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从2008年的《叶问•一代宗师》到2019年《叶问•完结篇》,历时11年,讲述了咏春大师叶问的一生,也映射了中国武侠片及功夫片的一个终结。

  

  11年,足以让一个少年人成家立业,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大人。

  

  叶问更是如此。

  

  一:儒侠是仁者无敌的慈悲和侠之大者的担当

  

  1.叶问的影视形象是一个儒侠与现代好男人的代表

  

  叶问其人通过《叶问》系列,及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令观众十分熟悉。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他是广东佛山一带的咏春武术大师,他也是将“功夫”两个字写进英文字典,功夫片的开创者李小龙先生的授业恩师。

  

  在《叶问》系列中,叶问的形象更接近中国传统儒侠,同时加入了现代人们对优秀男性的一些“标准”,作为一部商业片,既取巧又传统。

  

  第一部中,叶问一袭长衫,文质彬彬,生活富足的他,虽是咏春传人,名满广州的高手,但更多的像是一位有极好修养与学识的先生。

  

  所以他对人总是温和有礼,说话不疾不徐,甚至被人挑衅与人动手都带着一份谦和。

  

  中国对儒家的思想文化,经历岁月变迁已经融进血脉之中,作为中国武术形象的体现,叶问儒雅的形象塑造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关键之一。

  

  《叶问》第一部上映之前,无论是香港功夫片,乃至亚洲功夫片都处在一个比较低迷的时期。

  

  而且大家看惯了成龙喜剧杂耍式功夫片和李连杰潇洒利落的武打风格,以及甄子丹此前《导火线》里狠辣的动作特点,他们在塑造人物时与其动作特点是一致的。

  

  《叶问》上映立刻引起轰动,最终票房过亿,也使得甄子丹二十几年的动作演员生涯终于迎来爆红。

  

  叶问形象的成功除了儒雅的形象气质外,更加入了大家对中国传统好男人的认同感。

  

  “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爱老婆的男人。”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叶问生活里陪老婆逛街,听老婆的话,跟人比武时怕老婆不高兴尽量推脱。

  

  举家落难时,为了妻儿的生计,做苦力,省口粮,生活无论如何窘迫都不让妻子担心,也不会抱怨。

  

  一个男人对妻子温柔体贴,遭遇挫折能毅然接受并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是大部分女人选择丈夫时最大的标准,叶问除宗师之外更是一个好男人,加重了他的儒侠形象确立。

  

  妻儿永远是叶问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

  

  为此他可以开馆授徒做一名教拳的师父;可以推迟和张天志以“咏春正宗”的比试留下陪病重的妻子,给她最后浪漫安逸的时光;可以在身患癌症后拼尽一切安排好儿子往后的人生。

  

  2.仁者无敌与侠之大者在动荡社会中的无奈

  

  人物形象的确立是对一部影片成功最基础的条件之一,《叶问》系列讲述了叶问的一生,他的一生也牵动着时局变化和许多人物的命运。

  

  金庸曾形容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所谓侠者必定是要为民族大义所抗争。

  

  前有霍元甲陈真为同胞奔走牺牲,后有叶问“一个打十个”和李小龙“不做东亚病夫”的愤怒。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侠,从来不是为一个人在努力。

  

  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与欺压,叶问教纺织厂的工人们学习咏春以自保。

  

  面对同伴被日本人杀死,叶问和三浦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

  

  面对香港烂仔以及背后的势力不让孩子们正常上学,叶问放下隐忍不发的态度,积极迎战。

  

  面对在美国受洋人欺负的中国人,叶问只能也只有背水一战。

  

  尽管如此,叶问或其他称之为大侠的人,他们依然势单力孤,依然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所以叶问只能去煤场做苦力,只能在战胜了三浦之后通过朋友帮忙去了香港。

  

  在香港为了教拳生存,不得不向洪镇南选择息事宁人,在洪镇南和洋人比武时,宁愿认输也不想同伴丢命,虽然他们之前有过节。

  

  遇到马鲸生及幕后老板各种跋扈挑衅,只求过一些安稳日子,从而一再退让。

  

  这是叶问从一个少爷到一个宗师必经的磨难,也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在大势之下,活着已经是很艰难的事情了。

  

  叶问带着一家人在努力活着,可叶问也知道比活着更重要的是反抗命运和恶人的精神不能灭。

  

  二:武侠片和功夫片都弘扬武术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中也饱含了儒家文化,止戈为武,修身养性以抹去武功的霸气与戾气,才是国人一直追求并希望每一个习武之人可以铭记并做到的。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1.武术精神是对品质的一种磨练

  

  叶问的身上体现了武术对人品,修为甚至性格的影响。

  

  第一部中的叶问,对于上门挑战的拳馆师父,以及要用拳头来证明自己的金山找,从来是出手留三分。

  

  后来面对洪镇南的挑衅和瞧不起,圆桌比拼是对自己和对手的尊重,在洪镇南家中,比武期间救下孩子是一个习武之人最基本的善良。

  

  张天志的多番挑战和心高气傲,叶问本不想理会,经历许多事情的叶问已经没有得失心和胜负欲,所谓“咏春正宗”对他来说只是虚名而已。

  

  仁者才是无敌。

  

  可是一味仁慈,只会显得软弱。

  

  所以面对洪镇南宁死不肯投降,面对万宗华与千万在美国的华人受到的欺压,他只有反抗,拼尽全力为尊严而战。

  

  武术是搏杀的东西,带有极强的霸气,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而主宰或主张一切不平事;武术所附带的精神恰恰是要磨灭武术中的霸气,做到不会持技做歹事,恃强凌弱,磨练品性意志,变得谦和宽仁。

  

  2.香港功夫片的黄金时代也要依靠背景发展

  

  近代武侠小说兴起于民国时期,那时时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平江不肖生开始,到新派武侠金古梁温四大家将武侠小说推向高潮。

  

  无一例外,他们都经历了动乱的年代,压迫的生活,作为给人民带来期望或消遣娱乐的方式,武侠自始至终都带有急公好义,路见不平,反抗欺压等色彩。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在愁苦的环境中,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快慰。

  

  曾几何时,哪个少年不向往仗剑天涯快意恩仇,哪个少女不期望不理世俗远走江湖。

  

  有武侠小说,慢慢也有把武侠小说的精神内容变成了武侠电影。

  

  近代武侠电影最开始可以追溯到1920年出现的活体影片《车中盗》。

  

  直到1927年末,推出《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

  

  1949年为了复兴武侠电影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1965年传统的武侠和套招的动作电影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1966年邵氏公司开始拍摄《独臂刀》和《大醉侠》,使得武侠电影一路走到今天。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1971年,一生短暂如流星一般的李小龙,开创了功夫片的先河,让功夫片真正的享誉世界。

  

  让人们看到了动作片,武侠片中那些套招的武打设计,英雄人物,变成拳拳到肉,凌厉狠辣的动作风格以及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物身上,由武术精神所散发的英雄的魅力。

  

  三:缅怀和开创同样重要

  

  时至今日,《叶问》系列的完结,用影片的形式讲述的叶问的一生,一个儒侠的形象,一个作为传统武术者和李小龙师父的一代宗师荧幕形象的结束,仿佛看着武侠电影,中国功夫片的落幕一样。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曾经的武侠小说鼎盛时期的缔造者,金古梁与世长辞,温瑞安先生停笔不再创作。

  

  香港是武侠电影,动作片,功夫片的发源地,开创地,也即将结束在此。

  

  从王羽,郑佩佩,关德兴,刘家昌到成龙,李连杰,袁和平,洪金宝和甄子丹,动作电影人用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生命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银幕形象,弘扬了一代代早已流淌在华人血脉中的武侠精神。

  

  我们的银幕英雄从虚构的郭靖,楚留香,金世遗等,到真实存在或传说中相关事宜改编的大刀王五,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叶问等,一个个故事早已令人耳熟能详,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叶问》系列:儒侠的传承与未来


  如今仙侠玄幻盛行,其实仙侠从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开始,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

  

  曾经的仙侠,表面是“仙”其精神内核依然是“侠”;如今“仙”依然是“仙”,“侠”却越来越淡。

  

  曾经《卧虎藏龙》中李慕白竹林打斗潇洒写意,飘然若仙,如今迟暮的叶问,对阵巴顿招招凌厉,狠辣利落,他们是力与美的结合,也是文化与精神借助动作的体现。

  

  尽管传统武侠,新派武侠,动作电影,功夫片等,它们在故事架构,人物塑造,细节体现的方方面面都与这个多元信息时代越来越格格不入,被时间摒弃和遗忘成为必然。

  

  可在未来的岁月中,同样希望能够开创符合时代需求,却能兼顾传统的作品,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总要有所缅怀,有所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