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導語

范蠡之所以能讓越國以小博大,讓自己趨吉避凶,並積累家財萬貫,靠的就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所謂的審時度勢就是在混亂和變化莫測的事情面前,要認清、看準和分析透,而後就要毫不猶豫的實行相應的措施和策略,不能只觀望和等待,不敢下決心,必定會痛失時機。

范蠡幫助勾踐對付吳國,就是對吳國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認為可以一舉擊敗的時機已經到來,到那時沒有一絲猶豫,直接了當的拿下吳國,助勾踐坐上霸主的寶座。

都說功臣都沒有好的結局,范蠡也一樣,擁有家財萬貫的他,最後連自己孩子的命都救不了,走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地步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越王勾踐的委屈求生之路

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被越軍射中腳趾,不久之後因傷病而死,從那之後,吳王夫差便夜以繼日的練兵,目的就是要報殺父之仇。

越王勾踐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夫差一定會攻打越國,與其捱打,不如先發制人,乾脆搶先發動攻擊。

范蠡告訴勾踐,兵器就是兇器,戰爭本就是違天德之事,只有事情發展到不得已的地步,才能動用武器,暗中計劃發動戰爭,這是上天有所不容的,也一定對自己不利。

但是勾踐心意已決,覺得這是一場不能不打的仗,一心求戰的勾踐根本不聽范蠡的勸阻,率領軍隊開始攻打吳國,結果吃了個大敗仗,自己的五千甲兵還被困在會稽山。

事後勾踐非常後悔當初沒聽范蠡的勸阻,才會落到這種地步,試問范蠡如今應該怎麼辦!

范蠡覺得要想保全國家,就要效法上天,不能自滿,想要扭轉危機,就要學會謙卑,想要事情有所成就,就要像開墾土地一樣,不能馬虎,如今想要得到吳王的求和,就得恭恭敬敬地給吳王送禮去,他若不答應,那就只能讓越王自己去吳國當奴僕。

對勾踐來說這是一個難堪的局面,但是為了扭轉殘局,也只能硬著頭皮照著做,他派大夫文種當代表,以一種亡國奴的姿態向吳王跪地求饒,眼看吳王就要答應,半路卻殺出來一個伍子胥阻撓了一切。

勾踐想把寶物焚燬,妻兒殺掉,然後和吳國決一死戰,但還是被勸阻了,後來文種帶著美女和貴重禮物賄賂吳國太宰伯嚭,請求伯嚭在吳王面前講情,這才讓夫差點頭答應,然而吳國退兵以後,越國也成了吳國的屬國。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臥薪嚐膽和計然的強國之法

勾踐返回國都後,從此在座位旁放置一顆苦膽,不論坐臥和飲食都要去嘗一嘗,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時刻不要忘記什麼叫作苦,不能忘記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

從此他放下了國君的身段,親自下田耕種,他的夫人自己織布,吃的飯和菜不比別人多,穿的衣服樣式不比別人好看,禮遇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慰問喪家,還和百姓一起勞作。

勾踐想讓范蠡治國理政,范蠡認為在軍事方面文種不如自己,但是在內政方面自己不去文種,於是勾踐把國政交給文種,而范蠡和另外一名大夫則去吳國斡旋,在吳國當人質,兩年後才被返回。

計然是范蠡的老師,他也和范蠡一起幫助勾踐,計然也對經濟方面頗有研究,教導勾踐要了解掌握物品的用途和使用它們的時機,把它變成強國之道的一部分:

  1. 有豐收的時候,就有歉收的時候,乾旱時要多儲備一些船,鬧水災時要多儲備一些車,因為天旱之後會出現大雨和水災,而水災之後會出現旱災,都要有準備。
  2. 糧價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定的太低,若定的太低,農民沒有報酬,利益就會受損,若定的太高,商人得多花成本,利益就會受損,不高也不低農民和商人才能同時得利。
  3. 物品要完好,不滯留。
  4. 物品交易時容易壞的東西儘快賣出去,不囤積貨物想求高價。物價揚到極點是會跌下來,跌到極點時也會上揚。物價高時脫手,物價低時收購。

勾踐接受了計然的這套說法,用來發展越國的經濟,而范蠡作為計然的學生,也將計然的理念推廣到了極致。

越國勵精圖治,蓄積實力,臣服於吳國,同時與齊、楚、晉等大國發展友好的關係,十年後國富民強。

而吳國連年對外征戰,一心想跟齊、晉等大國一較長短,國力日益衰落。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勾踐成為霸主

吳國對齊國用兵這件事情上,夫差和伍子胥兩人發生了分歧,伍子胥一直勸告夫差要重視越國的問題,認為越國才是吳國的心頭大患,相對來說,齊國只是吳國身上的一塊癬。

但是夫差總想著逐鹿中原,爭當盟主,後來在第二次出兵攻打齊國之前,夫差聽信了伯嚭的讒言,賜死伍子胥,這樣一來等於是拔掉了越國背上的一根刺。

過了幾年勾踐問范蠡,伍子胥已經死了,而吳國境內多的是阿諛諂媚的人,這場仗可以打了嗎!范蠡認為時機未到。

又過了一年,吳王率兵北上大會諸侯,由太子和一些老弱的部屬留守國都,勾踐又問范蠡可以打了嗎!范蠡認為時機已到。

於是勾踐迅速發動攻擊,殺了吳太子,當時的吳王正在與諸侯會盟,極力爭取盟主的地位,因此全面封鎖戰敗的消息,會盟之後,夫差花錢向越國求和,越國眼看一時滅不了吳國,就答應了。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四年後,越國再次攻打吳國,吳國由於連年對外征戰,精銳都死在前線,兵力疲弱,被越國軍隊圍困三年都無法突圍。

吳王被圍困在姑蘇山,夫差派使者來跪地求饒,表示願意做越國的屬國,並提醒勾踐夫差曾經饒恕過他,勾踐不忍心,準備答應吳國使者的請求,但被范蠡勸阻了。

范蠡認為越軍當年被吳軍圍困,是上天賜給吳國的好機會,但吳國沒有把握,如今老天賜給越國這麼好的機會,難道越國要違背上天的意思嗎!

最後勾踐雖然沒有殺死吳王,但決定把吳王流放到小地方,夫差覺得很難堪,因此自殺了,死前夫差用布矇住臉,認為自己沒臉見伍子胥。

滅吳之後,勾踐也繼續向北方發展,與齊、晉諸侯會盟,並尊奉周王室,當時的天子周元王把祭祀的肉賞給勾踐,封他為霸主。

勾踐分別送還了土地給楚國和魯國,又把吳國從宋國那裡奪取的領土歸還給宋國,從此越國的軍隊在長江和淮河以東地區暢行無阻。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同甘不共苦

勾踐成為霸主後,封范蠡為上將軍,此時范蠡的榮耀達到頂峰,然而他卻寫了一封信向勾踐請辭。

范蠡在信裡寫道:君主若有憂患,當臣子的就要不辭辛勞,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得捨命,君王在會稽山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求取今天的成果,如今已經一雪前恥,我應當為當時沒做好的事領受懲罰。

勾踐對范蠡說:我要將這個國家分一半給你,你若不接受,我才會真的懲罰你。

但是范蠡心意已決,乘船出海後再也沒有回來,其實范蠡領受懲罰只是表面上的說法,他之所以離去,一是他認為自己名位太高,難以久安,二是經過多年的相處,他發現勾踐是一個“同甘不共苦”的人。

文種和范蠡是好朋友,范蠡出海後到了齊國,派人送信給文種,信裡說的還是勾踐的為人,勸文種早點離開勾踐,不然會引火焚身,文種看了范蠡的信,假裝生病不上朝。

但有人向勾踐讒言,說文種想作亂,於是勾踐賜了一把劍給文種,對文種說:你教導我說討伐吳國可以用七種謀略,我只用了三種就打敗吳國,剩下的四種請你為我到先王那裡試試看。

文種聽後,舉劍自盡。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改名換姓

范蠡來到齊國後,自稱是鴟夷子皮,鴟夷是皮革做成的袋子,當年伍子胥自殺後,吳王就是用鴟夷裝他的屍體,伍子胥對吳國的功勞甚大,卻落到如此的下場,范蠡自稱是鴟夷子皮,應該就是拿伍子胥的事時刻提醒自己。

范蠡這些年經過計然的教導,學到了經濟策略能治國,便也用來治理家業,沒多久范蠡就積累了數千萬家財。

而齊國國君聽說鴟夷子皮的賢名,便邀請他為國相,三年後范蠡歸還了相印,他認為享受了太久的榮耀,並不是一件好事,然後把錢財分給好友和相親,來到了陶。

范蠡覺得陶這個地方位於天下的中心,是貿易和交通的樞紐,在這裡做生意可以致富,於是他又改名字為陶朱公,和家人一起在這裡生活、做生意,沒過多久范蠡成了鉅富,從此陶朱公的名聲傳遍天下。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楚國救子

范蠡住在陶邑時生了一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范蠡的次子因殺人罪被關在楚國,范蠡認為殺人抵命,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擁有千金的孩子是可以免死的,於是派小兒子去探視二兒子,范蠡長子請求前往,但是被范蠡拒絕了。

范蠡長子說自己身為長子,二弟現在犯了罪,不派我卻派最小的弟弟,莫非是認為我不夠資格,之後便鬧著要自殺,范蠡沒有辦法,只能讓大兒子去。

范蠡拿了黃金和一封信讓大兒子帶給楚國他認識的莊先生,還囑咐大兒子莊先生說怎麼做就怎麼做,千萬不要狡辯。

大兒子到楚國後去拜訪莊先生,把黃金也給了他,莊先生讓大兒子快點離開楚國,就算坐牢的弟弟回來了,也不要問為什麼!然而大兒子告辭後沒有離開楚國,私自就在楚國,還把身上所帶的黃金送給楚國的權貴,作為拯救二弟的活動費。

莊先生並不貪圖陶朱公的黃金,只是想在事成之後歸還給他,因此大兒子把黃金送給他後,他囑咐他的妻子如果自己有個三長兩短,來不及歸還,就讓他的妻子還給陶朱公。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後來莊先生去見楚王,他告訴楚王某顆星現在已經移到某個位置去,這對楚國不好,楚王很信任莊先生,問他如何行事!

莊先生告訴楚王只有實行德政,才能免除災禍,接著楚王派人把儲藏各種錢幣的錢庫封了起來,范蠡長子買通的那位楚國權貴告訴他,楚王已經開始大赦,每次楚王大赦,怕人乘機在大赦前打劫,因此會把錢庫封起來。

范蠡長子一聽要進行大赦,認為二弟一定會被釋放,把那麼多的黃金送給莊先生,實在沒有必要,於是又來求見莊先生拿回黃金。

范蠡長子要回了黃金,高興地走了,莊先生眼看自己被范蠡長子戲弄,非常不高興,於是去見楚王,他告訴楚王有路人在說陶邑富人朱公的兒子犯了殺人罪被關在楚國,他家裡拿了大筆錢賄賂楚王的部下,大王因此才進行大赦,而不是為了體恤楚國的人民。

楚王聽完非常生氣,當場下令殺了范蠡的兒子,隔天才下達大赦令。

其實范蠡不讓大兒子去就是怕他不捨得花錢,大兒子從小跟隨范蠡吃苦耐勞,瞭解謀生的困難,所以把錢財看的很重,最小的兒子出生後,只看到了范蠡的財富,一天遊手好閒,根本不懂錢的來之不易,因此出手也闊,而剛好大兒子做不到這點,葬送了二兒子的命。

范蠡的人生三部曲,靠的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理

結束語

范蠡的一生就像一出三部曲,第一齣是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第二齣是設法避免勾踐可能對他的傷害,第三齣是經商致富,不論哪一齣都表演的很出色,成功詮釋了一個人的生存之道。

而他的生存之道靠的又是審時度勢的生存哲學,時——是時機,勢——是形勢,看清現實後做出相應的反應。

范蠡的成功蘊含著比一般成功更多的人生智慧,難怪史太公會這麼欣賞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