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前言

随着专栏多年来的更新,适用于普通用户的布光教学也都说得差不多了。以后除了光线教程外,我还会多写一些职业摄影师更关心的——既用摄影来赚钱时会遇到的问题。

回到开头的问题,


摄影师应该固定自己的风格么?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是客户付钱委托拍摄,那么自然要听取客户的意见。然后再从中平衡自己的观点。

但如果把这个命题扩大到摄影师的某一阶段而言,比如近2-3年,那么情况就会复杂得多。


固定风格

风格既辨识度。

固定、鲜明的主题风格能够让观众/潜在客户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摄影师的标签,方便记忆。从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你来。


在这里,有一些不同因素可以来确定你的风格——


比如题材,越垂直越细分,则辨识度越高。

柔美少女,我就会想到vivienne mok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大卫汉密尔顿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传统日本美少女写真,我就会想到筱山纪信。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荒诞时尚类,我会想到盖伯丁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terry richardson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tim walker 等等。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焦段

布列松、卡帕、寇德卡之名自不必说。

又如Jeanloup Sieff,终其一生几乎只用一枚徕卡21mm镜头。

其夸张的透视,与几乎没有畸变的画面所带来的临场感直至现在都依然深刻地震撼着我。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布光

很少有摄影师会执着于某种特定的布光。但几乎所有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独特偏好。

比如 jake hicks 的照片里总是都有滤色片的影子。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而karl taylor 的照片大多会用到para(人像)、菲涅尔以及投影筒(静物)。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后期

除了上述的特定拍摄题材、手法外,更多的摄影师,尤其是刚起步阶段,总是会习惯于使用某种特定的后期来作为自己的照片风格。


比如有人做日系低饱和对比、有人黑白、有人HDR也有人国画风。

这当然无可厚非,毕竟相对来说更可控,成本也更越低。

但低成本的背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有资本的当然可以砸钱买流量,玩流量明星那一套,然后割韭菜。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操作不具备参考性。


问题

强烈的个人风格是高悬于摄影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首当其冲是审美疲劳的问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商业性。


或许你的风格很受欢迎,很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呢?

如果要以此为职业,这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又以vivienne mok 为例,她的照片则显然不具备普适性。

美则美矣,但若真涉及到商业拍摄,品牌方怕是会『下次一定』。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其实几年前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

不是你的照片不好看,或者技术不行。而是品牌方无法预见到你能不能拍出他们想要的东西。作为工作人员,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就比如我去KFC,只吃他们的鸡腿汉堡,从来不吃他们的盖浇饭。

因为我觉得他们并不是专业做盖浇饭的。如果要吃这,我为什么不去去楼下小店?


由此还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既极具个人风格的平面照片往往很难转型到视频应用中去。

而从目前趋势来看,这是很不利的。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视频拍摄花絮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认为摄影师需要有自己的审美偏好,但又要有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能力与作品。

然后才是『没有固定风格』。

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没有固定风格,不是完全放弃个人倾向。而是将自己的喜好巧妙地融合进画面,在让位普遍性、商业性的同时,显露出来区别于竞争对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以我为例,如今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使用广角的。

这样首先就让画面叙事趋于平和,画面主体也会更为聚焦于攀攀——她既是我画面风格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商业性的一部分。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然后是光线的处理。

并不是说我每次拍照都会打灯,搞很复杂的布光。

而是不管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单灯多灯还是连反光板都没有,我总是尽可能把光线处理得更为精致。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硬光来拍。


其特有的火花不但能够更好的表现产品质感,尤其是织物类的。还能让我的画面氛围微妙地区别于大部分选用柔光拍摄的摄影师。


摄影师应该固定风格么?


结语

以上仅以我个人经历抛砖引玉。至于如何切入、跨越固定风格阶段,是每个摄影师在职业历程中的一大挑战。

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