置就處在這個岔路口上,他的遊說功力可能將決定臺積電在抉擇之際如何將衝擊降到最低。

去年 6 月,他曾告訴 Yahoo 金融版:“要找出更有建設性的解決取向,以正面、有助益的方法,確保華為建設網絡的安全性。在他們的網絡裡設置更多檢測會比較有效率,勝過以大棒掃除華為在此的事業。”

克里夫蘭更指出,舉棋不定的美國國家政策可能對經濟傷害更大。“美國決策時的善變、反覆和獨斷獨行才是當前挑戰。”他說:“美國政府對美國國安的想法非常強硬,但那不能犧牲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臺積電代理發言人高孟華 1 月中旬告訴《彭博社》:“克利夫蘭正協助臺積電,加強與全球利害關係人溝通,包括政府部門。”高孟華指出,臺積電一直都有單位處理政府政策與立法,但未來將把相關事務集中在單一新職位。然而,臺積電對這位說客大將的信息卻保密到家。

根據已公開信息,克利夫蘭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歷史系,畢業後迅速投入政治工作。他告訴《國會山莊報》,當初為了與參議員魯布面試曾苦等三個半小時,最後還從不給工資的打雜實習生做起,決心可見一斑。他回憶:“我當時在食物鏈最底層,辛苦得不得了,沒日沒夜地工作。”

隨後克利夫蘭於喬治城大學取得法律博士,12 年後轉至范斯坦麾下,一路做到幕僚長,服務於財政與外交委員會。擁有紐約律師執照的他,也曾在律師事務所負責政府關係業務。

2008 年,英特爾看重克利夫蘭在華盛頓的多年經驗,招攬他成為全球公共關係副總裁。克利夫蘭將觸角延伸至更多領域,協助推動商品關稅、移民法改革、智財權保護及科技產品出口等法案,更曾代表英特爾參與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中美關係全球委員會等單位,與北京當局、布魯塞爾都有深厚關係。

與亞洲、中國頗有緣分

克利夫蘭與亞洲頗有緣分,童年時隨著在國務院任職外交官員的父親派駐首爾,中學才回到美國。低調的克利夫蘭在社群媒體上不算活躍,但近年推特發文就有三則與中國有關,包括 2018 年赴北京與中國信通院交流,以及兒子赴上海企業實習時,他特意用拼音秀出簡單中文讚許。

從經歷來看,克利夫蘭熟悉中美關係、在信息產業也耕耘多年,又擅於結合跨黨派力量推動政策發展,的確是緩衝華為制裁危機的不二人選。他能否發揮實力,成為臺積電與華盛頓的堅實橋樑?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