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生活360x


德國沒打下英國,最關鍵的原因還是隔著海,英吉利海峽雖然不算很寬,但德國的坦克就是過不去。而且元首也沒打算在打英國上耗費太多時間,只留出了幾個月時間,能打下就打,打不下就撤,根本沒打算死耗。

德國最強大的就是陸軍,對於空軍和海軍就不是那麼厲害了,尤其是海軍,實力比較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在英國。

面對英國的艦隊,德國並沒有任何優勢。 如果非要硬攻也不是不行,好歹要取得制空權才行。而德國不管是制海權,還是制空權都沒有。

事實上德國和英國之間的交手一共也沒持續多長時間,真正的交戰只有兩個月而已,這期間一直都是進行空戰的。在沒有取得制空權之前,德國的軍艦是不敢貿然進入英吉利海峽的。

按照元首的計劃,先讓空軍去把英國的軍事基地都炸一遍,把英國的空軍消滅的差不多了,然後再拍海軍出場。

這個計劃很完美,沒什麼問題,德國執行的也很好,英國的空軍在這期間損失非常慘重,這讓丘吉爾非常著急,他知道這麼下去英國遲早得嗝屁,淪為跟法國一樣的結局。

於是丘吉爾就破釜沉舟,決定壯士斷腕,想到了一個傷敵一百自損三百的辦法,派出剩於不多的空軍去轟炸柏林!

英國人把柏林的居民家給轟炸了一遍,這一招激怒了元首,他決定先放下戰略目標,先出了這口氣再說,於是德國空軍目標就轉移到了倫敦居民區,這正中丘吉爾下懷。

這麼一來英國的平民雖然死傷慘重,但是空軍卻獲得了喘息之機,為以後的反擊留下了火種。

同時另一邊的老毛子也不老實,他們知道德國的野心,知道蘇聯跟德國遲早有一戰,一直積極備戰中。

德國方面跟蘇聯是一樣的心思,雙方一直互派間諜,一直在試探著對方想知道具體的進攻時機。

在這個時候德國一方面石油來源出了問題,急於打下蘇聯,佔領高加索的油田。另一方面經過分析分為蘇聯馬上就會出兵了,決定搶佔先機,先下手為強,於是就收回了西線的兵力,全力去進攻蘇聯。

如果沒有蘇聯的話,英國是抗不住的,最遲幾個月後就會被德國打入。


漂浮菌


當年希特勒的戰略就是先解決英國,然後在回頭打蘇聯,只不過是戰略目標沒達成而已。

在德國閃電戰進攻波蘭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做為波蘭的盟國英法都對德國宣戰,可英法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認為德國拿下波蘭後會去打蘇聯,也就是禍水東引,所以都沒有對波蘭履行盟軍的義務,可沒想到的是希特勒與斯大林早已私下達成協議,就是共同瓜分波蘭,而且雙方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樣一來英法的如意算盤落空,隨後德軍開始橫掃西歐。

當時德軍戰鬥力正值巔峰,僅一個多月就拿下法國,隨即德軍飲馬英吉利海峽。

由於有天險英吉利海峽,所以德國的戰略是逼迫英國談和,然後在回頭打蘇聯,可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看出了險惡形勢,知道希特勒不可信任,即使答應和談,在德國打敗蘇聯後也會調頭打英國,如果英國在歐洲沒有了盟友,那英國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英國上下同仇敵太誓死與德國決一死戰。

現在很多人誇大了英國空軍的抵抗,都認為德軍不敢登陸英國是英國空軍多麼能打,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

當時英國已經被炸的千瘡百孔,德軍沒日沒夜的狂轟濫炸已經快讓英國崩潰,而這時美蘇都看出了險惡形勢,都暗中開始援助英國,美國派出了飛行員以志願者的身份參戰,蘇聯更是向邊境調兵遣將,準備進攻德國,並以制訂了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什麼互不侵犯條約都是騙人的,蘇聯的想法是等德軍跨海進攻英國時就是蘇軍大舉攻入德國之時,這樣一來德軍首尾不能相顧,必敗無疑。可希特勒是什麼人物啊,蘇聯向邊境大舉增兵的意圖很快被希特勒判斷出來,萬般無奈,德國只能先放過已經被炸的奄奄一息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沒擺脫兩線作戰的窘境,這也是德國的宿命。


天宇的文史情懷


二戰時英倫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場空戰。在這次空戰中,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統計,德軍損失飛機1732架,而英國只損失915架,雙方飛機損失近2:1。飛行員的損失比高達約6:1。在1940年8月下旬和8月初,英國空軍還出動轟炸機對柏林進行了三次夜襲,引起了德國最高當局的震驚。希特勒在其發動的“空中閃電戰”破產後,被迫於1940年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並於10月12日以後,陸續調走用於“海獅計劃”的部隊和船隻。“海獅”計劃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回顧這場戰爭,筆者以為德國最終沒能打下英國,原因很多,例如,當時英國的飛機生產能力正在超過德國。英國空軍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先進的雷達系統,這一警戒系統可以迅速而準確地測定德國機群的位置,從而使英國空軍組織有效的反擊,同時,英軍還掌握了破譯德國空軍通訊密碼方法,對德軍情況瞭如指掌。另外,英國空軍指揮人員和飛行員的戰術水平和空戰技術水平普遍高於德國空軍人員。等等

但以上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英國人認識到,德國直接攻擊英國本土的空襲,對英國是生死存亡的一戰,他們已無退路,只有同仇敵愾,誓死抵抗。不列顛民族置之死地而求生所激發出來的決心、勇氣和智慧是德國戰敗、英國取勝的根本原因。當時的丘吉爾政府充分利用了英國民眾保家衛國的這種決心、勇氣和智慧,丘吉爾說:“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在田野和街頭戰鬥,在山嶺上戰鬥。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國土。我們將戰鬥到底,絕不投降。”英國軍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英勇地投入到民族自衛戰爭,到1940年8月20日為止,有200萬人手中有了步槍和刺刀,其中3/4的人編入了軍事組織。飛行員利用在本土作戰地形熟,航程短,飛機可以隨時返回地面加油和補充彈藥後再出擊的有利條件,經常一天起飛出擊三四次,從而大大彌補了英國空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同時為了提高飛機的產量,英國人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和挖掘生產潛力,工廠日益開工,工人加班加點工作,導致了英德飛機數量差距的日夜縮小。再加上如上所述,由於雷達的投入使用,數萬英國青年參加對空監視,因而使自己的機群和地面炮火能準確地打擊敵機,經常使敵機遭受數倍於己的損失。


淮上秋陽


德國當時倒是也想先解決英國,只不過“臣妾做不到啊~~”

要打英國就必須籌備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而一場兩棲登陸作戰要想成功需要哪些準備呢?首先是制空權,其次是制海權,最後是足夠的運輸船隻,最好還有些專用的設備。

以諾曼底登陸為例,為了保證登陸成功,盟軍之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集中近萬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對英吉利海峽沿岸以及縱深地帶,甚至包括德國本土的目標進行持續大規模的空襲,完全奪取了制空權。登陸當天,德國空軍在諾曼底上空只出現了兩個架次,盟軍空中壓制的效果可見一斑。在制海權方面,盟軍同樣竭盡全力,一共集中了13艘戰列艦、2艘淺水重炮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582艘其他艦艇為登陸提供掩護和支援,德國在該區域一共只有驅逐艦5艘、潛艇52艘、遠洋掃雷艦1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差距極其明顯。至於運輸船隻,盟軍一共集中了4100多艘專門生產的登陸艦艇,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還為登陸專門準備了“桑葚”人工港,準備可謂充分。此外,盟軍為諾曼底登陸集結的部隊多達288萬,其中直接登陸的陸軍就多達36個師、153萬人。

再看看德國的準備呢?德國準備登陸英國的計劃叫“海獅”。德國人為“海獅”做了哪些準備呢?和諾曼底一樣,德國人的第一步準備也是奪取制空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不列顛空戰”。此戰的經過有很多著作詳細說明,我們只說一下結果吧:英國最終損失飛機995架、德國損失2000架。最重要的是,德國空軍到最後也沒能奪取英吉利海峽上空的制空權,更不用說像諾曼底登陸那樣的壓倒性優勢了。沒有制空權這個最基本的條件,別的後續工作壓根就無從說起。

話說回來,即使德國人用某種黑科技暫時奪取了制空權,德國海軍和陸軍又準備好了沒有呢?德國海軍為“海獅”計劃準備了168艘運輸艦、1910艘駁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光從數字上看就已經遠遠遜色於諾曼底登陸了,更重要的是,這些船全都不是專業的登陸艦艇,其中甚至有很多是從被佔領國家徵集來的內河船舶,出了海以後的行駛性能必然會大打折扣。同時,1940年的德國海軍本身實力也很薄弱,尤其是在挪威戰役中損失慘重之後,壓根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水面艦艇來為登陸提供掩護和支援,到時候滿載德國陸軍的各種小艇有很大概率被英國海軍花式吊打。在陸軍方面,德國陸軍為登陸準備了13個師,指望靠這點部隊在登陸戰中擊敗英國,實在太為難人家了。倒也不是陸軍沒有更多部隊,問題在於德國海軍就這麼點運輸力量,多了也運不了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國本身有著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兩棲登陸戰的經驗也不少,在諾曼底之前還進行過多次小規模的登陸練手。德國呢?海上作戰能力本來就差,登陸戰能力更是幾乎為零。想上來就搞個大規模的登陸戰,實在是做不到啊~~


聯合防務


德國沒能打下英國的根本原因是德國不具備進攻英國的能力。

首先,德國的海軍和英國相比差距太大。戰前,德國海軍的實力就和英國差距甚遠,開戰以後德國又損失了1艘袖珍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殘存的德國海軍艦船不要說和英國的主力艦隊抗衡,就是用來吸引火力都嫌太少。

其次,德國空軍和英國空軍之間實力差距有限,始終無法掌握英倫三島的制空權。海軍無法掩護德軍登陸英國,因此德國在制訂海獅計劃的時候,是希望空軍能奪取制空權,並且擊敗英國艦隊掩護登陸船隊。然而德國空軍實力比英國強的有限,更糟糕的是英國的飛機產量已經超過了德國,本土作戰的英國空軍還有雷達指揮作戰的便利,遠道而來的德國戰機損失慘重。1940年7月到10月的不列顛空戰裡,德軍被擊落飛機1733架,而英軍損失只有915架。德國不僅沒有奪取制空權,英軍還有餘力發起反擊,德國用於登陸的船隻被英國空軍炸的根本不敢集結,更不要說發起登陸作戰了。

第三,美國的支援使得英國幾乎擁有無限的資源可以和德國作戰。在1940年6月,鑑於英國在法國損失了大量武器,美國就援助了可以武裝40個輕步兵師的武器。而在1941年通過《租借法案》以後,美國更是慷慨,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軍用物資,還派遣海軍艦船為英國船隊護航,和德國潛艇大打出手。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也根本無法和英國拼消耗。

這種情況下,德國又怎麼可能擊敗英國呢。




不沉的經遠


德軍事實上打剛剛打敗了法國後便決定優先解決英國,然後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蘇聯。


希特勒首先向英國發出了比較模糊的和平倡議,可惜丘吉爾的上臺,強硬的反法西斯態度,使得和解的途徑被掐斷。

這樣只能通過軍事手段對付英國,就是對英國本土發起登陸行動,徹底佔領英國。1940年夏天,德國還有有可能登陸成功的,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儘快發起攻擊,趁英國在其海岸線來不及設防的情況下予以打擊,7-8月份是最有利時間,海峽波平如鏡,利於德軍的快速登陸。

2.德軍在渡海過程以及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必須有效的遏制英國空軍和海軍在海峽區域的危險。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


德軍的關鍵便是要奪取英國的制空權,至少也要保證海峽附近區域的制空權,保證德軍登陸行動的安全實施。

可以戈林錯誤的認為攻打英國是他的空軍獨立的作戰行動,想依靠空軍不止要摧毀英軍的空軍力量,還要攻擊英軍的兵工廠等,最後又空襲倫敦去,從從精神上逼迫英國投降。以德國空軍的實力根本無法完成這些任務,最終不僅沒有取得制空權,反而使其空軍損失慘重。

也正是由於制空權的奪取失敗,迫使希特勒最終放棄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行動”。


感覺這件事戈林真是一個大坑,先是由於他的自大,非要靠空軍消滅敦刻爾克的30萬英軍,最終讓英軍撤退了,而這些力量也成為了英國本土防禦的主力。以後又大包大攬的去英國上空單挑去了,從不想著配合陸軍和海軍發起一場登陸行動,最終使德國沒有解決掉英國,讓盟軍將來開闢第二戰場成為可能。


戰略論


這分為兩塊,一塊是希特勒對敵人實力的錯誤評估,另一塊是他戰略決策上的錯誤。不列顛空戰他損失了近兩千架戰機和大量的優秀飛行員,而英國只損失幾百架飛機,希特勒以為英國還有著強大的空中力量,若佔領英國,自己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實際上當時的英國已是強弩之末,若德軍再強攻,他們已經抵擋不住了。另一個原因希特勒是想攻打蘇聯,蘇聯也可謂兵強馬壯,國力強大,他不想在英國損失過大的實力,從而影響對蘇作戰。鑑於這兩點他才放棄海獅計劃,這一決定在日後對德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不但將自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還讓後來參戰的美軍有了西線最重要的盟友和棲息地,就是因為有了英國,美軍才能順利登陸北非和西歐,英國為美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德國的失敗在戰略上是行不義之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戰術上是領導層思路不清,分不清主次,搞不懂前後,缺乏膽量和魄力,在重要決定上沒有堅定性,另外操之過急,不懂得飯要一口口吃,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要採取集中優勢戰力將敵人各個擊破,而不是愚蠢的認為自己能夠多線作戰,尤如戰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盲目的自信只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後人必須切記,勿忘。


佳佳10938


個人愚見:納粹德國國防軍之所以沒有打下英倫三島,其實在法蘭西會戰期間就表現出來了,坐等包圍圈裡的英法聯軍撤退,而不是直接圍殲。另外德國高層應該是一直對英國抱有幻想,希望英國政府屈服,至少態度上屈服,因為德國軍方和希特勒明白,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不是德國海軍能夠撼動的,況且希特勒的野心不止在歐洲,以後征戰其他大洲需要英國幫忙。反正放跑不到40萬英法軍隊況且是丟盔棄甲的軍隊,希特勒壓根沒有放在眼裡 ,估計這也是德國的綏靖政策吧哈哈。第二德國沒有做好或者說就壓根沒打算去佔領英國本土,雖然空軍幾次大規模空襲英倫三島,但由於德國缺乏大型戰略轟炸機和遠航程的戰鬥機護航,導致轟炸結果很不理想,同時德國也感覺到英國本土是依靠海外運輸資源的,生命線在海上,況且陸軍早就偷偷的開往蘇聯了邊境了,。英國方面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戰事內閣表現強硬,其實人家有強硬的本錢,光大的殖民地與強大先進的海軍,還有背後的美國人。另外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進行了殊死戰鬥,挫敗了德國空軍的銳氣,使德國高層放棄了登錄英國的企圖,其實從後面的諾曼底登陸來看,德國無法集結如此雄厚的兵力,特別是護衛兵力。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優勢在於陸軍。




籌海有容1


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戰略問題。

1940年5月10日,德軍發起西線攻勢,盟軍迅速潰敗。

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距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英國拼了老命從敦刻爾克撤出了30多萬軍隊。

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法國投降。18日,法國宣佈投降。

就在德軍發起西線攻勢的那一天,英國首相張伯倫下臺,主戰派丘吉爾出任首相。丘吉爾上任後四處演講,發表熱情洋溢的抵抗宣言。

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帝國國會發表演說,向英國提出“最終和平邀約”,遭到英國拒絕。隨後希特勒下令完善“海獅計劃”,準備渡海作戰,同時不列顛空戰也已經開始。

但是最終“海獅計劃”擱淺,不列顛空戰也是德軍失敗而告終。

德軍後來轉去進攻蘇聯,對英國的作戰主要依靠潛艇進行破交戰,在北非則是協助意大利軍隊作戰。

雖然說德軍放棄海獅計劃是因為海空軍實力的問題,但從根源上來說,希特勒最初的戰略計劃中就沒有把打下英國這一項。

一、希特勒的戰略

希特勒的目標是消滅蘇聯,奪取東歐。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德國需要先擊敗法國這個最大的敵人,同時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也就是說,佔領英國並不是希特勒的目標。

甚至,在希特勒上臺初期,他想跟英國結盟。這是出於他的種族主義觀念,他認為盎格魯撒克森人也屬於優秀民族。而斯拉夫人屬於劣等民族,應該被奴役。猶太人則是需要被清除的。

蘇聯既是斯拉夫人,蘇共又有很多猶太人,希特勒骨子裡對蘇聯極為仇視。

他把消滅蘇聯作為頭等大事,必須消滅蘇聯,然後佔領東歐,稱霸世界,然後去進攻美國。

希特勒一直希望跟英國媾和,希望英國和法國那樣妥協。他進攻蘇聯,其實也是希望蘇聯滅亡後,英國就會妥協。他認為英國之所以不妥協,就是因為蘇聯還活著。

英國人其實有妥協的想法,只是希特勒要價太高,實在做不到像法國那樣妥協。

二、海軍實力太弱

基於希特勒的戰略目標,德國的三大軍種就不可能平衡發展,陸軍自然是獲得了最多的資源,空軍其次,海軍最弱。

相對弱小的海軍就阻礙了海獅計劃的實施。即使根據現狀制定的海獅計劃,德國海軍也認為第一波部隊成功登陸後,第二波很難再上岸,因為德國海軍無法阻止英國海軍。

德國海軍實力雖小,但野心很大。他們延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思路,就是奪取海外殖民地。

海軍元帥雷德爾估計,德國海軍到1945年的時候差不多可以挑戰英國海軍,但1939年閃擊波蘭後,雷德爾非常氣憤,甚至是在指責希特勒了。他覺得開戰太早了,海軍根本沒有準備好。

希特勒當然不會理會,因為他的最終目標是蘇聯。

只是英國拒絕妥協讓希特勒很困惑,也打亂了他的計劃。為此,雷德爾提出了地中海計劃。

地中海計劃是想奪取直布羅陀和埃及,控制地中海,削弱英國。

但是當時這個計劃需要得到維希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三國的配合。但是西班牙不願意參戰,意大利又太弱,而維希法國當然更指望不上。計劃終究還是被放棄了。

三、希特勒的幻想

希特勒作為獨裁者,基本上都是他說了算。只是他的決策會受到一些客觀條件限制,但是他本人的影響非常大。

海獅計劃和地中海計劃的最終放棄,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希特勒根本就沒想打下英國,他一直希望英國妥協。

後來副元首赫斯獨自駕飛機去英國,據說也是勸降英國去的。

倘若希特勒沒有這種幻想,德國全力進攻英國,至少地中海方案還是可以實施的。

比如說用強力手段,逼迫西班牙和維希法國配合,德軍借道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而意大利海軍予以配合。

攻下直布羅陀之後,德軍可以從北非的法國殖民地一路往東,進攻埃及,然後進攻中東,控制中東油田,切斷印度和英國的聯繫。

這樣一來,英國必然會崩潰。

只是希特勒不願意,他的思維決定了他的行為。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



江蝶夢


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國,所有的必需品都依靠他們的船隊不分晝夜的運輸來獲得。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德國佔領英國後為英國運輸必需品的船隊肯定會停止進出英國本土各個港口,那英國的國民和德國佔領軍的衣食住行怎麼解決?靠德國自己的那些少的可憐的運輸船?德國海軍除了能以潛艇部隊封鎖大半個大西洋以外,其它海軍艦艇連防守英國海岸線都做不到,而且一旦英國本土陷落,英國本土的艦隊就肯定會像英國的盟友法國人一樣,把艦隊開往海外殖民地或者美國,成立臨時的比如“自由英國”一樣的流亡政府,那到時候德國就會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既要派重兵駐紮在英國,又要沒日沒夜的為它運輸各種補給品,尤其是石油的匱乏,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這應該就是當時希特勒的主觀想法。不列顛空戰完全是為了向英國武力示威的,告訴英國人,德國有能力打垮並佔領英國全境,希望英國能夠主動退出戰爭,這樣,就能減輕德國的負擔,讓它騰出手來對付前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