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說”到“善說”

人長一張嘴,一般一歲多就學會了說話。小時候,即便是傻里傻氣的話,也被視為“童言無忌”,成為大人逗趣的話題。然而,長大成人以後,嘴裡說出來的話未必句句討人喜歡了。這時,要從“能說”過渡到“善說”,也就是說話要講究藝術。

從“能說”到“善說”

親人之間說話要和氣。古語云:親親敬長。意即尊敬自己的親人、長輩。表達尊敬,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色孝”,即與親人說話時,要和顏悅色,不可粗暴蠻橫。有的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對朋友、同事等“外人”態度要好,對自己的親人則可以很隨便,張口便說,甚至以傷害親人為樂,以求解氣。他們認為,人有兩幅面孔,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禮,太累了,回到家就要脫下面具,我行我素。其實,“親親敬長”這個古訓,早就告訴我們,對親人說話也要態度好。

從“能說”到“善說”

朋友之間說話不可硬氣。朋友相聚,本是為了歡愉。如果言語不和,那何必相聚呢?動輒板起面孔對朋友教訓一頓,輕則傷了和氣,重則離間了朋友。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聚餐,席間談到一個晚輩對我不尊敬,其中一個朋友馬上義正詞嚴地教訓了我一頓,說我對晚輩缺少威嚴。我本想說出不愉快的事,得到朋友的一點安慰,沒想到反而吃了一頓數落,頗感掃興。

同事之間說話要委婉。看《紅樓夢》,許多人嘆息晴雯之死,“壽夭多因誹謗生”。仔細想來,晴雯的死與得罪了“同事”襲人有關。晴雯知道襲人的人生理想是做個姨太太,便嘴不饒人。當襲人偶然說出“我們”(指她和寶玉)時,晴雯立馬尖刻地回應:“正經明公正道的,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那裡就稱起‘我們’來了!”襲人懷恨在心,去“領導”王夫人那裡告狀。最後,晴雯逃不掉“死路一條”,也在情理之中了。

從“能說”到“善說”

當然,還有在領導面前說話的藝術,在陌生人面前說話的藝術,等等。總之,說話要謹慎,要講藝術。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的“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未必是過時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