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储蓄的经济学原理

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强制储蓄


前段时间股市不错,有个段子说再不开工那些在家炒科技股的都要炒成财富自由了。很久没有出现了朋友圈晒收益、晒账户也浮出水面,券商、基金的朋友们的各类广告霸占了我朋友圈很大部分内容。结果这几天全球股市暴跌,美股2008年金融危机以首次暴跌熔断,之前非常活跃的这些朋友就不说话了,而保险业的朋友就活跃起来:


你看炒股风险多大,还是年金稳稳的幸福啊。


其实从年金推广的角度,保险从业者还是比较憋屈的。


银行品牌大,理财流动性好,老少皆宜产品深入人心,券商讲收益,不要怂就是干,一轮牛市带你体验人生巅峰。


但到了保险,作为销售也必然有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如何推荐真是个不小的难题。


说收益,不错的年金,长期年化4%,也没什么吸引力。

讲确定性,写进合同安全稳定的终身复利,很多人听不进去。

且不说大部分年金、增额终身寿,由于定位长期,短期取要损失现价。

这可怎么讲?


眼前的苟且都没解决,几十年后的事情我根本不关心。

还是高收益的多巴胺听起更爽,保守的故事并不动人。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说法“强制储蓄

”。

强制储蓄,这个说法怎么听怎么都像个伪命题。

这个感觉,就像小时候,你刚收的压岁钱还没捂热,就被你妈以“帮你保管”为由收走,心中自然各种不爽。

强制储蓄的经济学原理

看到这里,你们肯定觉得我要说“强制储蓄”是伪命题了。


但tony老师认为:

主观意识“强制储蓄”的确是伪命题,

但客观意识上,“强制储蓄”其实是合理存在的。

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这个差异其实就在于:心理账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大神塞勒于 1985 年在研究人们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时,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账户理论)。

强制储蓄的经济学原理

理查德. 塞勒


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比如我们会把一些钱算进储蓄账户,一些钱算进消费账户。消费账户还可以细分为房租消费、食品消费、衣物消费、享乐消费、人情关系消费、学习成长消费、医疗消费等等。每个心理账户都要单独计算得失。


塞勒举了个例子说明:

比如说,假设你花了50元买了张电影票,正要入场检票时,那张电影票丢了。现在想看电影必须重新买票,你会买吗?


塞勒找了200个人来调查他们的反应,大概

46%的人说,自己会再买一张电影票。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类似的场景。假设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在你正要花50元买票时,你丢了这50元现金。现在想看电影就必须再拿出50元现金来买票,你会买吗?


塞勒发现,这次居然有88%的人说自己会再买一张电影票。


从客观经济角度来说,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为什么人的决策差异如此之大呢?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巧妙之处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它分为现金消费账户电影消费心理账户。

强制储蓄的经济学原理

现金消费账户和电影消费账户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电影消费账户中的电影票丢了,我们需要再花这个账户中的50元来购买电影票,那我们心中会觉得是花了100元看了电影,感觉相当不值。


而现金心理账户通常比电影消费心理账户额度大的多,同时现金消费心理账户中的50元丢了,它不影响电影消费账户中的得失计算,所以我们再花50元来购买电影票,心中只会觉得自己花了50元来看电影。


因此,同样的行为,前者会让我们觉得不值,后者会让我们觉得值。


了解了心理账户,其实也就明白为什么我们觉得有些人很有钱,却还在某些方面极其抠门,有些人收入很低,但出手阔绰买东西都买大牌。因为本质上,每个人心中各种心理账户的额度不同罢了。


好了,我们现在回头开头这个题目,强制储蓄是不是伪命题?


举个例子,你突然挣到了比平常多的钱。


遇到市场特别好的牛市,几个月就翻了倍, 心中不禁暗喜,这比平常挣工资多多了,要不换个车算了。


账面浮盈,喜形于色。


又或者,今年工作出色,年终奖比去年多领了3倍,买两个包,搞一次豪华游,再来一顿米其林。


消费就不自觉升了级,钱貌似也就花掉了。

从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上,你的消费心理账户扩大了,然而储蓄心理账户可能并没有变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存钱意识,月月必花完,储蓄心理账户为0)。

强制储蓄的经济学原理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感觉突然挣了些钱,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就花掉了。


当然消费是最直接带来快乐多巴胺的方式,但问题在于:


有可能比预期多的收入可能并不能持续,比如这两天股市暴跌,打回原形,分分钟被割韭菜。


但这个时候,心理消费账户想缩减,也就是传说中的消费降级,就会感觉极度不适。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说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朋友们会说,我做长期投资,长线持有就没问题了啊?


可以,前提是你能面对波动,心如止水。


长期投资是理论上很简单,但能做到巴菲特炒股炒到世界首富依然淡定吃汉堡,住普通住宅,几十年如一日的并不容易。


因为对巴菲特来说,资产从几百万到几百亿,这些钱都进了心理长期投资账户,而心理消费账户并没有扩展多少,这样也使得他会更专注于自己的投资事业。


所以储蓄这件事上,要么忍住短期涨跌的喜怒哀乐,做一些长期的定投;要不就像把压岁钱拿给你妈,用年金这样的的“强制储蓄”直接断掉往心理消费账户大肆放钱的的所有幻想。


此消彼长,在有能力多挣钱的时候把“心理储蓄账户”扩展一点,随意消费的心理账户自然就被抑制增长。长期以往,钱不就自然省下来了么。


所以,要是遇到有人给你说强制储蓄,其实也不是全无道理。


毕竟就像你妈把你压岁钱提前保存起来,虽然你感觉各种不爽,但确实亲妈也是为你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